繁华的温州市区解放街上,有一家“修补时间”的老店。店内,身着白色工作服的老师傅正伏在台灯下,筒状的专用放大镜卡紧眼眶,左手戴着橡胶指套,右手握着小螺丝刀,在拆下的钟表机芯上反复琢磨研究,全然不觉店外的车来车往。 “是陈强达师傅吧?” 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不好意思地说:“这行做久了,就会太入神。” 今年68岁的陈强达,是我市钟表行业唯一一位获得国家高级技师职称的钟表维修大师,也是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之一。作为钟表界的“福尔摩斯”,他能从上千个繁复勾连的细小零件中找出关键的疑难所在,对症医治,还能让尘封上百年的古老钟表重现昔日风采。 “把这些钟表修好,就很有成就感。” 对很多人而言,钟表仅仅是一种装饰,而对与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强达来说,意味着延续三代的一脉传承。“我父亲是钟表收藏爱好者,小时候经常帮着他给表上发条,现在想来,那正是我的钟表启蒙。” 长大后,陈强达当过知青、鞋厂厂长,也在派出所任过职。在三十出头的年纪,他来到五马街中百商场,做起了钟表维修学徒。当时,除了整天拆装整理不到发丝1/10粗细的游丝,细小不及1/4个小拇指盖的摆轮外,就是从新华书店买来钟表维修的“大部头”,每天学习,两年时间,整整记满了七大本笔记本。2000年,他被派去北极星和荣华钟厂培训,有幸得到德国肯尼加技术总裁的指导。最后考试,70多人中能完全掌握独立操作能力的不到10人,而陈强达被评为成绩最优秀的学员之一。 受访者供图 2001年,商场改制后,“买断下岗”的陈强达在解放街开起强达钟表维修中心。让这家小店打响名号的,是靠修好两块表。一次,顾客拿着价值380万元的江诗丹顿陀飞轮腕表找上门,称要拿到瑞士原厂才能修,时间要一年,等不及,而且维修费要十来万元。而陈强达只花了1个月就修好了,最终只收取报酬3万多元。另一次,为了修好一只欧米茄腕表,他花了2万多元买来同款进行拆解替换测试,而修理费也就区区几百元。在看似亏本的生意中,陈强达学到了宝贵经验,并积累了信誉。 “我修钟表始终坚持四点:一是没有修的痕迹;二是走时准确;三是修后的腕表要防水;四是耐走,不能短时间内又坏了。”在陈强达看来,每一只钟表都是有生命的,是值得敬畏的,如果坏掉的钟表能在他手上重生,那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莫过于此。 受访者供图 正是凭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陈强达在征途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多项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比如研究出了百达翡丽陀飞轮机芯游丝变型复原及快慢针调较方法、欧米茄同轴机芯传动轮轴诊断精密复原法、古董珐琅钟表盘面修复技术等。在维修技术与工具方面,已带领团队申请2项发明专利,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 如今,强达名表维修中心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与中国轻工业钟表研究所合作,在全国各地培养了200多名从事钟表维修行业的学员。 让陈强达更为欣慰的是,儿子陈瑞祥也接过衣钵,并将事业扩展至更广的文化领域。瓯江路的强达钟表文化中心,便是父子俩共同打造的一个致力于古董钟表研究和传播钟表文化的交流场所。陈瑞祥感言:“父亲是一个特别严谨、专注和坚持的人,他身上的工匠精神,教会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葆有情怀。” 受访者供图 时至今日,陈家三代人已经收藏修复了各式钟表5000多个。去年,他们的“红船精神”“民族大团结”和“新安江水库”三件藏品被录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用于展示和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成就。今年,他们与瑞士历峰集团合作生产的十二兽首腕表出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父子俩还频频受邀参加国际钟表论坛,与国际知名大师切磋交流,发出温州好声音。“我们最自豪的一点,是国内甚至国际上已经认同温州有钟表文化和钟表技术,希望再接再厉,雕琢出钟表文化里的温州刻度,以此来厚植温州的文化土壤。”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大计,陈强达的规划是——寻一处场所,展出家藏的中外古今钟表,打造一个温州钟表博物馆,并与高校合作,创办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钟表维修技艺传承基地,为培养钟表人才,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