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交流而和合相知 因互鉴而美美与共——“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成功举办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2年是中希建交五十周年,中国和希腊持续不断的戏剧交流带来了文化的互融共通,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11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希腊共和国大使馆指导,北京演艺集团主办的“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在菊隐剧场举行,与会嘉宾从各自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希戏剧交流的历程脉络,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北京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霍志静,原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文化研究学者王珠,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艺术家罗锦鳞,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王晓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魏戎,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王海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中心主任尹衍彬,希腊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莫芙·贝丽雅妮,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尹亚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恩,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洪玲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对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希腊共和国大使肖军正,希腊共和国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导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希腊文化部原部长、导演、演员莉迪亚·孔尼奥尔杜,爱奥尼亚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持有人、希腊驻中国大使馆原教育和文化专员艾琳娜阿乌拉米杜,希腊导演、“2023欧洲文化首都”项目艺术总监米哈伊·马尔马利诺斯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 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剧种,共同构成了北京戏曲的基本面貌。雅典作为希腊首都,拥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传承,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戏剧这一艺术样式,遗泽千年。戏曲和戏剧作为中国和希腊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催生了北京和雅典的文脉发展,两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也促进了戏曲和戏剧的不断演变和成熟,最终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徐和建副部长向希腊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莫芙·贝丽雅妮赠送了《戏曲北京》(中英对照)。该书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北京演艺集团承制。全书以京昆评梆曲五大曲种为载体,聚焦北京的历史风貌,立体、多元、多彩地呈现北京城市形象,向世界讲述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中国人文形象。 ▲徐和建副部长向希腊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莫芙·贝丽雅妮赠送《戏曲北京》 活动分为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三部分。与会嘉宾从各自导、表演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回顾中希戏剧交流的历程脉络,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主旨演讲 在“城市与戏剧”主旨发言环节中,罗锦鳞、王晓鹰、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莉迪亚·孔尼奥尔杜作为参与中希戏剧文化交流的实践者,通过自身参与策划、创作、演出的经历,讲述了中希两国戏剧艺术家共同的合作和探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互鉴与交融,以及从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养分再反哺到戏剧创作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国际视野的舞台作品。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艺术家罗锦鳞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艺术家罗锦鳞介绍了自己一家三代人与希腊戏剧的不解之缘。“1986年,在我所带的导演和师资进修班排演了在中国首次公演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们以中国人的观点解释和表现了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含意和所揭示的思想,让西方对我们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此后,他还先后导演了河北梆子《美狄亚》和《忒拜城》及评剧《城邦恩仇》,都是以中国戏曲的演出形式表现古希腊戏剧的内容。在他看来,两种艺术形式完全可以进行跨文化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做到融合,“就如咖啡加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王晓鹰详细介绍了自己为希腊观众排演中国经典戏剧《赵氏孤儿》的经历。“《赵氏孤儿》有个非常特别的交流方式就是‘双语’,两国演员分别使用自己的母语说台词,但戏剧语言是密集的对话,两国演员付出了数倍于平常排练的努力,记住了每句对方台词的尾音,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最终形成了近乎天衣无缝的表演默契。” 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导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通过视频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城市与戏剧”的理解。他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身体,艺术就是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的呼吸。疫情之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奢侈品,希腊的观众能在夏天回到露天剧场欣赏戏剧,非常令人欣慰。” 第一场圆桌对话/strong> 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中,王珏、尹亚利、王永恩、艾琳娜阿乌拉米杜以“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碰撞和发生”为题结合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特点,认为中希两国的戏剧碰撞和发生早已深深扎根在时间长河之中,深入而坚实。两国的戏剧传承和发展都应该立足于各自国家的文化之上,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北京,戏剧已经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之一。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王珏介绍,北京的戏剧演出场所星罗棋布,“沿中轴线往南往北,古老的戏楼会馆焕发新的青春,新建的剧场勾画出城市的新地标;沿长安街往东往西,各类新兴的戏剧场所每天都迎接着八方来客。而且这个城市到处都活跃着戏剧爱好者,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都有拉琴、吊嗓子的戏迷,戏曲艺术已经浸润到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场圆桌对话 在第二场圆桌对话中,马文、于建刚、王洪玲、米哈伊·马尔马利诺斯围绕“国际语境下如何探索戏曲传播的新途径”进行了研讨,认为戏曲的传播关键在“人”,作为创作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挖掘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以真情实感为内核,以时尚现代的语汇展现传统戏剧作品的人文魅力,以守正互鉴的方式体现新创戏剧作品的真挚情感。扎实练好基本功是走向世界的基础,以人类共同的情感脉络与观众产生共振是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所在。 活动现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还清唱了一段《美狄亚》的片段,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她说:“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和古希腊悲剧气质非常吻合。河北梆子擅长表现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人物,它的感染力和爆发力,有时候是别的剧种无法比拟的。” 谈到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话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认为,理念、作品和传播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很多戏剧推广活动还仅限于一场活动、一剧一团的传播,如何让中国戏曲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接下来要重点思考和推动的。”他谈到,要发动当地的民间力量,同时利用好互联网,以多种形式加强交流互鉴。 “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活动意在阐发亚欧大陆两端的两种古老文明融通互鉴的当代意义。中国和希腊持续不断的戏剧交流带来了文化的互融共通,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戏曲北京与戏剧雅典的结合,必将产生新的魅力故事,尽显和合之美,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切实表现,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希腊戏剧互鉴交流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来源 | 北京发布、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