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2023-4-22 16:45|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13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前言:传播学中有一种观点,叫技术决定论,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原则基础之上:一是技术是自主的;二是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这种思潮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行至60年代麦克卢汉成为集大成者。今天你们将看到的这篇建筑评 ...

前言:传播学中有一种观点,叫技术决定论,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原则基础之上:一是技术是自主的;二是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这种思潮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行至60年代麦克卢汉成为集大成者。今天你们将看到的这篇建筑评论,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伦米娜,她认为信息与媒介技术的演变主导了建筑透明性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并认为新媒体自身的去中心化与碎片性使得建筑走向消融。你对于建筑的透明性怎么理解?


本文原载于《建筑素描》ELcroquis179/180专辑《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2011-2015:延续性体系》,作者是普林斯顿教授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Beatriz Colomina)。


模糊的视野


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


中文 黄华青 译


“透明的物体不再是完全通透的,而是明显变得模糊不清。”


戈尔杰·凯普斯,《视觉语言》,1944[1]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第一眼看来,SANAA事务所的作品像是建筑里透明性的完美典范,也一直以此著称。在这个意义上说,SANAA事务所继承了密斯式激进的透明传统。例如出版的托雷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展厅的标准照片中,这个用纯白色装饰的展馆坐落在公园中,与密斯的某些经典项目隐隐遥相呼应,尤其是范斯沃斯住宅和50m见方住宅。密斯以采用纯净的玻璃墙而著称,大胆地暴露室内空间。然而透明性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看透玻璃这个动作本身,就破坏了眼睛的准确判断力。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托雷多玻璃艺术中心,2006,SANAA事务所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范斯沃斯住宅,1949,密斯·凡·德罗(E·达科特摄)


透明性的历史与信息技术的历史密不可分。这样看来,如果勒·柯布西耶的水平条窗离开电影、伊姆斯住宅离开彩色幻灯片、20世纪中叶盛行的景窗离开电视,都将是无法想象的。不过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关于透明性和医学放射的。纯净玻璃幕墙的逻辑与X射线完全相同;都是一种新技术,让人能够看穿物体的外表皮,窥见内在的结构。


绝非巧合的是,1895年12月威廉·伦琴在名为《对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沟通》的论文中首次发表关于X射线的最新发现时,他已经提及了一种新型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就是“身体对X射线的反应就像是浊介质对光的反应”。1 这种看不见的射线被描述为一种“媒介”,能够穿透物体,还能被呈现在屏幕上。一块漂浮的技术界面,将原本隐藏的内部结构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创立了一种新建筑,逆转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经典关系。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密斯的原文插图,《G》,第5-6期,1926年4月


建筑师、历史学家和理论家迅速吸收了这种新模式。密斯甚至将他的作品比作是“皮肤和骨架”一样的建筑,还特别提到他在1922年提出的玻璃摩天楼方案的结构如同“骨架”,形容摩天楼就像是在X 射线下观察到的一样。密斯对X射线的图像十分着迷,还将它们用作《G》期刊中《纯粹的形式就是自然的形式》一文的插图,甚至在《梅兹》期刊中在他玻璃摩天楼图的旁边,并列摆放着骨头的X 光照片,生怕读者没有抓到要点。2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梅兹》,第8-9期,1924年


亚瑟·科恩1929年的著作《玻璃:既是商品也是建材》,将玻璃在建筑中的新用途做了分类,并且貌似惊讶地评论道:“外墙再也不是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了。我们逐渐开始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室内、有进深的空间和结构框架[……]玻璃是可以被察觉到的,但又不是很明显。它是一张伟大的薄膜,充满了神秘感,但又极其精致。”3


