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八篇 总述(上)

2023-4-25 18:58|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06|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贞元学校周五艺体组共读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启,首次共读,江子校长选择从第七卷进入,经典哲学话题“洞穴隐喻”和“教育促进灵魂的转向”发人深思。对这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研读,会给我们当下的教育以怎样的启发呢 ...

贞元学校周五艺体组共读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启,首次共读,江子校长选择从第七卷进入,经典哲学话题“洞穴隐喻”和“教育促进灵魂的转向”发人深思。对这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研读,会给我们当下的教育以怎样的启发呢?欢迎加入我们的共读。每周五早上8:30-10:00四楼会议室。


BOOK


理想国·第七卷


一、总述第七卷:哲学王的一生


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城邦管理者或者培养一个哲学王,就是要促使这个人的灵魂的转向,要从现象界转到理型界,也就是从那些旋生旋灭的、不可靠的、非真的生活状态,要转向一种渴望真理的状态。


苏格拉底所定义的真理的状态,那就是要追求像虔诚、勇敢、智慧,包括这里最后谈的正义。到底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城邦管理者,他相当于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比如说什么时候开始要进行什么样的学习,15岁左右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什么,第三篇里面会学体育和艺术。体育和艺术是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就是这一篇所提到的要学习代数,然后要学习几何,然后要学习天文,最后要学习辩证法。


辩证法应该是到30岁的时候才能学,30岁到35岁左右,用五年的时间要来学习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就是我们上一周谈到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辩证法。简单来讲,我们就任何一个话题,先要让学习者谈你的认识,用我们今天现代心理学上来讲,要把学习者的已有经验要调动起来、显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话,其实也就是通过追问,一步一步让学习者意识到他原有的想法可能会导致谬误,相当于是通过对话来归谬。


既然产生了谬误,那么对于学习者而言,他就认识到自己最开始的认识或者最开始的经验应该是错误的,从而意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对话辩证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年轻人的理性。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理性,才可能进入理型世界,真正地获得真理。这是在30岁到35岁一个教育的主题,就叫辩证法。


35岁到50岁,差不多有15年的时间,就要去实践。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要岗位培训,阳明先生讲的要事上磨。只是很显然,它跟儒家的教育路子稍微有些不同,因为儒家讲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你的知应该在行当中来知,你的行当然应该有清晰的知,更不用讲儒家这个知不仅仅是一个理性层面的知,它还是一个德性层面上的良知,这里有很多的差异,我们不多说。主体上是要能够理解柏拉图或者说苏格拉底教育方式,跟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方式还是有一些不同,但是跟我们今天现代的教育方式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小学学什么,初中学什么,高中学什么,大学学什么,大学毕业之后你再有一个所谓的实习,最后你才能胜任这个工作。但是他实习期有点长,35~50岁都是要实习,实习也是我们上一次给大家分析过的,他要反身回到洞穴之中,你不能自己待在寺庙当中,待在你自己的安乐窝当中,待在你自己的桃花源当中,那不叫实习,这个跟管理城邦没有关系。所以如果想要锻炼管理城邦的能力,那你就需要回到城邦当中,也就是要回到洞穴之中。


回到洞穴之中,我们上次已经谈到过,他会遭遇四重困难,第一重困难是他自己从光明世界走到了一个幽暗的世界,他的生理上的适应,一句话就是哲学王从光明的室外走到一个漆黑一团的屋子里面,他的眼睛不能马上适应,这是一个生理层面上的适应,因为可能会带来很多的不适感,这是第一重的危险。


第二重的危险就是你觉得你真理在握,你是先知,但是脚戴镣铐,实际上也就是精神带着枷锁的人,他们有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虽然他们看到的在你看来只是幻影,活在一个虚幻世界当中。但是他们以虚幻世界为真实,所以,你所讲的真理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疯子的言语。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如何对待疯子?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些脚戴镣铐的人如何来对待哲学王或者先知,没准会用烂石块把他给砸死。这是第二重危险。


第三重危险就是那些意见世界的意见领袖,他们本来应该是城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用自己的言语、用自己的表演来管理城邦。但是现在如果你回到洞穴当中,说他们这些做法不根本、不正义,你想象一下这里是不是会有权利上的一个争夺?政治上的流血牺牲都是难免的,这是第三重危险。


