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里的中国历史:欧阳询题写钱文 ,“开元通宝”妥妥地占据大唐货币C位 隋五铢,隋代,钱径2.3厘米,穿径1厘米,重约3克,铜质,形态完整 货币发展到隋唐时期,唐朝改“铢”为“宝”,自“开元通宝”始,后世货币迎来了称为“宝”的时代——通宝、元宝、重宝等各种“宝”。而“开元通宝”始终占据大唐货币C位,它的出现成为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刻,也开启了我国货币史上的又一新纪元。 有人一听到“开元”二字,便会认为“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钱”,然而此“开元”非彼“开元”。“开元通宝”不属于开元盛世,它向人们讲述着唐一代开国皇帝李渊的远见卓识,而它的钱文则是由初唐书法家欧阳询为其题写,也被后世传为佳话。 一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于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开元钱,中国历史上以“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从此结束,就连只诞生了40余年的隋五铢也没能逃脱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而建立隋朝,重新统一中国,8年后隋军攻入建康灭亡南陈,从而结束了南北分裂长达200余年的历史。隋朝初期货币极为混乱,前朝钱币均能使用。为满足商品交换需要,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改铸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此钱币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所铸,又叫置样五铢,当时规定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每枚应重3.168克,并且禁止其他钱币流通。隋五铢制作精整,“背面肉好,皆有周郭”。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数量较多,钱文有的笔画粗壮,有的笔画细瘦,有的文字交笔处较直,有的稍圆。但总体周郭精整,大小、厚重较一致。 据《旧唐书》记载:“(隋)开皇之初,议者以比汉代文、景,有粟陈贯朽之积。”贯朽即是指府库的积钱多到绳子都朽断了,可见开皇年间社会经济有多么富足。作为“贯朽”的主角,五铢钱在当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统一货币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才有“开皇之治”。 然而,隋朝与秦朝类似,虽然前后不到40年,但前期革新政治、整顿货币、与民生息,使国家一度出现了府库充盈、呈现“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但它们也都是二世而亡。 开元通宝,唐代,钱径2.4厘米,穿径0.7厘米,重约3克,铜质,形态完整。兰州市博物馆馆藏多枚 二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朝代更迭,进行货币改革势在必行,而唐高祖李渊废除了已经使用700多年的五铢钱,开铸新钱,取名“开元通宝”,却是一次货币革命。 “开元”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指通行的货币。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这次货币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使货币的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而且钱币不再以重量称之,改为“宝”,即通行的宝货。由此不仅巧妙地掩盖了钱名重量同实际币重悬殊时导致的麻烦,同时也让开元钱成为后世王朝的铸币标准。 不仅如此,李渊在确立通宝货币制度之后还对衡制进行了更改。“开元通宝”重两铢许,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因度量衡不统一,唐代期间的一斤要比西汉期间的重一倍多,因此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唐以前,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法。改革以后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一枚钱的重量,十钱等于一两。很明显,这种十进位制在百姓之中显得更加方便。由此,不难看出李渊开铸“开元通宝”的深谋远虑。 乾元重宝,唐代,钱径2.9-2.2厘米,穿径0.6-0.7厘米,重3.5-8.6克,铜质,形态基本完整 大历元宝,唐代,钱径2.3厘米,穿径0.7厘米,重3.5克,铜质,形态完整 “开元通宝”的另一特点也凸显了这枚钱币的重要地位。 “开元通宝”的钱文,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欧阳询是唐朝乃至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大书法家,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也曾任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欧阳询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钱币上书写钱文的书法家。世人评价“开元通宝”字体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当然,唐代也有发行乾元重宝、大历元宝、会昌开元通宝等货币,但相比而言,“开元通宝”更像一直都占据C位的明星。它自唐代发行以来,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深受百姓喜爱,当然也使唐初期经济软着陆,为后世的铜钱楷模,明清两朝均采用其形制为蓝本铸造。 现在,在收藏界的“开元通宝”,已成为“大五帝钱”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甚至认为其辟邪、旺财,进而爱之。 来源:奔流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