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2023-4-26 21:23|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9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菲森(德国)了却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去德国旅行,不去菲森那一定是种遗憾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镇在德国“浪漫之路”最南端是久负盛名的度假圣地自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向西南,行驶一百多公里,便可到达靠近阿 ...

菲森(德国)


了却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去德国旅行,不去菲森


那一定是种遗憾


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镇


在德国“浪漫之路”最南端


是久负盛名的度假圣地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自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向西南,行驶一百多公里,便可到达靠近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镇——菲森。小镇虽小,却因附近的新天鹅堡而闻名天下。新天鹅堡高高耸立于小镇东边的一块突出山岩上,山岩下方的,是与新天鹅堡相对的旧天鹅堡。新天鹅堡外形新奇浪漫,设计之褒贬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旧天鹅堡却外形经典,四角矗立着哥特塔楼,屋顶带有雉堞,加上亮丽的土黄色和宽敞的门窗,使人望而便知,其为十八世纪之后浪漫风潮下的仿中世纪古堡之作。


旧天鹅堡前方为一大停车场,每日里满载着观光客的巴士在此往来。由于人多,在参观新天鹅堡前,需要先花些时间,在附近的售票处排队买票。城堡内每隔十五分钟,会放一定数量的游客进入,如同电影院的播放场次。买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次,只要还有余票。从山脚下出发,到新天鹅堡,要经过一段坡路。步行并不费力,但依据市场运作有需求便有供应的规律,到达城堡,还有大巴车和马车等更为舒服的方式可以选择。感谢迪斯尼公司在各个主题公园和商标图形中,对新天鹅堡造型的充分利用,游客在来城堡前,对其外观大多已经熟知。按场次进入城堡后,由城堡内的工作人员引领,游客手持入口处领取的讲解器,鱼贯穿过各个房间。每过一个房间,讲解器中会飘出对应的解说词。所用语言要事先在领取处选定,英语是必有的,得益于国人境外旅游影响力的增强,汉语也被加入了进来。在从城堡出来前,定要经过那个越来越挤的纪念品商店,所谓的“越来越挤”是依据于我相隔两年的游览经历所得。不过,无论来新天鹅堡的游客如何之多,我都不应心存抱怨,既然我可到此一游,他人亦可来此,谁又比谁更重要呢?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0-1旧天鹅堡


在菲森,若只是坐着大巴赶来,匆匆下车,夹杂在人群中,在城堡前拍几张照片,随人流在城堡各个房间走上一圈,然后再登上大巴,继续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话,未免太过可惜。这就犹如进入了一家有众多精彩菜品的餐馆,而你只点了人气最旺的那道菜,匆忙吃完,填饱肚子后,便离开了。菲森虽以新天鹅堡而闻名,但有魅力的建筑却不止于此——主教皇宫端庄秀丽,矗立于小镇城内的山梁上,曾为奥格斯堡的主教所有;距小镇不远的维斯教堂,内部绚烂华丽,作为巴洛克建筑的经典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菲森的美也不全在于美丽的建筑,更在于建筑所沉浸的湖光山色——南面的阿尔卑斯山,刚毅挺拔,峰顶尖利,常年为积雪覆盖;北面的平原,坦荡如毯,湖泊众多,房屋村落散落其间;莱西河从小镇东侧蜿蜒流过,清澈如雪山融水,转弯处水流湍急,常有人坐皮筏漂流娱乐于此。


当然,不可否认,在此处最精彩的还是要数新天鹅堡,它甚至如勃兰登堡门一样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另一个标志。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0-2新天鹅堡前平原


一、城堡与国王


每当走在小镇东边那绿油油的草原上时,我们总是可以或远或近地看见新天鹅堡,因为它就站立在山峦与平原交界处的一块突出山岩上,位置太过显眼。第一眼看见新天鹅堡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好新啊”,它的确没能给人以历史沧桑感的满足。仅有不到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建造时已经在使用现代的材料和工程技术。岩石上曾有过两个残破的古堡,在1869年早些的时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为了给自己的“梦幻城堡”腾地方,下令将原有的两处古堡炸掉了。


路德维希二世的名字继承于祖父路德维希一世,祖孙俩儿都喜爱营造建筑,但所建风格相差甚远。祖父喜爱希腊风格,在国都慕尼黑建有一系列希腊风的公共建筑。不过,最有气势者,还数他做王储时,在雷根斯堡近郊所造的瓦哈拉神庙。这座神庙于多瑙河畔居高而立,用来放置德国历代伟人胸像。下有层层平台拱卫,气势恢宏。神庙外部完全效仿古希腊帕台农神庙,以多利安柱廊环绕,三角山墙内刻圆浮雕,完好体现了古希腊建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点。事实上,帕台农神庙外部的白色大理石,在古时是被蜡烫上艳丽色彩的,当时的神庙看上去未必单纯静穆。所谓“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应该只是后人对于在千年的风雨炮火剥蚀下,残留的帕台农神庙的印象。在此瓦哈拉神庙筹建时,恰逢希腊反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爆发。路德维希一世对希腊独立表示了同情,而希腊独立后的第一位国王正是他的次子。对于路德维希一世而言,瓦哈拉神庙自有其现实的政治用途。有趣的是,新天鹅堡对于路德维希二世的意义却恰恰相反。此外,这样的神庙多少会使人想起雅典黄金时代的民主政体,而路德维希二世向往的是具有浪漫骑士精神的古代中世纪,是贤明君主统治下的理想王国,希腊复兴风格的建筑自然是非其所好。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1瓦哈拉神庙外部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2瓦哈拉神庙内部


1864年,年仅十八岁的路德维希二世成为了巴伐利亚国王,五年之后新天鹅堡工程奠基。在此之前,为建造城堡准备的道路和输水管道已经铺好。因为同时还在建造其他工程,资金捉襟见肘,到1886年国王离奇死亡时,城堡还未完工。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西湖之美时说“杭州的西湖和扬州的瘦西湖,都体现出中国布置风景的巧思,并且显示人为的技巧和艺术只增加了自然之美,并未破坏自然之美。艺术家首先把握那个地方大自然的设计,并将其自然的结构和章法作一个全盘的估量。他只是略加点染,以求收紧或铺开,或在此处,或在彼处,加强某一些轮廓而已。”新天鹅堡的设计恰好体现了这种布置的巧思。建筑师在设计之前,对于此处的自然之美显然是了然于心的。城堡灰白的色调与周围山岩相一致,高低错落的塔楼尖顶如起落的音符在空中跳动,将原本平淡的岩台向上提升出参差的轮廓。城堡面对玛丽恩桥的侧面紧邻山崖,与下面的岩体合为一体,仿佛自岩石中生长而出,俯视着前方的广阔平原,侧听着深谷的瀑布溪流,远被皑皑雪山围抱,近被明净湖水映衬,万古如斯。从平原举目而望,那个靓丽的红色大门,正是建筑师在自然造化之中略加点染的一笔。诗人赞美城堡说:“


