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四省联考模拟卷(滇皖晋吉黑五省通用)第 ...

2023-4-18 16:44|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74|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仿2023年教育部四省联考卷)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

(仿2023年教育部四省联考卷)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 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 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 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 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4分)


5. 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4分)


【答案】


1. C 2. D 3. B


4. ①乡土社会②缺少流动③孤立、隔膜④人与人的关系


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选项因果倒置。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D.“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


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


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


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


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


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远处,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呈现出虚幻般的烦心境况。


突然,他家的一只鸭子奔命似的逃回来,后面一只老母鸡奓着毛疯狂追赶。他立马站起,顺手取下脖子上的湿毛巾,对着老母鸡迅猛地一裹,老母鸡竟被甩到半空,随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并没有立即死,而是从地上跃起,向回奔去,奔到自家大门前才气绝身亡。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行为过当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他主动地向邻居家走去。他向母鸡女主人道歉并愿意双倍价格赔偿。


母鸡的女主人不同意,也不接受道歉,说他是故意杀死了她的鸡,故意杀鸡罪!


在他杀死这只母鸡之前,两家已有些积怨。


很快,母鸡的男主人回来了,男主人的父母也陆续回来。


他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也很快出现在现场。


争吵迅速升级到骂大街。


深夜十二点,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在阵雨中,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他的母亲回骂:“对,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她!”


那夜,他一夜未眠。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后来,他逃离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颇丰。但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母鸡女主人的本意,是诅咒他被汽车轧死,而不是“谁……谁……”的选择题。这射向儿子的诅咒用意恶毒至极,才让母亲护犊子的本性偾张拼命回诅,但仍重创了母亲的心。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在不经意间,比如在看电视里汽车追逐的画面时,戈者在某次过马路时,或者在某次的梦里……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


“可恶!”一想起这句话,他的头就感觉有些大,甚至有些痛,这句话挥之不去了,在他骂的时候,他的仇恨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


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在开上新汽车三个月的一个午后,当时他在高速公路上,当他超越一辆货车时,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


副驾驶上的妻子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如泼冷水般地醒来,问道:“你说什么?”


“没什么,睡吧。”他点燃一支烟。


妻子头一歪又面带微笑地睡去。


从这一刻起,他要轧死母鸡女主人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他要让她死在车轮之下以证明她是不凭良心的人。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冬日午后,阳光干净。他开着车向家乡驰去。他突然想起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面目严肃起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又想起了李白的潇洒,也感觉自己是一位高手了,故而微笑起来。


车的右转灯像鬼眼一样闪烁,他的汽车驶入了家乡村庄的道路。


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与记忆里的泥泞村庄大不一样。父母去世后,他已经三年没有回来了。


他感叹着这种变化。


不经意间,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很快,他低语了一声:“那个女人!”又道:“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


“杀,还是不杀?”他的心跳得无比厉害。


思考中,他的汽车箭一般向前飞驰。


突然,他的汽车发出紧急制动的声音——他的汽车与她的电瓶车相距两米来远时,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


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


她来看他。


客气了一会,他们叙起了家乡。


他突然问:“你当时电瓶车骑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翻进了河里?”


她脸红了一下,犹豫了一小会,道:“不怕你笑话,我当时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我,吓得头一晕,就……”


他的脸忽地一热。


他故作淡定道:“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迎着他的目光道:“十年前……”


他眼眶温润了,转过脸去。


她问他:“你当时回来干什么?”


