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科学”和“技术”两个词连在一起,习惯地称呼为“科技”。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由此掀起了人民群众对大力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热潮,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一大批科技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通俗地讲,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技术不等于科学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中言道“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清.侯方域〈再与贾三兄书〉中亦有“盖足下之性好新异,喜技术,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尝试为之者,莫不为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国古汉语中就有“技术”这个词,其含义是专业的技能。 《辞海》中对技术的释义是:用来收集、处理、转换、传送、查询、检索资讯的方法总称。可见, 技术可以作为科学的应用手段,但却绝不是科学!反之,科学亦不等同于技术。 1919年,五四运动时,广大热血青年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这里的“赛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音译,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语,英文Science。中国早期是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取“格物致知”之意。日本有感于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分科化,取“分科之学”之意,把它译成“科学”。但,即使是在西方,Sc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而“科学”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就产生了。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在理解“科学”方面,中国人有强烈的“应用”倾向,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文化务实,强调“学以致用”。儒家思想在倡导“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思想时,就将中国文化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暴露无遗,从不认为学术、学问、知识有其独立不依的价值。 以 中国古代的 数学专著—— 《九章算术》为例,它就是一本应用问题集,搜集了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联的应用问题。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公理”“定理”这样熟悉的数学字眼,没有什么整数或者直线的定义,也没有什么证明和推理,看到的都是跟生活相关的各种实际计算题。 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就是强调科学是人类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必定自发从事的一项活动,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国计民生,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这对于致力于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而言,失却了其纯粹性。 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科学观也导致了偏谬的科学史观。既然认为科学的目标和动机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那么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应该都有科学。但事实是,科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术传统,但科学,纯碎的科学,只唯独出现在古希腊。 要想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就需要进入西方、进入古希腊的语境。但科学为什么偏偏在古希腊诞生?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力学四大学科是怎么产生并且影响全世界的?这些答案就在 《科学的故事》一书中。 《科学的故事》2020年6月果麦文化出品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的全新力作——《科学的故事》是一本以权威学术为背景,且通俗易懂的科学精神启蒙书。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通过故事解析希腊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学的奥秘,帮助大家理解科学,认识科学。 爱因斯坦曾在1953年给斯韦策的信中言道:“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科学无疑是现代科学的真正源头。 《辞海》中对科学的解释为: “以一定对象为研究范围,依据实验与逻辑推理,求得统一、确实的客观规律和真理”。科学是研究客观规律和真理的,其本身就有其独立不依的价值!科学的探索存在于人类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奥秘的思考研究中,无论你研不研究,它本身就在那里,其发现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偶然性,而非一味追求功利就可得到! 中国需要沉下来做科学的人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学习如何“做”科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理解”科学方面却缺课甚多。虽然今日的中国,科技体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不够,这就是缺乏对科学正确理解的代价。 2005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也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人民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之一就包括正确地看待教育,正确地认识科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有正确科学观,能真正沉下来做科学的人! 近年来,科技界学术造假现象数见不鲜,这就是说我们的部分学者、专家、高知分子,包括很多学生,偏离了科学本身的航道,为了价值、效益、名誉而做学问,这是极其可怕的现象!我们做科学是为了探究科学本身,而非科学带来的应用价值及探究成果带来的其他利益、荣誉,这是做科学的纯粹的赤子之心! 此外,受功利主义影响,不少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都倾向于选择应用型、好找工作、日后来钱快的专业,而选择基础理论性研究专业的却不多。殊不知正是以数学、物理学等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的不断研究突破才带来了现今科技的繁荣进步!耐得住寂寞的人到底是少数,坐得了冷板凳的人方是剥离了功利之障真正能做科学的人! 2013年,微博曾发起过“数学滚出高考”的调查,“数学无用论”在大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难道我买菜还要用函数吗?”诸如此类的叩问一度甚嚣尘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中兴事件让国人第一次深深感到受制于人的困顿,当华为面对美国的全面封锁打开了保密柜里的备胎芯片,国人不得不正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这一切靠的正是一批扎根于科学,真正做科学、研究科学的人才! 振兴中国科学恰逢其时 2019年3月29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颁奖典礼上说:“数学跟哲学一样,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这是一个人人都需要以数学为基础的时代。” 2019年7月12日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9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 数学则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无论是商业巨擘,亦或是政府高层,都意识到了鼓励和发展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振兴中国科学恰逢其时!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了《雅典学院》这样一副流传深远的壁画作品,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 画作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以极为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 古希腊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兴起并繁荣的地域,正源于那个特殊时代、特殊文化氛围下诞生的一批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为代表的执着于纯粹的科学、哲学研究的人,不求其他,但求真理。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文化的传承和优良的意志品质正是我们可以振兴中国科学的基础。 科学不等同于技术,中国需要沉下来做科学的人!在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希望我们能多一些有着正确的科学观、科学史观,执着于科学研究、探求真理,真正专注于做科学的人! 福 利 截止2020年7月10日15点, 赠送《科学的故事》1本 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