高高的岩石上,天空的映衬下,


乌黑的森林,茂密地生长,


黑暗中只有瀑布轰鸣,


白色的城堡,像天鹅,


翱翔在森林上方。”


要领略新天鹅堡的美,最好是早起一些,赶在游人未至之前去看。在初春晴朗的清晨,空气中微微透着寒意,初生的太阳正在将露水从嫩绿的平原上慢慢蒸起,空中的水汽将晨光折射,城堡笼罩在玫瑰色的薄纱之中。等到阴雨绵绵的秋季,山中层林尽染,五彩斑斓,浓雾在玛丽恩桥旁的山谷中鼓荡,瀑布仿佛在耳畔呼啸,却难觅踪迹,城堡在白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仙境。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3春季的新天鹅堡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3春季的新天鹅堡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5 新天鹅堡的正面


十六岁时,还是王储的路德维希二世,在慕尼黑的皇家歌剧院欣赏到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他对这个骑士传说十分熟知,老国王旧天鹅堡骑士大厅的壁画中就描绘着其中的场景。当他亲见到瓦格纳歌剧的鲜活演绎时,唤起了心中极大的共鸣,恍惚间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天鹅骑士。从此,路德维希二世一生都对瓦格纳的歌剧着迷。成为国王后,他将瓦格纳请到了慕尼黑,创立专门用于演出瓦格纳歌剧的拜罗伊特剧院(瓦格纳长期居住在特罗伊特,最后长眠于此,如今特罗伊特已经成为瓦格纳迷的朝圣之地,每年七月和八月会举办瓦格纳音乐节),将自己的乡间别墅给瓦格纳使用,为瓦格纳支付各种开销。在国王的资助下,瓦格纳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展示得淋漓尽致,创作出一部部经典的歌剧。


在刚登基的几年里,年少的国王满怀抱负,想像传说中的骑士一样有所作为,成为臣民心目中的英雄。但现实中,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两院手中,国王更多时候仅是国家的代表;城市中居住的也不再是供给国王、需要国王保护的臣民,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权利的公民。在慕尼黑,国王迫于政府和市民们的压力,下达了叫瓦格纳离开的命令(人们认为这个音乐家对于日常政治问题参与不当);面对普奥之战,国王不想将国家卷入其中,却在议会的要求下签署了动员令;在内阁中,国王与那些年老成员之间总是发生争执......渐渐地,国王开始对政治失去了兴趣,更进而开始厌恶慕尼黑的生活,他想到了逃离——想要远离政治,退隐乡间。为此,他有了建造新天鹅堡的想法。


介绍城堡的小册子上说“皇家建筑长官爱德华.里德尔受命负责建造工程。慕尼黑的画家克里斯蒂安.杨克将里德尔完成的规划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筑师不自己用图画表现设计是比较奇怪的事情。事实是,路德维希二世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堡的设计,特意让杨克用彩色图画的形式呈现里德尔的设计方案。国王对设计方案中各个细节进行认真修改,力求使城堡能够完美体现心中的设想。


国王希望城堡外观能够具有中世纪古堡风格,但它的设计却比那个时期任何的仿中世纪古堡的宫殿都新奇大胆,包括他父亲的旧天鹅堡,以至于在当时被许多人批评为丑陋和怪诞。城堡内部装饰风格多样,包括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甚至还有一个人造的钟乳石洞。但所绘壁画的内容,大多以瓦格纳歌剧中的古老骑士传说为题材。每幅壁画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种超乎现实的美,健硕挺拔的身形,英俊秀美的容颜,个个都是璧人儿一般。置身其中,人们仿佛回到了充满传奇的中世纪——这也正是路德维希二世想要的效果。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6 城堡内壁画(城堡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城堡介绍图册)


自红色正门进入前面庭院,登上平台后,可由北面一角的拱门进入城堡,沿螺旋楼梯向上便可到达城堡各层。城堡除顶楼外,共四层。三层和四层主要为国王的日常活动区,二层中原本要仿效阿尔罕布拉宫建造出一个摩尔大厅的,但因为国王的突然离世而未建成。在三层的阳光房中,静静立着为大厅准备的喷水池。透过这个喷水池,可以想见到,未完成的大厅正中应该会有一个波光涟漪的水池,或许还会像狮子院一样向四方引出水渠,用来代表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那是《古兰经》中“天园”中的四条河流。计划中还要建设高达90米的城堡主楼,以及仿瓦尔特堡的骑士浴室,主楼的底部要有一个哥特式教堂。由于国王的突然离世,城堡的建造被永久地搁置了起来,目前所能见到的仅是原来庞大规划中的主堡部分。不过,单凭这部分完成的主堡却也足以使人振奋了。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7 喷水池(城堡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城堡介绍图册)


城堡各层中自前厅处,分为东西两翼。前厅都为梯形,用以弥补城堡所在山岩具有弯曲的天然缺陷。三层中的东侧翼为加冕厅,是城堡中的最高者,高达十五米,占据了三层和四层两层的空间。长方形大厅的一端为半圆拱室,类似于教堂的祭坛,由大理石台阶通向王座平台。在王座平台上方绘的是主基督,被天使环绕,两侧为圣母玛丽亚和圣约翰;下方所绘为耶稣的十二使徒,他们是上帝旨意在人间的传播者;两者之间的是中世纪的六位贤王(波兰的卡西米亚、匈牙利的斯特凡、德国的海因里希二世、法国的路易九世、西班牙的斐迪南、英国的爱德华)。大理石台阶之下的地面由马赛克精细描绘出动物和植物图案,代表人间;蓝色的穹顶中布有太阳和星星,代表上天;在两者之间悬挂着形如王冠的枝形吊灯,它代表了王权。与城堡中其他吊灯一样,此吊灯中蜡烛的数量为十二的倍数,共九十六支,因为“约翰启示”中说圣城耶路撒冷有十二座大门,每根蜡烛都代表其中的一扇门。除去具有半圆拱室的一端,大厅三面围绕有双层券廊,用来分割出画廊。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加冕厅,据说是仿效了慕尼黑皇宫中的宫廷礼拜堂。但追根溯源,劵廊与王冠形吊灯的组合应该得自于查理曼大帝所建的亚琛大教堂的启发(亚琛大教堂中的王冠形吊灯由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所献),那里正是历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之地。只是,城堡的加冕厅中缺少了最为重要的王座——大理石台阶上的王座平台是空的。由于国王的突然死亡,没有开始的供货合同都被取消了。而这缺席的王座却恰好象征了路德维希二世政治理想的不合时宜。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8 加冕厅(城堡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城堡介绍图册)