他说:“看看老屋子。”


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


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


(原载《安徽文学》2021年第2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母鸡的死亡,“他”心生歉意,于是主动找邻居道歉并愿意赔偿。


B. 当驾车驶入家乡村庄的道路时,“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这一描写暗示“他”的心理已发生了变化,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


C. “他”决意要轧死母鸡女主人,想让“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这句话在母鸡女主人身上得到验证,“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D.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母鸡的女主人来探望,说到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自己的时候,“他”的脸忽地一热,表现了“他”的忐忑与歉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待了“他决定去杀一个人”的选择,然后再从故事起因开始讲起,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


B. “天热得让狗吐舌头”“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这些环境描写暗示着人因天热而烦躁,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又能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使文章颇具吸引力。


D.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他”对仇恨的客观认识,表明“他”能理性地对待仇恨,语言平实又不失精当。


8. 文中的“他”被仇恨折磨了十年,最终化解了仇恨,请简要分析“他”的心路历程。(6分)


9. 结合文本,谈谈以“魔咒”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6. B 7. D


8. ①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


②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


③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


④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


9.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


③关涉小说主旨,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错误。下文“真是个好机会!”“杀,还是不杀?”说明他并没有消除杀人的念头。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能理性地对待仇恨”错,根据后文“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中可以看出“他”对待仇恨并不理性。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可知,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他,“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这句咒语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


结合“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可知,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他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


结合“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可知,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他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


结合“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可知,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你也救了我”说明他心中的魔咒被打破,放下了十年的仇怨,也解救了自己。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魔咒”指的是母鸡女主人的咒语“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艺术效果上,开篇“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写他十年来想杀人的想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结构上,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魔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


表现主题上,小说结尾他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骑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材料二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帛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询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生B皆C诵D法E孔F子G今H上I皆G重K法L绳M之N臣O恐P天Q下R不S安T唯U上V察W之


【答案】


10.GNT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


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


1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中’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两个“中”都是“合乎”的意思。句意: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故选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


1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错误。由原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由此可知,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后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而不是“不经查问”。


14.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14.(1)就派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2)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北”,到北方;“藩篱”,边疆,边疆上的屏障;“却”,使……退却。


(2)“尊”,尊重;“乃”,竟然;“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加重。


15.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3分)


15.①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


②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


③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可知,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由此可知,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


由原文“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可知,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由此可知,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


由原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可知,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由此可知,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材料二


侯生、卢生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到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也有七十人,只不过用来充数并不任用。丞相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十分恼怒地说:“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书都把它们烧掉。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振兴太平,这些方士想要炼造仙丹寻找奇药。今天听说韩众逃跑了不再还报,徐市等人花费的钱以数万计算,最终也没找到奇药,只是他们非法谋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这些在咸阳的人,我派人去查问过,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征发更多的流放人员去戍守边疆。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烟雨晚晴天


【五代】魏承班


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琴韵对薰风,有恨和情抚。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15.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以“烟雨晚晴天”起笔,状写景物,傍晚时分,天气转晴。


B.词的下片写主人公抚琴遣恨,那无言的愁恨就被熏香的风一一飘散。


C.诗人在词中用“断弦频”的琴声来刻画柔肠寸断的心绪,虚意实写。


D.全词以女子抚琴时“泪滴”的描绘作结,深化愁苦之情,幽怨全出。


16.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崇尚“立象以尽意”,语婉而情深。请从“象”与“意”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选用“落花”、“梁燕”之妙。(6分)


15.B


【解析】“那无言的愁恨就被熏香的风一一飘散”鉴赏有误,根据后文来看,女子虽抚琴遣恨,而无言的愁恨却并未能排遣。


16.①零落无语的落花,喻指零落而知心话难诉的主人公,一语双关,景情合写,委婉传达出身世零落的凄凉之悲;(3分)②双飞双去的梁燕,与独自无处可话独自抚琴的主人公形成对比,乐景反衬悲情,深化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恨。(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生活中的“求木”与“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治国关键。


(2)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有诗云:“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典诗文中的“美人”时常用作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思国之安者 ②. 必积其德义 ③.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④. 隔篱呼取尽余杯 ⑤. 渺渺兮予怀 ⑥. 望美人兮天一方(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义”“篱”“渺”“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其想象之①,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②。


中国诗歌的长河③,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厚积薄发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 ①光怪陆离(或“千奇百怪”) ②其乐无穷(或“乐在其中”) ③兼收并蓄(或“兼容并包”)


