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在长达三十一年的执政时间里,一共册封、追封了二十五位公爵,七十九位侯爵和十二位伯爵。 但是,这一百多位明朝开国功臣,绝大多数在洪武时期就死掉了,其中很多人是战死沙场或者自然死亡,也有不少人是朱元璋找茬杀掉的。 比如说,朱元璋为了废黜宰相制,并治理不法功臣,借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杀掉了一批功臣,从而稳固了皇权。 后来,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了,他将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他又通过蓝玉案杀掉了一批功臣。 在经历了几次大案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损失了大半,剩下的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主要是徐、李、汤、耿、郭、沐等几个家族。 也就是说,朱元璋虽然大开杀戒,但依然留下了一个基本盘,也就是上述几个与朱元璋关系特别好的家族。 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朱元璋可能将武人集团杀光,因为没了武人集团的帮助,朱家江山是无论如何也坐不稳的。 朱元璋的意图是,将武人集团削弱到一个可以控制的程度,这对于子孙后代是最有利的,对国家也是最有利的。 在了解到朱元璋残杀功臣的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留下来的几个家族,都是什么样的家族: 徐家,也就是徐达的家族,对朱元璋最忠心,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李家,也就是李文忠的家族,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是亲戚关系,朱元璋向来对亲戚好,所以也很好理解; 汤家,也就是汤和的家族,汤和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兼引路人,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并且汤和忠心耿耿,还很会做人,因此被朱元璋留下; 耿家,也就是耿炳文的家族,耿炳文不是一等功臣,也不是皇亲国戚,他之所以能被朱元璋留下,是因为朱元璋很欣赏他,将他留给朱允炆作为助手; 郭家,也就是郭兴、郭英兄弟的家族,这两个人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妹妹还是朱元璋的宠妃郭宁妃,郭家既是功臣又是皇亲国戚,也一直忠心耿耿,是朱元璋十分依赖的一个家族; 沐家,也就是沐英的家族,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一直都深受器重,长期镇守云南,是朱元璋布局在西南边陲的重要力量,被留下来也很好理解。 朱元璋认为,有这几个家族帮自己守江山,子孙后代是可以安心做皇位的,但天算不如人算,他没算到四儿子燕王朱棣敢造反,将他的布局都给打乱了。 那么,到朱棣继位为帝的时候,朱元璋留下来的老臣,还剩下几个人呢? 一、公爵之中剩下的老臣,只有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和二代曹国公李景隆。 01,魏国公徐辉祖。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朱元璋下令其长子徐辉祖承袭爵位,徐辉祖由此成为二代魏国公。 作为徐达的接班人,朱元璋对徐辉祖寄予厚望,徐辉祖长期在军中效力,建立了不少功勋,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重要的辅臣之一。 朱标去世之后,朱棣产生了夺嫡的野心,徐辉祖极力支持朱允炆,但他的弟弟徐增寿却暗地里与朱棣成为盟友。 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指挥军队与燕军作战,哪怕是南京城破在即,他依然坚持抵抗,但他的弟弟徐增寿却多次出卖情报给朱棣。 等到朱棣继位之后,他将徐辉祖逮捕下狱,虽然没有杀掉徐辉祖,但也剥夺了他的爵位。 后来,徐辉祖长期被软禁在家,而他的弟弟徐增寿却因为有功,而被封为定国公。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家中去世,朱棣看在徐达和徐皇后的面子上,册封徐辉祖的儿子徐钦为魏国公,魏国公爵位也因此延续下来,到明朝灭亡才断绝。 02,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大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等到李文忠去世之后,朱元璋因为喜爱他,而让他承袭曹国公爵位。 洪武时期,李文忠深受重用,年纪轻轻就掌管了左军都督府,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地位比徐辉祖还高。 