在城堡中,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墙和拱之间的玻璃是被直接嵌入岩石的,没有边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接近中世纪城堡的样子,因为中世纪的城堡中没有玻璃窗。那时每到冬季,人们会用油纸或木板封住窗户,其内部阴暗、寒冷,很不适合居住。但新天鹅堡的内部却十分舒适:高于城堡二百米的储水室,向各个房间供给着自来水;地下室的五个大锅炉,在冬季为城堡各处提供着充足的暖气。由此可见,国王自己对于新天鹅堡,也只是追求中世纪城堡之形,而终不肯放弃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经历了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欧洲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巴伐利亚地区更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进行了效法法国的社会革新,其资本主义的变革程度在整个德意志兰地区最为深刻。新兴的中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权力,曾经依附于贵族领主的农民也已获得自由。在此背景之下,国王所念的中世纪王国早已成为过去,而无法实现了。


从加冕厅的阳台向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巴伐利亚美丽的田园风光——红顶木构架的村庄清新亮丽,群山环抱的阿尔卑斯湖湛蓝清澈,右侧与之呼应的是一泓小小的天鹅湖,两湖之间的便是老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所建的旧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的许多时光。背景中,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峰峦起伏,层叠交错,深邃悠远;近处的小山,则低而圆,郁郁葱葱,秀美可人。当年,国王在此凭窗远望,一定也见到过相同的景色,他或许想起了从前在山间散步、骑马的快乐时光,或许因此而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9 从新天鹅堡眺望旧天鹅堡


与加冕厅相对的三层东侧翼,主要为国王的生活区,例如餐厅、卧室、更衣室、书房等,内部多用橡木雕刻装饰。与庄严华丽的大理石相比,木质柔和的色彩使环境更加温馨、惬意。在这些区域中,晚哥特风格的卧室最具特色。卧室墙壁的下半部,嵌着雕有哥特式尖拱的橡木板,室中木质家俱亦都带有尖拱装饰。由十七个工匠雕刻五年完成的床顶篷盖,更是密布尖塔,座座直立,宛如尖塔丛林一般。在卧床的头部悬挂有圣像,与卧室相连有一个小的祈祷室。耶稣受难十字架前的蒲团上,印着跪拜的磨痕,国王在城堡的日子里,一定经常在此祷告。


国王的床很大,用来容纳他1.9米多高的身躯。国王年轻时,英俊优雅,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中总是被女人们围绕,却终生未娶。在22岁时,他曾订过一次婚,女方是巴伐利亚的索菲公主,她是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人们更多的时候称她为茜茜公主)的妹妹,可后来婚约取消了。索菲公主虽又另嫁他人,但似乎心中一直对国王怀有感情。关于国王的情感生活,总是流言不断,有人说他爱慕奥地利皇后茜茜公主(实际上,茜茜公主比路德维希二世年长八岁,茜茜公主大婚成为奥地利皇后时,路德维希二世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也有人说国王是个同性恋者。但无论流言如何,在国内外总是有许多国王的仰慕者,小祈祷室内常会有那些仰慕者寄来的鲜花。


卧室墙壁的上半部以壁画装饰,描绘了《特里斯坦和伊佐尔德》中的场景。瓦格纳创作过以此故事为题材的三幕歌剧,是他歌剧中的巅峰之作。在《特里斯坦和伊佐尔德》中,特里斯坦和伊佐尔德本是相爱的恋人,在机缘巧合下伊佐尔德却成为特里斯坦叔叔的新娘。依照道德的标准,两个人是不应该再在一起的,可是欲望驱使下的两人不能自拔。他们在花园中秘密地幽会,不料,幽会被特里斯坦的叔叔马克王所发现,经过一番激战,特里斯坦受伤逃到了荒岛。在岛上特里斯坦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虽然叔叔最后原谅了他,可他还是接受了命运带来的死亡,而伊佐尔德也以情死作为结束。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10 卧室(城堡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城堡介绍图册)


瓦格纳在创作此歌剧时,深受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影响。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认为:世界被无理性的欲望所支配,当一个欲望被满足后,人们便会将满足抛掷一边,而又有了新的欲望,因此人生是一种痛苦;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瓦格纳似乎很同意叔本华的“人生是一种痛苦”的说法,寻求着摆脱痛苦的方式,而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佐尔德》中,两个人采用了比佛教境界更为极端的方式,用死亡获得最后的解脱的。纵观路德维希二世的一生,似乎也是在为叔本华的这个观念做着诠释。


现实政治环境与心中抱负之间的矛盾,让路德维希二世大失所望,他转而痴迷于新天鹅堡的建造。但此建造所带来的满足只是短暂的。于是,他开始了持续的营造活动。在新天鹅堡奠基后一年,国王开始计划建造林德霍夫宫;三年后,国王买下了基姆湖岛;五年后,基姆湖新王宫奠基;七年后,开始了修建鹰石山城堡的前期工程。在国王去世时,为建造鹰石山城堡而铺设的道路和通水管道已经完成,如果建成,从加冕厅的阳台上便可望见这个城堡。


如此疯狂的营造导致了最后的灾难。国王为建造城堡、宫殿导致债务攀升,内阁成员在劝告国王削减开支无果的情况下,联合王室的其他成员,以由医生宣告国王精神失常的方式剥夺了国王的执政权。在1886年6月12日,就是在这间卧室中,来自慕尼黑的特派员向国王宣布,根据医生的鉴定,他已精神失常。国王问负责鉴定的范古登医生说“你认为我精神失常,有何根据呢?你根本没有为我检查过呀?”医生说“陛下,无需检查,档案材料很详细,理由确实!”国王想知道建议的疗养时间是多久,得到的答案是至少一年,这是宪法所规定的由他人来接替国王摄政的最短时间。至此,这次宣告的政治目的已经昭然若揭。国王说“事情发展也许会更快,就像对付苏丹那样!让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是多么容易啊!”。伊斯兰世界中苏丹们的政治争斗可谓血腥残忍,国王是在以此来暗示政治阴谋的存在,亦或是他已经想到了用死来实现永久的解脱?无论怎样,在被送往贝格湖旁的贝克王宫后的第二天,人们在湖中发现了国王和范古登医生。


在离开城堡时,国王对他的仆人斯笛西说:“斯笛西啊,你要像保护圣迹那样保护好城堡,不要让好奇的人们亵渎它,因为我在这里不得不忍受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然而,事与愿违,在国王去世后的几个星期,城堡便开始对外开放。在最初的前半年时间里,参观城堡的游客约为一万八千人次,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以百万计了。与此同时,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不得不清偿国王生前欠下的一千四百万马克的债务,当时一个教授的总收入不足五千马克。