当然还有第四重危险,就是那堆篝火。这堆篝火,我们上次已经讲了,它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那种思维方式,当然包括习惯、习俗、禁忌,各个民族自己的这些宗教、图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篝火的力量。这堆篝火的力量当然跟先知的观点也会有冲突,因为先知意味着要改革,篝火意味着要稳定,意味着不要思考,你就按照既定的传统走,按照既有的习惯、生活方式去活就好了。所以跟这堆篝火也是有矛盾的,这是一个35岁的年轻人反身回到洞穴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威胁,这是显而易见的四大威胁。


但是,如果他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城邦管理者,想要成为一个哲学王,他就必须回到洞穴当中,他必须接受这样的实习、实践、锻炼。直到最后50岁左右,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城邦管理者,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哲学王。到了哲学王的时候,这里苏格拉底说的比较简洁,但是简单来讲,不是你个人的利益的考量,更不是你个人的兴趣的考量,恰好可能你个人兴趣并不想去管理别人、统治别人,没有权利的欲望,没有利益上的诉求,整体上来讲就是义之当为,我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今天现代汉语讲的责任大于一切,纯粹是责任。


所以你可以结合现代汉语来讲,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个学生,小学生、初中生,你要兴趣为先,内在的需求动机为先,这是毫无疑问的,应该要符合这样的教育规律,教育应该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但是,等到你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真正的进入到社会的之中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体的价值应该和社会的价值是合一的,没有孤独的、封闭的、跟社会完全无关的所谓的个体价值。这是苏格拉底这么讲,中国儒家也这么讲,我们讲基督教,所有的这些入世的、渴望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社会加以改良的这些圣贤先哲们都会持这种观点。


我觉得我们做教育,不管你是父母还是老师,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因为你已经在关系之中、在社会之中。所以不管你自己以前是什么样的想法,我觉得先哲们这些领悟和洞察对我们总是会有启发的,而不是说别人讲的都不对,苏格拉底讲的都不对,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就是唯一正确的,这就是孔子讲的意必固我。


我们读这些经典就是要跟先贤圣哲们、跟经典能够有一个良性互动,既不丢失自己,同时又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生命状态。所以苏格拉底在这里强调的,我觉得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或者说今天整个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要进一步体会到的,就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不矛盾,而是应该得到更好的融合。


年轻的时候叫兴趣,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你要将你的兴趣发展为志趣,而不是说我没兴趣,让干这个没兴趣,干那个没兴趣。我们很多人大学毕业了还在家里啃老,完全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你要说干什么我没兴趣,但我唯一的兴趣就是打游戏,我唯一的兴趣就是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办?你再家财万贯,但是他自己立不起来,他自己不能够小的说对家庭、大的说对社会、国家有丝毫的贡献,他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这个人就废了。所以如何从兴趣发展为志趣,如何理解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这肯定是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们就能明白苏格拉底这里讲的你应当怎么做,也就是义之当为,也是儒家最后所强调的,孔子周游列国14年,风言风语听得多了,但是别人说什么,很显然他都是理解地清清楚楚、透透彻彻的,只不过他有自己的坚守。这个坚守,虽然让外人看上去遭受了那么多的困难挫折,甚至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义之当为。


那么到了50岁,如果有这样稳定的性格品格,这样的人就可以来管理城邦了。但是同时到了一定的时候,如果有更年轻的哲学王、更年轻的城邦管理者涌现的时候,那么他们就可以光荣退休,而且国家应该给他立个碑,他死了国家应该祭祀他,他应该享受这样的恩宠,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如何培养哲学王以及哲学王的一生,以及在哲学王的管理之下,城邦能够是真正正义的城邦。


二、兴趣与志趣


整个从小学来讲的话,因为我们是要把一切美好事物带到孩子身边,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所以肯定是兴趣为先,当他没有兴趣的时候,那是要想各种办法、策略激发孩子的兴趣。


最重要的当然哪怕是从6岁到12岁每一个阶段,他的认知发展的特点、规律也还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教学的方法、策略,怎么样更好地适应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当然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