他并非曲高和寡。在现代建筑的书籍中,充斥着闪闪发光的玻璃表皮,透过表皮可以看到建筑内部的骨架和器官。这些书籍看起来就像是X射线图的相册,使人想起流行于20世纪初的X 射线图集。4 我们可以轻松举出以下的案例,如勒·柯布西耶的玻璃摩天楼方案(1925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1925—1926年)、布林克曼和凡·德·弗洛格特设计的位于鹿特丹的凡尼尔工厂(1925—1927年)、门德尔松设计的位于斯图加特的肖肯百货商店(1926—1928年)、乔治·凯克设计的位于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水晶住宅(1933—1934年)、保罗·尼尔森设计的悬挂住宅(1935年)、弗里茨·波尔兹设计的位于赫仑的申克玻璃大楼(1935年),还有无数其他的案例。这已经不止是主流审美,而是一种源于医学论述的设计哲学表征,根深蒂固。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这些20世纪早期的实验性设计,奠定了该世纪中叶日常建筑的基本格局,通透的住宅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就像X 射线被广泛应用一样。为身体拍X光片检查肺结核,意味着要穿透之前看不见的身体区域。这项技术于20世纪初就应用在疗养院中,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在市民层面广泛使用。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最新观察到的身体内部不仅作为诊断病症的依据,而且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监督阵地。学校和军队等公共机构,开始仔细检查人们的身体内部,实行监督,也由此掌握了身体最隐私的部分。在半个世纪之后,一项实验性的医疗工具,成为了一种用来监控人群的方法。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高光和阴影》,1937


到了20世纪中叶,X射线与玻璃住宅之间的关联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的老生常谈。例如,1937年柯达研究室拍摄的一部电影《高光和阴影》,讲的是X射线对疾病预防的好处,里面一个身着泳装的女人被捆绑在实验台上,身体暴露在X射线中。她本人的照片被身体的X射线照片所取代,这时旁白说:“这位年轻女士经过射线检查后确信自己身体无恙,在经历过这种终极暴露的体验后,住进玻璃住宅对她而言已不再可怕”。5在围绕现代建筑经典作品展开的评论中,还可以找到一组相似的案例,说明X 射线与玻璃住宅之间的关系。在《美丽住宅》杂志的一次访谈中,来自芝加哥的成功医生伊迪丝·范斯沃斯做了一个类比,用的正是她请密斯在1949年设计的著名度假别墅和X射线:


我从不将垃圾桶放在盥洗池下。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你走在通往住宅的道路上就可以看穿整个“厨房”,而看见垃圾桶势必会毁掉整座住宅的外观。因此我将它藏在离盥洗池远一些的柜子里。密斯谈到“自由空间”,其实他设计的空间是十分局限的。考虑到对建筑外观的影响,我甚至不能将一个衣架放在屋里。任何家具的排布都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因为住宅是透明的,就像是处在X 射线之下。6


以X 射线作比喻并非偶然。想要理解现代建筑,就不能不提到肺结核。范斯沃斯接下来这样描述她的住宅也绝非偶然:“当地已经有谣传说,这是一家肺结核疗养院”。7


X射线与现代建筑的发展正好耦合。正如X射线将身体内部暴露在公众眼中一样,现代建筑暴露出的是室内。那些曾经私密的地方成为了公共审视的焦点。一种新的视觉清晰度解放了新建筑,就像医学中穿透性的光线,它的结构就应该和观察它的视线一样清晰。然而真正让密斯和菲利普·约翰逊这样的建筑师着迷的,并不是视线穿透玻璃的方式,而是视线被一层层的反射而缠绕的过程。在那些经典建筑的照片中,玻璃住宅变成了不透明的,被菲利普·约翰逊所谓的“墙纸”所包围。在一次电视访谈中,约翰逊说道,“玻璃住宅效果非常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的‘墙纸’非常有魅力。这层‘墙纸’或许很昂贵,但一天当中,它会每隔五分钟就变化一次,让康涅狄格州赋予我们的美妙自然风景包裹在你的周围”。8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玻璃住宅,1949,菲利普·约翰逊


对于密斯和约翰逊来说,反射强化了“墙”这一层面。玻璃上的树影婆娑如同密斯建筑中的大理石纹理。约翰逊在阐释其玻璃住宅时,引用了密斯在25年前说的一段话:“我用真实的玻璃模型工作,并由此发现,玻璃多次反射的戏剧性效果才是重要的,而非普通建筑中的那种光影效果。”9密斯提到他为玻璃摩天楼方案做了玻璃模型,并在一个花园中反复对模型拍照,最终得到了192年发布的几张经典照片。这里的X 射线效果并不是透过一层几乎隐形的表面所看到的清晰结构,而是悬浮在幽灵般的半透明介质之中的神秘内部现状。这种效果完美地呈现在他摩天楼的蒙太奇照片和炭笔渲染中,如1921年的弗雷德里希大街摩天楼和1922年的玻璃摩天楼。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左:弗雷德里希大街摩天楼方案,1921,密斯·凡·德罗