在后人的评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批评,认为他性格乖张、挥霍无度。可在建造城堡时,国王并非一味的不惜工本,耗费财力,他也做出过一些妥协。城堡餐厅中的油画是画在粗制画布上的,以此来效仿编织效果(在慕尼黑的王宫中就有巨大的编织挂毯);加冕厅中券廊的圆柱由石膏制成,用以模仿大理石石柱;照明灯和石柱上的“宝石”则是由波西米亚的玻璃染色而成的;橡木屋顶中的房梁由木板拼制而成,只用于装饰,不起支撑作用。虽然,与浩大的工程相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妥协,对于节省开销而言,终是杯水车薪。但是,作为今人的我们,却没有资格来加以指责。正是受益于国王的这种建造,我们才得以观赏到如此的建筑奇迹;而且,国王建造所用费用来自于自己的财产和借债,并非传说中的国家财产和税金。


除了耗费钱财痴迷建造城堡、宫殿外,国王对瓦格纳的仰慕与资助也是常被诟病的另一理由。就新天鹅堡而论,路德维希二世将作为整个建筑高潮的歌手厅建成了献给瓦格纳的神殿。可惜的是,瓦格纳没能对此亲眼一睹,他在歌手厅建成前一年辞世了。瓦格纳对国王的许多次拜见,是在山脚下的旧天鹅堡中进行的,他们在那里也许一同遥看过正在建设中的新天鹅堡。国王对瓦格纳的崇拜,应该是那种因懂得而产生的欣赏。瓦格纳在欧洲粉丝众多,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拜罗特伊音乐节上,瓦格纳歌剧的演出都是一票难求,据说要数年前开始预定。你也许未听过瓦格纳的歌剧,但他的音乐你一定听过,那首常在婚礼上演奏的《婚礼进行曲》,就出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其音乐才华可见一斑。而路德维希二世,出身王室,在童年和少年时,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方面的教育,天性中又敏感而爱幻想。具有如此特质的一位国王,当遇到满腹才华且又同样着迷于中世纪骑士传说的瓦格纳和他的歌剧时,自然是一见倾慕,引为知己了。今天,在旧天鹅堡的霍恩斯陶芬室内,两人当年往来的书信被静静地陈列着,两个人一同演奏过的钢琴依旧立在墙边,一切都好像没有改变过似的。


歌手大厅占据了城堡四层东侧翼的全部空间(西侧翼为加冕厅的二层部分),借鉴了瓦尔特堡中礼堂和歌手厅的设计(路德维希二世在1867年亲自到过瓦尔特堡,并对其美丽大加赞赏),瓦特堡是瓦格纳歌剧《唐怀瑟》中歌手比赛的地方。整个大厅富丽堂皇,在巨大的梯形云杉木镶嵌板屋顶下,悬挂着数个王冠形吊灯,对窗的一侧由拜占庭风格的券廊分隔出画廊,券廊采用阿拉伯图样装饰,以金线描绘,色彩鲜艳华贵。在大厅的西端,是演唱拱廊隔出的舞台,设计者正是用彩色图画将新天鹅堡的设计方案呈现给国王的杨克。大厅壁画中描述了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的场景,舞台拱廊后的背景画是故事中克灵索的魔法花园。在《帕西法尔》的故事中,巫师克灵索变化出魔法花园,用来诱惑圣杯骑士,使其堕落;年轻的国王携带圣矛,想要将其铲除,却丢了圣矛,自己负伤而归;傻子帕西法尔在克灵索的花园中,抵挡住诱惑,夺回圣矛,治愈了国王的伤痛,最终成为圣杯骑士。不知路德维希二世在此处描绘《帕西法尔》的故事寓意何在?他是在此等待现实中出现纯洁的愚者,来治愈心灵的伤痛;亦或是告诉人们如此美轮美奂的城堡也只是施了魔力的花园,空幻而使人沉沦。真正的答案就如同大厅窗前木刻雕像(黑熊、天使、独角兽、魔鬼、骑士等)的含义一样,都已随国王一同消逝,而不可知了。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1-11歌手厅(城堡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城堡介绍图册)


国王在世时,这个华美辉煌的歌手厅没有举办过一次歌手比赛。每当夜幕降临时,仆人们会将所有蜡烛点亮。在这个空旷的大厅中,成百上千根蜡烛只为国王一人燃烧。国王则会来到横跨山涧的玛丽恩桥上,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城堡。在渐浓的夜幕下,欣赏那白色岩壁的一个个窗洞中透出的闪烁光芒。他一定希望黑夜越长越好,国王在后期几乎不在公共场合出现,而总是在夜色中穿行于巴伐利亚的山林之间。


随着岁月的流逝,国王的故事正在远去,变得渐渐模糊。后来者现实可及的,也唯有这个石头的堡垒了。它定是有什么魔力,才会使得人们趋之如骛,前来争相一睹。或许在十七世纪英国大画家普桑的风景画中,我们能够找到此答案的些许启示。在普桑的画中,人类所建的桥梁、房屋与四周景物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谐之美,营造出了一种平和宁静、田园牧歌般的诗的氛围。如前所述,这恰与东方园林风景设计的观念相合。然而,在西方世界中,这样崇尚自然的观念是新鲜的,人们长久以来都是以人或神为本的。可能是对于司空见惯的对称形式感到了厌倦,十八世纪的英国产生了“画境”风格的理念。就如普桑的画一样,在此风格中要求建筑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对称均衡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用于营造出自然情趣的非对称和不规则。在建筑设计上,建筑家们提出了“动态效应”的说法,即“建筑的各个部分表现升降起伏,凸凹进退,以及其他的形式变化,以此大幅提升构图的绘画效果”,“这样的建筑所产生的效果,与高山及峡谷,前景和远景、隆起和沉陷在风景构图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能产生一种令人愉悦和丰富多变的外廓,能像绘画那样进行组合和对比,创造出光影的变化,从而为构图提供了更多的灵气、效果及魅力”。细细体味这段话,新天鹅堡正是按此方式而造出的示范之作。它以参差的塔楼、雉堞营造出了丰富多变的外廓,产生了跃动的灵气;与周围的高山、峡谷一同构成了一副无比悦目的图画。正是这幅图画,在每年中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且顺便带动了本地的经济。


(二)山峦、湖泊、教堂


新天鹅堡的背后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尔卑斯山,此段的阿尔卑斯山为德奥两国的边界,越过这一带山脉,再向南便是气候风情迥异的亚平宁半岛了。在此段的山间行驶,如不留意,你很难发现自己已经行到了另一国家。欧盟境内大多如此,从一个国家过境入另一个国家,也就如在中国国内跨省一般。除遇特殊情况,通常没有边境哨卡,更无海关检查。除去路边不起眼的国界标志外,便无其他了。不过行驶在高速路上,还是需要注意,德国的高速是免费的,而奥地利开始收费了。说起德奥两国,其没能归为一体,也确是一件憾事。当年普鲁士崛起,普奥之间在德意志兰地区争霸。铁血宰相苦心筹划,一场普奥之战确定了普鲁士的霸主地位,形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再之后,在普法之战中,普鲁士又联合德意志南部邦国击败法国,最终建立德意志帝国,实现了统一。当时的奥地利帝国虽已不复从前神圣罗马帝国的威势,但就其体量和实力而论,也非后起的普鲁士所能收并,因而便有了同说德语的两个国家。而二战中合并出的大德意志国家也只是昙花一现。