[解析] ①空,结合前文可知,指想象得离奇多变,应填“光怪陆离”(或“千奇百怪”)或意思相近的成语。②空,根据上文可知,指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填“其乐无穷”(或“乐在其中”)或意思相近的成语。③空,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指把中国诗歌比作“长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填“兼收并蓄”(或“兼容并包”)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语病:成分残缺和重复赘余。原句“由于……使……”造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20. 连续运用了三个暗喻,构成了一组博喻。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博喻的运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


[解析] 从比喻的构成看,“它是上游,是源头……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这是一组博喻,一连用了三个暗喻句,本体是“它”,代指“《诗经》”,喻体分别是“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是”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连接词。从表达效果看,“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这一连串的喻体,生动地表现出《诗经》的艺术特色,以及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博喻又增强了其语言的气势和形象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7日,①,拉开了中国三艘航母并驾齐驱的序幕,它将与辽宁舰、山东舰一同驰骋中国海域,守卫祖国碧海蓝天。毫无疑问,第三艘航母和山东舰一样,完全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国产航母。福建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比辽宁舰、山东舰的吨位都要大。从外观尺寸来看,应该超过美国的“小鹰”号航母,虽然比满载排水量11万吨的美国“福特”号航母要小,但中国航母建造已经跨入重型航母的时代。


相较②,中国直接使用电磁弹射是一个跨越。蒸汽弹射需要配置庞大锅炉以及大量淡水,这将会占用大量空间,而电磁弹射系统体积小,效率高。中国此前已经在陆地上经过多次训练,检验了电磁弹射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而且其技术性能更优。


福建舰的舰载电子系统、雷达集成度更高,采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是新型技术,这为人民海军未来更先进航母的设计建造积累了经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 ①福建舰下水 ②蒸汽弹射技术


[解析] ①空,从最后一段“福建舰的舰载电子系统、雷达集成度更高”可知,第三艘航母的名字是福建舰,而从“拉开了中国三艘航母并驾齐驱的序幕,它将与辽宁舰、山东舰一同驰骋中国海域”可知,前面内容应是说福建舰下水。故应填“福建舰下水”或意思相近的句子。②空,从后文“蒸汽弹射需要配置庞大锅炉以及大量淡水,这将会占用大量空间”可知,此处应该说的是蒸汽弹射技术,故可填“蒸汽弹射技术”。


22.简要概括福建舰独具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22. ①排水量大 ②采用电磁弹射系统 ③采用新技术


[解析] 从文中“福建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比辽宁舰、山东舰的吨位都要大。从外观尺寸来看,应该超过美国的‘小鹰’号航母,虽然比满载排水量11万吨的美国‘福特’号航母要小,但中国航母建造已经跨入重型航母的时代”可以总结出“排水量大”的特点。从“中国直接使用电磁弹射是一个跨越。蒸汽弹射需要配置庞大锅炉以及大量淡水,这将会占用大量空间,而电磁弹射系统体积小,效率高”可以总结出“采用电磁弹射系统”的特点。从“福建舰的舰载电子系统、雷达集成度更高,采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是新型技术”可以总结出“采用新技术”的特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同样一只鞋,并不是所有的人穿了都会合脚。(绪儒斯)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鞋”“脚”为喻,指出无论是个人的选择,还是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制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本民族的文化规定,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应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材料二认为应借鉴、吸收外来一切优秀的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材料三意即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以包容的心态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进而取长补短,将各自之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综上,材料在谈如何面对自己和外来的关系问题,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照搬照抄,同时不能盲目排外,应以包容阔达的心胸去汲取吸收新事物,终能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结局。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文化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文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讲,民族文化是魂,是根。从自身发展角度来讲,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然。二、正确看待外来文明。是平等的,是尊重的,是和谐的,比邻而居,美美其美。是开放包容的,允许多样共存,可以相互欣赏,不傲慢,不偏见,不仇视。世界因多样文明才丰富多彩,才美丽多姿。三、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世界因文化的多样性而精彩,文化因交融而更具生命力。


立意:


1.找准自己的位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照搬照抄要不得。


2.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相信自己,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增强个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4.遵循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宽容的心态欣赏别人创造的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