到了初中的、青春期的孩子,他慢慢的在追问意义感,所以他其实不仅仅是个兴趣,我们一再地说兴趣很重要,但是你不要把兴趣理解为太重要,因为兴趣在苏格拉底这里或者柏拉图这里,它其实仍然是个现象界的东西,它是一个飘忽不定的,它是一个不断的会发生变化的这样一个东西,它并不是很可靠。所以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今天对语文感兴趣,明天对数学感兴趣,再过一天对踢足球感兴趣,还没踢三天,然后又变成对篮球感兴趣。这个兴趣实际上是不断的在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小孩子来讲肯定是好事,因为他只有大量地去接触,去尝试、去探索,他才慢慢的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他在探索、在尝试的过程当中,不同的领域都可以跟他的生命有一个接触,这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但是慢慢长大的过程当中总是这样飘忽不定,年轻的生命可能就有点点小小的麻烦。


所以到中学之后,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要解决问题,你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还是解决一个小团队、小组的问题,还是班级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校园的问题。比如说九年级、八年级的这个乐队,是你自己有兴趣,你自己要去探索、去尝试在哪个领域去努力。因为哪怕是吉他弹唱,有各种风格,摇滚的、说唱的、各种蓝调的,他会有自己的一个兴趣。但另外一个,因为你是学校的最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你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状态很自然的会对于学弟学妹们就会有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怎么样做更好的学长,对于整个学校的比如说吉他或者器乐或者音乐或者艺术这样的一种氛围的营造,良性的一种提升,这也是一种责任感,这并不是说有多大、多空的问题,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上现在每一天正在发生。


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他就会有一种责任以及承担这种责任而带来的苏格拉底讲叫光荣,就是荣誉感,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都不是说影响了他们的时间,花了他们的精力,如果他们把这个时间精力花在背一首古诗或者做一道数学题,可能会来得更有价值,这种理解方式显然是过于陈腐了,而且与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反而是那种拼命的想要把自己关起来、圈起来、封闭起来,然后说专注于个人提的升这种想法,我不太清楚,反正我想我们这个团队大家应该对此有很清晰的认识。


世界如此地开放,我们反复地说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关注个人如其所是的存在,而只是自私自利,只是自私,他讲的是一个小我,就是自私,没别的,一个自我怎么样如其所是的存在,他是必然要和他者和团队要互动。因为哪怕从认知的角度,从道德人格发展的角度,你只有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你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哪怕是夫子,偏向于布道式的方式,但是你看这些弟子们仍然要汇聚在他的身边,哪怕是周游列国的时候,那弟子们也都汇集在他的身边。夫子想做什么样的事情,他想推行仁政也好,恢复周礼也好,他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也好,他能不能一个人干成所有的事情?那也是干不成的,必须得有团队,必须要跟他者、跟世界良性互动,更不像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人类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遭遇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大家看到奥特曼ChatGPT,还有马斯克等等,大家所看到这些牛人们他们解决的问题,他能不能一个人解决?都不可能。所以你想体现个体价值,你必须在团队当中体现个体价值,而且只有在一个最优秀的团队当中,你的个体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这就是人性。


我们理解人性的时候,可能会跟过去有一些不同,个体性和社会性,这是构成了人性最本质的双股绳,其实它应该是一体的,一体两面,你只能就着社会性来谈个体性,你只有在社会性当中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个体性。我想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点,这就是说结合刚才苏格拉底讲的,你怎么样从兴趣,兴趣也是在游戏当中培养兴趣,他前面也在讲游戏,你不能让一个孩子圈在家里面,在钢琴前面坐三个小时,在画板前面一坐坐一上午,然后美其名曰为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无数这样惨痛的案例,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不可能对音乐产生兴趣,对美术产生兴趣,反而是对它的憎恶。不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憎恶,更有甚者是培养了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症的儿童,这样的惨痛的例子是很多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哪怕你是培养兴趣,你也必须是在跟伙伴、在跟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当中培养兴趣。当这个兴趣一步一步的要聚焦为或者说提升为志趣的时候更是如此,他必须得关注到个体与团队。你在团队当中,你在为团队,或者说苏格拉底这里当然要讲哲学王是要解决城邦的民主政治的问题,何为城邦的良好生活的问题。他是觉得当时雅典城邦政治生态不够好,所以他才要培养哲学王,让整个雅典城邦过上更正义的生活,它的核心词是正义。


当然苏格拉底理解的正义可能跟我们现代比如说写《正义论》的罗尔斯理解的正义会有很多的差异,但是它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这就是从兴趣到志趣。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一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二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三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四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五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六篇


贞元共读 | 《理想国》第七卷 第七篇


文字整理|赵格芳


视频剪辑|高彬


编辑|吴延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