地图上的国境线是清晰明确的,可当实际行走于巴伐利亚地区时,却会常常忽略国别上的差异。在菲森、萨尔茨堡和因斯布鲁克的乡间,都可以看见硬朗的高山、清澈的湖泊、潺潺的溪流。山坡上有时耸立着石砌城堡,或已残破,或被修善。山下谷地中,散落着带有宽大斜木屋顶的房舍,房舍的窗台前总是盛开着鲜艳的天竺葵花。在节日的宴会上,穿着皮质短裤的男孩和束腰长裙的女孩们载歌载舞,女孩子的长裙前会围有一方形似围裙的布帕。在此处,德奥两国拥有着相似的风景和风情,而孕育这一切的正是阿尔卑斯山。


德国境内的最高峰为阿尔卑斯山的楚格峰,海拔2962米,距小镇菲森不过数十公里,驱车前往,多半天即可来回。于是,我们在二月的一个晴朗冬日,去了楚格峰。沿途见到了背靠岩壁的山中村落,颇羡慕他们恬静如画的生活。误入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滑雪场,感受到了当地民众对于滑雪运动的喜爱。不过,当我们到达楚格峰下,面对浩荡的滑雪大军时,还是少见多怪地惊叹了一番。在这个艾比湖(Eibsee)旁的大停车场内,满是大大小小的私家车,到处都有人在穿雪鞋、带头盔、整理雪具。缆车大厅内,等候缆车的男女老少,无论高矮胖瘦,也都是一身滑雪的行头——只有我们一家是另类的装束。


此处的缆车为一不大的车厢,内部没有座位。由于人多,大家都自觉地挨近站立,好像码放整齐的沙丁鱼。乘客进入已毕,司机关好厢门,这个满载沙丁鱼的车厢便由缆绳直拉上了山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轻松流畅。山顶的缆车停靠站为依地势而建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小楼,有咖啡馆、纪念品商店、以及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咖啡馆的环境温馨舒适,透过大面的玻璃窗,可以尽览群山,食物价格也算公道,但没有几个顾客。同车厢的人早已散开,大部分是去滑雪了,还有少数几个和我们一样,走出小楼来看风景。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 岩壁下村庄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2 楚格峰下停车场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3楚格峰下缆车大厅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4楚格峰上咖啡馆


一踏出小楼门口,之前的温馨舒适就已全在身后,面前只有一片苍茫。浩浩雪山连绵不绝,座座山峰参差挺立,如犬牙交错,如万马奔腾,更如层层雪浪,奔涌向前。在天际之处,天与山,云与雪,都已相互交连,难以辨别。面对此景,人会觉得渺小而无助,仿佛被抛到了世界的边缘。只有山顶的人造设施和近处烟囱中的袅袅烟气,能够稍稍缓和内心的自卑与恐惧。可是,同样是面对这样的阿尔卑斯山,迦太基的汉尼拔却在两千多年前对士兵说道“你们现在所已经跨越的不仅只是意大利的天然屏障,而且是罗马城本身……你们余下的行程将一路下坡,平坦顺利。经过一、两次战斗,那个意大利的堡垒与首都就将归你们所有,任你们支配了!”。这支迦太基军队凭着自己的勇气与毅力,以损失一半人数的代价,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在今日法国境内的一段,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罗马。正是这个出其不意,打了罗马人一个措手不及。再之后,汉尼拔在意大利境内征战十余年,攻城略地,取得不少胜利。危机关头,罗马人之前的开放包容,救了他们一命,罗马同盟中的盟友对罗马城忠诚不渝,使得汉尼拔因无法及时获得补给,而最终失败。虽然汉尼拔以失败为结局,但他仍被列为欧洲最伟大的统帅之一。看来,人们有时也是不以胜负论英雄的。


小楼观景平台前的不远处,有一块突出的裸露山岩,上面立着一个金色的十字架,那是德国的最高点。高山之上空气有些稀薄,又恰逢冬日里风急云淡,没有遮挡,阳光便清爽利落的洒了下来,照得那个十字架熠熠生辉,刺人的双目。这个粗粝山岩上的十字架,容易使人想到信仰的崇高,以及人力的伟大。人与神有时确是难以区分明白的。


楚格峰乃为一个山头,可以走上一圈,全方位360度地俯看风景。只是,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刚走了一小段,便觉面如刀割,手脚僵硬,瑟瑟发抖,只好忙不迭地又缩回进小楼。小楼内的博物馆中介绍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楚格峰都被人们避之不及,因为它被想成是女巫居住的地方。直到1820年,在老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派皇家部队的约瑟芬.瑙斯中尉勘察此处区域时,才由中尉首次登顶。这之后,人们对楚格峰的兴趣开始增多。1851年,一个十字架被立在了山顶上;1897年,在山顶建了一个小茅屋,三年后还有了气象站;1928年,人们开始建造通往山峰下楚格平地的齿轨铁路,两年后,铁路完工,大受欢迎。


我们没能有机会坐着列车在这段铁路上浏览,据说沿途风景不错。回去时,我们还是坐的缆车,车厢内很空,因为其他人都是滑雪下山的。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5楚格峰一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6楚格峰二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7楚格峰三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7楚格峰四


回到山下时,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正足。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我们去了附近的艾比湖。冬日的艾比湖静悄悄的。湖畔的咖啡馆、冰淇淋店都已关门。湖面结了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除了偶尔有跑步锻炼的人经过外,就只有我们了。每走一步,都可以清晰的听到脚下的咯吱声。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天上也没有云,所有的一切都是静止的。远处白雪皑皑的山,红顶木构架的旅店房子,近处笔直而立的树木,堆满积雪的码头,都格外的清晰。整个天地如水晶般纯净。深深呼吸,沁入心脾的是清冽的空气,干冷。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9 艾比湖畔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0 艾比湖