建文帝继位之后,对李景隆这位表兄弟也是极其依赖的,后来朱棣起兵造反,在耿炳文遭受战败的情况下,他将李景隆任命为主将,率军五十万出征。 李景隆虽然出身武将家族,却是个纨绔子弟,根本没什么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结果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败给了朱棣。 最惨的时候,李景隆带着几十万人马一路败退,要不是徐辉祖出兵接应,他恐怕就要被朱棣斩杀于济南城下了。 但神奇的是,李景隆遭遇大败,却没有遭到朱允炆的处罚,而且继续掌握大权,只不过他后来态度大变,不再主战了,而是成为主和派,还多次谋划与朱棣议和。 建文四年,朱棣围攻南京城,李景隆见大势已去,竟然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朱允炆无奈之下只得在皇宫中自焚(有争议)。 朱棣继位之后,表面上对李景隆很客气,实际上打心眼里看不起他,后来有人弹劾李景隆与弟弟阴谋造反(实际上是朱棣指使的),朱棣便趁机将其软禁。 永乐末期,李景隆软禁中去世,死后爵位也断绝,一直到嘉靖时期,他的六世孙才被封为临淮侯。 二、侯爵之中,活到朱棣继位的老臣,一共有六位,分别是 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以及 二代江阴侯吴高、二代安陆侯吴杰、二代凤翔侯张杰和三代西平侯沐晟。 01,武定侯郭英。 郭英的家族很特殊,他的父亲郭山甫,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对朱元璋贡献很大,朱元璋对郭家的感情也很深。 朱元璋刚参加红巾军的时候,有段时间很落魄,只能带着三十几个人外出招兵,有一次他路过郭山甫家,郭山甫给他看相,认为他贵不可言,不但让三个儿子跟着他,还将女儿嫁给他,这个女儿就是朱元璋宠妃之一的郭宁妃。 后来,郭山甫的三个儿子郭兴、郭英和郭德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建立了巨大功勋,其中郭兴、郭英被封为侯爵,郭山甫也因为多次给朱元璋提出好的建议,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而被朱元璋封为营国公。 并且,郭宁妃也很争气,不但生下儿子朱檀,还在马皇后去世后,代理过后宫事务,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郭家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而朱元璋也投桃报李,将其留给朱允炆作为帮手。 靖难之役的时候,郭家兄弟只有郭英还活着,他跟随耿炳文讨伐燕军,结果无功而返,等到朱棣登基称帝了,就被朱棣罢免在家。 永乐元年,郭英也因病去世,死时六十七岁,他的爵位也就此断绝,不过他的家族因为与朱家关系深厚,其后人多人在朝为官,富贵因此得以延续。 02,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与耿君用,也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后来耿君用战死,耿炳文因此受到朱元璋重视,是朱元璋很欣赏的一个人。 洪武时期,耿炳文因功被封为长兴侯,他长期在北方边境与北元作战,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将领。 据记载,朱元璋在为功臣排序的时候,曾将耿炳文与徐达等人列为第一等,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有多重视。 到了洪武末期,公侯们大多死掉,只有耿炳文和郭英资格最老,也最受朱元璋器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 但是,耿炳文的年纪毕竟太大了,在靖难之役当中,他作为主将率军十三万与燕军作战,竟然被朱棣给偷袭了,白白损失了三万多人。 当然了,胜负乃兵家常事,一次战败不能说明什么,但朱允炆没有给他机会,而是让表兄弟李景隆取代了他。 自那之后,耿炳文就不太受重用了,朱允炆身边充斥着无能之辈,最终遭受失败。 朱棣继位之后,起初并没有对耿炳文怎么样,但在永乐元年的时候,就有人弹劾耿炳文穿着有龙凤的衣服,是大逆不道之举。 实际上,耿炳文的衣服是朱元璋赏赐的,但他知道这不是问题关键,关键还在于他不是朱棣的亲信之人,朱棣是肯定要打压他的。 耿炳文自知处境艰难,于是自杀而死,以此来保全家族,但他去世之后,朱棣依然下令将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掉了。 03,二代江阴侯吴高。 吴高的父亲是吴良,吴良很早就跟朱元璋,因功被封为江阴侯,但在洪武十四年去世,儿子吴高承袭爵位。 吴高本人还是很优秀的,被朱元璋着重培养,洪武时期长期在外练兵,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立下了巨大功劳,是朱元璋刻意留给朱允炆的辅臣之一。 