右:玻璃摩天楼方案,1922,密斯·凡·德罗


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同样苦思冥想地研究他们住宅中的反射映像。他们最初的桥屋项目,直接受到了密斯1934 年设计的一座未建成的山坡玻璃住宅的启发。他们把玻璃模型放在洛杉矶的基地山坡上,并从各个角度拍照。由于树木和天空的倒影,住宅的室内变得神秘而模糊。因此重点不是透明,而是模糊。住宅建造出来后,他们将密斯的实验又推进了一步,玻璃墙面被打碎,外面桉树的反射被无限地复制和迁移。住宅消融在这种反射倒影的游戏中。正如雷·伊姆斯所说,在这个住宅中居住了十三年后,“结构早已经不存在了,我已经察觉不到了”。10 他们居住在反射的映像中以及反射映像的映像之中。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左:案例研究住宅8(桥屋),1948,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


右:伊姆斯住宅,1949,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


SANAA事务所则更进一步,在室内和室外都制造了反射映像层。模糊性不再止步于空间的界面。室内外没有明确的边界。空间既不是室内也不是室外,而看似是无限延伸的。


SANAA事务所的目的远不是要达到彻底清澈。实际上,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更乐意进一步模糊视线、柔化焦点,而非保持早期先锋派建筑的那种预设的透明性。在SANAA事务所的建筑中,结构从未显露。他们的建筑是一种视觉装置,可是却没有任何可见的机械构造。真正的视野并不只是从外往里看或从里往外看,而是从室内看到更内部,这不是发现建筑的内在秘密,而是将视线本身悬置在那里。游客时常处在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墙体之间。透过眼前的玻璃,所能看到的是一层又一层的玻璃,而每一层玻璃反射映像的并置消解了室内外的边界。视线在穿透所有这些层次的过程中,被柔化和扭曲,而玻璃本身的曲线和波纹则进一步加强了扭曲效果。


如果说SANAA事务所继承了密斯的透明性,是这个方向长期以来实验谱系的最新版,那么他们就是终极的密斯式建筑,超越了密斯对于透明性的探索,晋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幻象效果。在历经几个世纪肉眼所见即所得的建筑之后,我们现在拥有了一种由视线的柔和扭曲所形成的建筑,这是一种更加真实可触的视觉体验。进入SANAA事务所设计的建筑中,就会被一种领域感的微妙而柔化轻抚。即便是外表面玻璃上的树影也拥有一种独特的精致感,这在密斯的作品中都是看不到的,无论是渲染图还是足尺模型。为了得到这一视觉的真实感,模型是十分关键的。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制作了无数有各种可能性的模型,就是为了在确定图纸之前就能感受到这种效果。确实,SANAA事务所追寻的是效果不明确的变体。正如妹岛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的:“我们尽量不选择那些可以预见建成效果的方案。”这是一种刻意追求模糊视野的建筑。


过去X射线的现代性论述,是通过穿透外层表皮来揭示内部秘密的,而如今,内在的半透明层、无数的折叠和叠加交错已经取代了这种论述,加强了神秘性,而非将其去除。现代建筑所采纳的X射线逻辑,最终极致地呈现为鬼魅形状组成的重重迷雾。最通透的玻璃如今被用来颠覆通透性。这种建筑的效果并非是不受限制的透明性,而是一种更为模糊的、掩饰的、朦胧的、雾状的视野,就像是置身于一场暴风雪或是浓雾之中,更加无穷无尽。这种建筑比密斯、约翰逊甚至伊姆斯的建筑都还要更轻盈,好像建筑就要消失和蒸发一样。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玻璃住宅,1949,菲利普·约翰逊(阿诺德·纽曼摄)