在这一带山野平原间,有许多与艾比湖相似的湖泊,随处散落。从新天鹅堡附近的泰格尔山向北俯看,便可望见散落在菲森东边平原上的大小湖泊,好似镶嵌在嫩绿草原上的一块块青玉。泰格尔山为菲森附近的最高点,其南面诸峰虽不及楚格峰处壮丽,但也颇值得一游。一来可以在山顶俯瞰大片的牧场原野,二来在上、下山的缆车上,可以望见新天鹅堡最美的身姿,也就是明信片上常见的那副画面。小镇附近,湖泊最大者为弗根湖,是由莱西河截流而成的人工湖。每年的晚秋时节,湖水会被放干。到来年六月,湖水会被再次蓄满。我们曾于四月初春时去过弗根湖,当时湖水未满,但面积也是甚大,只是裸露出大块的湖底,布满碎石,看上去不美。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1 泰格尔峰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2 弗根湖裸露的湖底


在我所偶遇到的湖泊中,印象最深的是从林德霍夫宫到菲森路上经过的普兰湖(plansee)。普兰湖位于奥地利境内,延公路绵延不断。冬季行驶于此段路上,虽万物萧索,但路旁树上纷纷掉落的雪花亦时常给人惊喜。我们沿湖一路开下去,转进一个山洼后,停在了一处桥前。山洼里落日比别处要早些。之前路上还可见明亮的阳光,而这里的太阳却已下山,只剩下了余晖。可能是有地热的缘故,湖水在此处没有结冰,只有湖边堤岸上覆着雪。在湖东边转弯处,有一圆而缓的小山,覆着一层薄雪,映衬着树木原本的青灰色。小山好似一只卧在湖边的象的身躯,在平静的湖面上倒映出滚圆的身形。在山下的湖畔边还立着一个黄色小楼,为冷色的风景中增加了一抹暖意。从桥上向西望去,蓝天中疏淡的浮云在西边渐渐聚集,映出那余晖的红晕,而蓝天、白云的自己的影又清晰地映在了湖水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仿佛可以听到风吹落树枝上细雪的声音。忽然,一阵咯吱吱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从湖边的树林里跑出来一男一女两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挥动的手臂不小心刮动了树枝,空枝上的粉雪簌簌地掉了下来,落了他们一身。两人欢笑着跑到桥上,也被美景吸引,掏出手机来拍照,接着,便离开了。随着步声渐渐远去,湖畔重又回复了宁静。


面对此情景,我便凑出了一首小令《虞美人》来,只是所用的语句实在是笨拙,也只能自娱吧。


虞美人.冬日普兰湖


山披细雪湖如镜


倒照萧山影


影遮垂日泛红晕


西畔岸舒敛静默薄云


忽传人迹林中跃


惊落空枝雪


轻出漫跑二韶华


桥柱侧倾观洌水微划


客观而论,普兰湖的景致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之所以难忘,可能是因为生活在拥挤嘈杂的城市里,罕有这种安谧的体验吧。只是鲜有人迹的景色,并不每次都能这样的舒淡平静,正如那前往维斯教堂的经历一样。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3 普兰湖一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4 普兰湖二


那是一个天空布满乌云的阴沉午后,由于导航的偏差,车子误入到了一条僻静小路。随着车子前行,雨越下越大,不一会儿就成了滂沱之势。沿路的房舍越来越少,在经过一个临湖的带有高大谷仓的农舍后,便进入了无边的旷野。狂风夹杂着大颗的雨滴,粗暴地拍打在车窗上。从车窗向外望去,遮天浓云下的是被爆风雨肆虐的起伏丘陵。车子如同甲虫般,在广袤的大地上艰难爬行。此时的车内开着暖气,温度应该是不低的,但我还是感觉脊背发冷。我开始怀念每日早晚高峰时的地铁车厢了,怀念那种同类动物间相互散发着体热的暖烘烘的感觉了。无论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对这拥挤的车厢,有多么抱怨,在此时,它都变成了一个温暖的记忆。此刻的自然,已不再是之前普兰湖所见的平静气象,它在生气、在发怒、更是在肆无忌惮的发泄。在这时,我才认识到,原来自然也如人类一样多变,只是之前的我从来都不曾察觉罢了。也许我会被人嘲笑了,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这样的灾难相比,此时的暴风雨天气又算得了什么呢?但对于少有见识,罕离人烟的我而言,也确是被镇住了。我又不禁想到,在十八世纪的时候,那些远来的朝圣者们应该也经历过这样的坏天气。想象着,在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旷野中,他们手拄木杖,身披毛毡,蹒跚地向维斯教堂走去,去看那传说中的流过眼泪的被鞭笞的基督的圣像。


在经过一片密匝的树林后,我们终于到了维斯教堂。教堂的外部十分简洁,平坦的墙面上简单地开着窗,没有雕像装饰,没有如波浪般的曲面构件,甚至都没有拉丁十字结构中的袖厅。乍看之下,除了体积过大外,朴素得好像一座新教教堂。但当走进之后,才发现内部却是别有洞天。在这个朴素外表之内的空间中,各种艺术样式如鲜花般绽放,建筑、雕塑和绘画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一个绚烂的舞台。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5 维斯教堂外部


在1730年的时候,修道院的神父使用其他木雕像的部分构件建造了基督受鞭笞的木像。不曾料,这个满是伤痕和血迹的木像使得人们十分悲悯哀伤,以致于后来被放置一旁,弃而不用了。再之后,木像辗转流落到了一个农妇那里。这个家在维斯的农妇和他的丈夫每日对着木像虔诚祈祷,竟然在某一天的早晨见到了木像流泪。因为这个神迹的出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朝圣者前来瞻仰。面对源源涌入的朝圣者,施泰因加登修道院的院长在1743年时,决定委托齐默尔曼兄弟在维斯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以供朝圣之需。弟弟多米尼库斯.齐默尔曼设计了教堂的建筑构造,哥哥约翰恩.巴普蒂斯特.齐默尔曼则创作了教堂的天花板壁画和大部分的灰泥雕塑。


弟弟多米尼库斯.齐默尔曼在此之前已经设计建造过许多教堂,特别是在十年前就已完成了施泰因豪森市的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而这个维斯教堂可以说是之前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的升级。在平面上,维斯教堂同样采用了椭圆形状,只是又额外加了一个拉长的歌坛,用以突显“圣区”。在椭圆形的主体中,依旧是使用墩柱加拱券的单元结构来围绕出一个椭圆形中厅,将仪式中受众所在地与侧面的小祈祷室隔开。但是,此处的墩柱和拱券却更为妥帖、丰富。墩柱已由略显粗苯的单柱转变为了带有四个檐角的双柱,还利用筒拱来与外墙立面连接,增强了空间构件间的联系。墩柱之上所支撑的拱券也由略显扁平的简单扁圆拱丰富为了变体的马蹄拱,为拱券到天花板壁画的过渡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许多巴洛克的教堂都是将内部空间装饰得密不透风,如过于严肃的正剧般使人压抑。维斯教堂的内部,却繁简得当,好似歌舞剧般,在使人赞叹它热烈的歌舞场面的同时,又能感到轻松舒畅。整个中厅以外墙内部白底为衬,相间布置着造型繁复色彩艳丽的讲台和小祈祷室。讲台挂于歌坛前的两个双柱上,小祈祷室则位于椭圆形中厅的横轴两端,于外墙壁内侧倚立。小祈祷室前端两侧的双柱上立着主教雕像,通身素白,仅在头冠、法器、衣边处以金色勾勒,显出了几分雅致。站在入口处,越过中厅中成排的座椅,那个华丽得生辉的歌坛在遥遥地召唤,使人不由不走到它的近前。被鞭笞的基督的圣像自然要放在这里,再之上是奉献给圣家族的画像,最上端是替罪的羔羊雕像,代表了耶稣的牺牲。歌坛处的红色石柱代表了牺牲的血,而其他的蓝色石柱则代表了上帝的爱和宽容。那围绕红色石柱而立的是四个福音书的作者。