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李景隆率领主力攻打北平,而吴高也被委以重任,率领另一路主力从辽东进攻永平。 当时,朱棣十分忌惮吴高,他在评价吴高的时候说,吴高心思缜密,很不好对付。 但是,吴高身边有个副手名叫杨文,是个有勇无谋之辈,朱棣便使用离间计,离间了二人的关系,最终将二人给击败了。 事后,朱允炆又不分青红皂白,让杨文独自镇守辽东,吴高则被贬黜到广西。 等到朱棣继位了,对吴高十分赏赐,提拔他镇守大同,但他一直对朱棣篡位不满,永乐八年他因为称病不朝,而被朱棣贬为平民。 明宣宗继位之后,对吴高的表现依然不满,竟然下令将其贬到海南,但当时吴高已经去世了,明宣宗又下令将吴高的家人流放。 04,二代安陆侯吴杰。 吴杰是吴复的儿子,吴复也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的将领,因功被封为安陆侯,长期作为主将镇守在安陆一带。 洪武十六年,吴复因病去世,吴杰承袭安陆侯爵位,之后一直在军中历练,因为忠心于朱家而被朱元璋重视。 靖难之役的时候,吴杰多次率军与燕军正面交战,虽然战绩并不突出,但他一心拥护朱允炆,哪怕是在朱允炆议和的时候,他依然率军袭击燕军粮道,给朱棣造成了很大困扰。 不过,吴杰最终还是因为战绩不佳,而被朱允炆贬黜到南宁担任指挥使,这件事让当时很多忠臣都很寒心,因此纷纷投奔朱棣。 朱棣称帝之后,并没有为难吴杰,但吴杰却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吴璟曾上书请求承袭爵位,但朱棣不许。 后来,吴高的子孙曾多次上书请求承袭爵位,但一直到弘治时期都未能如愿,还是在嘉靖帝继位之后,为了拉拢功臣子弟,这才让吴高的一个后裔,承袭了千户之职。 05,二代凤翔侯张杰。 张杰的爵位,其实是从他的爷爷张龙那里承袭的,因为在他袭爵之前,父亲张麟就已经去世了。 张龙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因功被封为凤翔侯,儿子张麟还娶了朱元璋的女儿福清公主为妻,后来两人生育了儿子张杰。 作为皇亲国戚,张龙的运气也很好,他先后跟随过徐达、李文忠、傅友德、 冯胜和蓝玉,这些人中许多人都被朱元璋杀掉,他却屡次躲过大案,一直活到了洪武三十年。 张龙去世之后,孙子张杰承袭爵位,朱允炆继位后对其并不重用,他只能在京城服侍母亲。 朱棣继位之后,也不知道张杰怎么就得罪他了,竟然剥夺了张杰的爵位,凤翔侯就此断绝。 06,三代西平侯沐晟,当然他也是一代黔国公。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沐英就不用多介绍了,他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几位塞王。 沐晟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将其留在京城抚养,等到他长大之后,就成为了后军左都督。 原本,沐晟是没资格继承爵位的,但他的哥哥沐春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又没有儿子,因此他继承了爵位。 建文时期,就藩云南的岷王朱楩多行不法,沐晟对他的行为有所遏制,多次上书弹劾他。 后来,朱允炆实施削藩之策,在沐晟的帮助下,朱楩最终被押解到京城关押。 等到朱棣登基称帝了,又恢复了朱楩的爵位,让其返回云南就藩,朱楩回去之后多次与沐晟爆发激烈矛盾,但一直处于下风。 但是,朱棣只是派人训斥了沐晟,同时又告诫朱楩,说沐晟的功臣的后代,不要轻易得罪他。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沐氏一族在明朝的地位有多高,由于沐英父子三人的耕耘,所以其家族在云南的势力已经很难动摇了。 事实上,朱棣让朱楩回到云南,其实就是为了牵制沐氏一族,但根本不是沐晟的对手,朱棣便转变态度,开始对沐晟进行拉拢。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四年,沐晟先是击败了八百大甸的进犯,紧接着又与张辅一起攻占交趾,夺取了交趾大片领土,因功被朱棣封为黔国公,世袭罔替。 至此,沐氏一族在云南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尽管朱棣之后的多位皇帝,都使用了各种方式来削弱黔国公的权势,但收效都不是很大。 自永乐之后,云南名义上是明朝的国土,实际上是沐氏一族的私人王国,不过历代黔国公都还算是忠于朝廷,虽然有好几位黔国公多行不法,但并没有实际上的割据行为。 末代黔国公名叫沐天波,崇祯元年袭爵,明朝灭亡后跟随永历帝抗击清朝,失败后遁入缅甸,在吴三桂的追杀下,于咒水之难中殉国,由此成为明朝忠臣的典范。 前面说了公爵和侯爵中活到朱棣称帝的老臣,而没有说伯爵,实际上所有伯爵都在洪武时期死掉了,比如刘伯温、王广洋、何真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有儿子,但也大多被杀光了,即便没有被杀的,也已经不在朝中任职了。 总的来说,能够活到朱棣继位的功臣,其实不是很多,大多在此之前已经死掉了,当然还有一些没有爵位的臣子,也活到了朱棣继位之时,但因为地位不太重要,这里就不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