SANAA事务所目前正在新卡纳建造一座新项目,距离菲利普·约翰逊的住宅作品如此之近,我们很难不再次想到他的玻璃住宅。在一篇最为饱含深情的住宅介绍中,约翰逊将它描述为“一架空中的升降机,当外面下雪时你却感觉是在上升,因为周围一切看起来都在下降。”11虽然这座住宅在雪中漂浮起来,但终究是个方盒子。SANAA事务所的玻璃房子则永远置身于暴风雪中,就像是能够自己制造天气一样。他们的建筑是一种更加广阔无垠的视野,一种液态建筑。绝非巧合的是,他们同样表达出这种感官感受。比如,在莎玛丽丹百货项目中他们所描述的“玻璃的柔软波浪”;初台办公楼中“起伏的网”;卢浮宫朗斯分馆中,反射映像的游戏“让建筑消融在环境中”,而玻璃大厅则让公园“流入建筑内部”,反过来,室内则“倾泻而出,模糊了博物馆自身的边界”。12一切都变成液态的。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左上:莎玛丽丹百货项目;右上:初台办公楼


下:卢浮宫朗斯分馆


伴随着194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约翰逊出版了一本介绍密斯的书,在书中他将范斯沃斯住宅比作一座“自给自足漂浮的笼子”。13此后他又用相同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住宅,说它是漂浮在海上的,尽管他其实是厌恶大海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海边。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偶尔有艘船。如果有船的话还勉强可以。在[纽约的] 东河,漂亮的游艇来来往往。但上帝不让我接近大西洋。有很多面朝大西洋的玻璃住宅,人们也都很喜欢。但对我来说那里毫无吸引力。14


密斯和约翰逊的玻璃住宅是密闭的漂浮盒子,而SANAA事务所的建筑是“多孔的”,是能够呼吸的,再也不是移动的封闭盒子。密斯和约翰逊的玻璃住宅所缺乏的,就是微风拂过,他们在夏天不得不开门呼吸新鲜空气,即便有蚊子飞进来也不能有纱窗,因为纱窗会破坏建筑的效果。而SANAA事务所则热衷于幕布、滤网、缝隙、薄膜、窗帘和网孔。那种流动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景观是可以呼吸进来的。建筑“消融在环境中”,吸收着“天空和绿树的颜色,它的外观随着季节交替和每天的时间流逝而变幻莫测。”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诺华办公楼,2006,SANAA


但为什么建筑正在消融?这一情况已经稳步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尽管它的对立面也同样存在着。勒·柯布西耶的鸡腿柱、密斯的玻璃墙、纤薄的墙体、大玻璃窗、屋顶花园等等所带来的轻质建筑的足迹,已经被更加轻如空气的结构所替代。例如在SANAA事务所工作过的石上纯也,用最细的线组成的几乎看不见的建筑将这种消融推到了极致。对建筑进行这种去物质化,是否与世界的越发媒体化相关?传统的媒体让现代建筑得以现代,15 而新的媒体则让建筑消融。

深读丨模糊的视野


▲左:表参道迪奥旗舰店,2003,SANAA


右:托雷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展厅,2006,SANAA


X射线下、玻璃建筑中,我们的身体和个人生活中最隐蔽的秘密都暴露在外。柯达公司理解了这种新的范式。他们的电影《高光和阴影》暗示了在玻璃住宅中没有什么可怕的。X射线使我们习惯于居住在这种新调和的环境下。隐私空间的定义界线不再是建筑的外在边界,这个界线已经迁移重置了。矛盾的是,私密性现在恰恰建立于公共之中。如今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比如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公共场合中营造出私密空间;相反,也能将原先室内、甚至是床上的隐私和最为私密的个人生活细节,通过社交媒体投射在越来越多的观众眼前。16我们的身体、行动、性行为、医疗史、家庭生活、财务状况等等这些最深处的秘密,如今都漂浮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高度公共的空间里,私密性在模糊中滋生。机场安检的扫描仪故意被模糊化,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担心丧失隐私的人。私密性不再由一条界线来划定,而是由最公共的空间中的一丝模糊性所建立,人们可以在这一片模糊之中寻求片刻的隐蔽。这种模糊性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一种能够设计出来的新型室内空间。


- END -


作者注:


1 威廉·伦琴,“论一种新射线”,载于《自然》,1896 年1 月23 日,1895 年德语原文的英文版。


2 密斯·凡·德罗,“纯粹的形式就是自然的形式”,载于《G》,第5~6 期,1926 年4 月;《梅兹》,第8~9 期,1924 年。


3 亚瑟·科恩,《玻璃:既是商品也是建材》(1929年),第一版序言,英文版,巴里和罗克里夫出版社。


4 例如鲁道夫·格拉歇的《正常人的伦琴射线图》,回顾了1905 年到1939 年的六套射线图。见洛兰·达斯顿和彼得·加里森的“客体的图像”,载于《表现》(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第40 期(特刊):观察科学(1992 年秋),


第81~128 页。


5 小詹姆斯· 希波利· 华生,《高光和阴影》,柯达公司,1937 年,转引自丽莎· 卡特怀特,《透视身体:追溯医学的视觉文化》,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6 约瑟夫·A·巴里访谈伊迪丝·范斯沃斯,“美国的好坏现代建筑之间的战争报道”,载于《美丽住宅》,1953年5月,第270页。


7 伊迪丝·范斯沃斯,“回忆录”(未出版手稿),转引自爱丽斯·T·弗里德曼,《女人与现代住宅:一部社会和建筑史》,纽约:艾布拉姆斯出版社,1998年,第143页。


8 菲利普·约翰逊,“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和路易·康)”,载于《重音》,CBS,1961年5月14日。


9 密斯·凡·德罗,《晨曦》1,第4期,1922年,转引自菲利普·约翰逊,《密斯·凡·德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47年,第187页。


10 雷·伊姆斯引于埃丝特·麦考伊,《现代加利福尼亚住宅》,1962年,再版为《案例研究住宅1945—1962》,洛杉矶:赫尼西和英格尔斯出版社,1977年,第54页。


11 引自肯尼斯·弗兰普顿,“再访玻璃住宅”,《第九辑》,1978年9月/10月,再版于大卫·惠特尼,杰弗里·基普尼斯编,《菲利普·约翰逊:玻璃住宅》,纽约:万神书屋,1993年,第99页。


12 SANAA,所有引用来自本期《建筑素描》。


13 菲利普·约翰逊,《密斯·凡·德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47年。


14 罗莎蒙德·伯尼尔,“拓展视野”,载于《住宅与花园》,1986年6月,再版于惠特尼和基普尼斯编,《菲利普·约翰逊》,第149页。


15 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私密性与公共性:作为大众媒体的现代建筑》,马萨诸塞州剑桥:MIT 出版社,1994年。西班牙语版,CENDEAC出版社,2010年。


16 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床的世纪》(维也纳版),现代艺术纽恩伯格出版社,2014年。


译者注:


[1] 戈尔杰·凯普斯(1906—2001)是一位匈牙利籍的画家、设计师、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1937 年,曾任教于新包豪斯学校(现更名为伊利诺斯理工学院IIT)。1967 年,他在麻省理工大学(MIT)成立视觉研究中心。科林·罗(Colin Rowe)从他的著作《视觉语言》(Language of Vision)中借用了“透明性”(transparency)一词,并发展出他的“透明性”定义(现象透明性)。本文的作者引用《视觉语言》中阐释“透明”的原文,旨在对“透明性”进行溯源,并以SANAA 的建筑实践为例,定义出“透明性”的另一层定义。在本期《建筑素描》中出现的所有关于“透明性”表述和探讨,均为回溯“透明性”本源,并发展出其在建筑学的新定义。因此所有文章作者均未就“透明性”的定义在科林·罗(Colin Rowe)的定义框架体系下作出特别注释。


贝奥特利兹· 科伦米娜是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历史和理论教授、研究生主管。她是普林斯顿大学“媒体与现代性”跨学科项目的创始主管。她的著作包括:《床的世纪》(2015年),《建筑宣言:密斯的魂灵》(2014年),《剪、印、折:小杂志的激进建筑》(2011年)(与克雷格· 巴克利合著),《战争中的家庭生活》(2007年),《私密性与公共性:作为大众媒体的现代建筑》(1994年),《性与空间》(1992年)。


黄华青,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至今。2010—2011年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交换半年。2012—2013年由普利兹克基金会推荐并资助赴法国巴黎伦佐· 皮亚诺建筑事务所实习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助教,此外还随导师参加了多项重要建筑设计项目。他长期担任《建筑素描》《建筑创作》杂志的特约翻译,负责本期访谈和论文的翻译。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Tommy


▼AC最新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