教堂内除了歌坛给人以神的召唤外,还用天花板为人们开启了天国的景象。这个天花板不是真正的屋顶,而是承重顶之下的木构板条上的吊顶。此教堂的最妙之处正在于拱券与此吊顶中壁画间的衔接。简明轻快的白色双柱在檐壁之上便已幻化为了富丽堂皇的壁画边框,而灰泥雕刻的贝壳和碎石正在模糊着拱券与壁画间的界线。在这个装饰繁杂的壁画边框中,甚至还辟出了可以通达的壁室的开口,真正是将绘画、雕塑和建筑相互交融了。此外,建筑师还像表演杂技似的,在一些建筑的受力点处用上了精巧装饰。在拱顶、在支柱承受天花板重量的地方、在支柱转移拱顶横向推力的位置上,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配饰着漩涡或金丝装饰,在营造出轻盈升腾之势的同时,让人看着有些担心,而这也正好达到了巴洛克艺术中给人以震惊的效果要求。就这样,在自下而上,由简到繁的层层烘托之下,整个大厅空间犹如蘑菇云般,在空中升腾绽放,展现出了天国的图景。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6 维斯教堂内部一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7 维斯教堂内部二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2-18 维斯教堂内部三


我们到的时候,天气虽然不好,但教堂内并不寥落。一趟趟的大巴车带来了一车车的旅行团,多是上了年纪的白人,少有亚洲面孔。一波波的旅行团进来、拍照、又出去。唯一不动的是歌坛前那个对着麦克风的演说者,在滔滔不拒地讲,坐在下面的听众,在一丝不苟地听。他说的应该是德语吧,我猜,应该和宗教有关吧,不然,难道会在这儿说政治或脱口秀吗?我静静地坐在后排,看着演说者,看着举着相机匆匆拍照的游客。我在等着天气转好,顺便感受了一下这里的气氛,并天马行空地猜想着演讲的内容,因为我一句德语也不懂。我猜到了,他在说现在人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到了这儿,也只是拍照。因为,他举手指向了一个狂拍不止的女士,他的听众们都扭头注视这个女士,集体哄笑了一下后,便又继续听他演讲了。我想这个被大家瞩目的女士也是不懂德语的,因为她丝毫没有发现这些,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摄影之中。


对于教堂变为旅游观光地的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宗教艺术如此辉煌,宗教教义使人修心,不信教的凡夫俗子前来,接受一下美的教育,感受一下宗教的氛围,真是有益而无害。只是凡夫俗子对宗教圣地的侵入,总是让真正的信徒们觉得有些冒犯。对于这个问题,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般是禁止非穆斯林进入的,或者要求进入者一定要按他们的规矩,例如女人要带头巾;而中国的佛教历来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所来者多多益善,但是有门票,给捐助的话更好;天主教介于两者之间,平日里打开大门,多是免费参观,自愿捐助,但做礼拜的时候,非教众不可进入,至少是不能从正门进入。我去班贝格附近的那个与维斯教堂齐名的十四圣徒教堂时,就因为做礼拜,而只能从后门进入,蔚为壮观的洛可可装饰也只能窥见一隅了;而科隆教堂则因为里面做礼拜,被拦在敞开的门外,只好伸长了脖子向里张望,那么宏大幽深的教堂,我就是化身长颈鹿也难窥许多啊。我最为赞赏的是圣彼得堡的东正教教堂,专为游客参观准备的伊萨教堂和滴血教堂,是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连出售纪念币的机器都摆进去了,门票自然要收,登顶塔楼额外加钱;而与滴血教堂隔街相对的喀山教堂,则没有收费,气氛庄严,游客寥寥,信徒们排着长队,女人们都用头巾裹住头发,一个接一个地在喀山圣母像前跪拜,场面确实感人。


我坐在后排,一边看着,一边想着,不觉间外面的狂风暴雨已经转为淅淅沥沥的小雨了。我们起身离开教堂,重新导航,要回旅店了。回去时,车子终于走了正路,穿村镇而过的公路。路边不时有出售啤酒的酒吧闪过,向远处可望见细雨笼罩的山峦、牧场,车内的广播中飘出清晰流畅的古典音乐的旋律。伴随着音乐声,我的心情也开始疏朗起来,渐渐消散了阴雨天的郁闷压抑。德奥是一片盛产音乐大师的土地,海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闪亮的名字,如闪耀夜空的星斗般璀璨。我常常觉得我们北方的凛冽的风,突兀的石,光秃的山,过于粗野荒蛮;而江南的和煦的雨,碧绿的水,迤逦流转的江,又娇柔得有些起腻。正是此处的山水拥有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好。山高峻而不荒芜,水青碧而不失明净,加之处处可见的宏伟教堂,教堂中还会飘出悠扬的琴声以及天籁般童音的歌声,便也难怪会有音乐天才代代辈出,创作之源取之不竭了。正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应当如是了。


天空虽然还在阴沉,但在流畅音乐的陪伴下,车子也似乎行驶得顺畅了许多,不一会儿,便到了小镇城区。


(三)小镇风情


每次来菲森,我们都是住在小镇的同一家旅馆,一个不大的家庭旅馆,而这个家庭旅馆的最大特点就是位置特别。在小镇大停车场的南面有一道小山梁,为了通公路,山梁被切开了一个豁口,一条略显局促的双向单车道从豁口中穿过,车子在此中通过时,很有些一线天的味道。由于豁口有一定的弧度,车子沿公路从停车场一侧开来,向前望去,完全见不到山梁背后的样子。第一次开车至此时,我们还以为要开出小镇了,可当开过豁口后,才发现原来山梁之后又是一片街区,正对豁口还有一个小教堂呢,而我们要住的旅馆就在豁口的边上。


说起这家旅馆,第一次入住的经历也颇值得称奇了。我们那天是上午时候到达这个网上预定的旅馆的,可到了后,却发现房子正门是锁着的。门上贴了一封信,告诉我们,房门钥匙在门口的报纸箱里,请自取。依照指示,我们顺利拿到钥匙,开了正门,进入房屋。房子一楼是餐厅,布置整洁,餐具、器皿、各种酒类摆放整齐、井然有序;二楼之上是住房,楼梯拐角处有角柜,放着各种装饰小摆件,很有生活情趣。到二楼预定的房间,放下行李后出来,我们重新确认了一下:这个房子真真是除了我们再无他人了。呵,主人对我们这些网上预定的住户可真是放心啊,就这么样叫我们独自进来了。还有,这个小镇上的治安真有这么好吗?那封信是帖在外面房门上的啊,除了我们,任何一个过路人都是可以拿到钥匙,打开房门的呀。真不知主人对治安的这种信心从何而来,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还是什么防盗的高科技系统呢?我猜想应该是后者吧。那天,我们在外面玩了一整天,当晚上回去时,店主人一家已经回来了。


经营这个家庭旅馆的是一对五十几岁的中年夫妇,外加几个帮工。夫妇两人分工明确,男主人负责餐馆,女主人负责住宿。如果你问男主人有关住宿的事儿,他一定会去找他的“老婆子”来给你解答。这种分工方式,似乎很普遍,我们在德国住过的几家家庭旅馆中都是这样。男主人话语不多,女主人确是那种做事麻利型的。记得我们有一次晚上在一楼的餐馆吃饭时,不小心泼翻了水杯,当时水流满桌,场面狼藉,只好找主人帮忙。女主人立刻拿来吸纸,吸干水分,移走杯盘,换上桌布,整个过程异常利落。期间我们想帮忙,她立刻双手向两侧一摆,做出停止的姿势,我们便也顺从地照办了。顺便说一下,一楼餐馆的食物味道真不赖,晚上来这吃饭的也多是本地人,和店主人熟识地打着招呼,很有乡里乡亲的意思。


菲森是一个地道的小镇,仅有不到两万的常住人口,人们相互熟识倒也不足为奇。不过,小镇虽小却历史悠久,在中世纪时就已经是商贸要镇,旧天鹅堡与阿尔卑斯湖之间就有古时从奥格斯堡通向罗马的古老商路“克劳迪娅大道”。古时交通不便,商路便是财富之路,沿途的市镇也因商贸而繁荣富足,菲森便是如此。这种繁荣富足的迹象从莱欣大街的建筑,以及那包含了赛巴斯蒂安大门和五个炮楼的部分城墙中可见一斑。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1 菲森小镇


在镇上众多建筑中最醒目者为主教皇宫,就位于停车场后的那道山梁上,临近莱西河畔,乃为一白色城堡,是附近少有的晚哥特式世俗建筑。这座城堡建造历史复杂,早期的建造特征已经难以寻觅。据考古挖掘显示,罗马人曾在此山上造过兵营;在鲁道夫皇帝授予菲森城市地位的十三世纪时,这里建起了城墙。再之后,城墙被改建成城堡,建造过程时断时续,又不断增补扩建。1489至1504年间,在主教弗雷德里希二世.冯.佐伦的手下,城堡成为了宏伟而又防御性甚佳的城堡宫殿。三十年战争时,城堡遭到毁坏,在此期间,曾一度作为监狱使用。在这之后,城堡内部被改造成过巴洛克风格,在1712年还遭受过火灾,可谓多灾多难,历经坎坷。1862年,城堡被归属于巴伐利亚州,成为了带有监狱的地方法院,直到此时,城堡才被重新修葺。如今,它是一家州立绘画馆。


从河畔向上望去,主教城堡高高耸立山头,城墙塔楼形制规整,红色的斜坡屋顶带着开窗,墙壁平整洁白,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带有圆形塔楼的城门进入,来到城堡内部的庭院,此庭院被高楼、高墙所围拢,形成了一封闭的空间。由于新天鹅堡占尽风头,分流至此的游客甚少,致使南北两翼主楼相夹的城堡庭院中寂静空旷,配上午后的温暖阳光,虽然于高墙环绕之中,却也是阳光灿烂,绿草茵茵,全无阴暗压抑之感,倒有些午后慵懒之意。南北两翼主楼面向庭院的立面亦是平整洁白,仅在窗框、拱门处画出模拟真实的“错觉画”来,甚是有趣。北侧主楼与城门塔楼之间的城墙上,建出了一溜对着庭院的有顶回廊,在此探头,眺望庭院,也是乐事。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2主教皇宫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3主教皇宫庭院(从回廊处眺望)


在南北两个侧翼主楼中,只有北侧原为生活区的主楼开放。主楼二层售票的是一位热情的中年妇人,亲切和蔼地告诉我们三层大厅有精美的木刻天花板,还不嫌麻烦地找英文简介给我们(可见来此的外国游客真是不多啊),与天鹅堡那个金发碧眼,容颜娇艳却缺乏耐心的售票小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我也颇同情那位售票小姐,面对如织的游客,再好的性子也会被磨烦的。主楼二层中,在朝外的一侧带着一条走廊,长长的走廊向外侧开着防御用的瞭望口。走廊朝向庭院的内侧则是一个一个的房间,这样的结构与我见过的许多宫殿城堡不同。那些宫殿城堡都是一个房间连着一个房间,没有走廊,参观的过程也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而这里则可以从走廊处任意选择房间进入,大可不必打扰他人。二层的这些房间中展出着一些绘画作品,画作虽不顶尖,但可以从中了解小镇过去的风貌,也是有趣。例如,一个画中展示出以前小镇上都是木质房屋,只有高高耸立的主教皇宫是石制的,真正的鹤立鸡群。二层走廊尽头的塔楼处是个监狱,但我没有弄清楚,这个是三十年战争中所用的监狱,还是后来作为法院时的附带监狱,亦或是主教居住于此时,便将其用作监狱了呢?


在三层中,有城堡的精华部分,骑士大厅,那里有精美的木制天花板和各种木制雕塑,做工精湛,人物刻得惟妙惟肖。不过,叫我惊喜倒不是这些精美的木雕,而是在此发现了印有郎朗做封面的杂志。不禁回想起在慕尼黑和柏林的音乐厅前都见过他音乐会的海报,慕尼黑的那张就与李云迪的海报相对,两人像是打擂台似的。听我那位定居美国爱好音乐的同学说过,老外特别喜欢郎朗,他的音乐会在美国很受欢迎。想一想,在德国这个音乐氛围浓厚、历史传承悠久、音乐人才辈出的国度,识货的听众应该会比美国多吧,所以经常见到关于他的咨询消息也是正常了。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4骑士大厅木屋顶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5印有郎朗封面的杂志


城堡中没什么游客,有时一个房间中就只有我们,这样的话儿,我就开始东摸摸西碰碰,希望发现些有趣的事儿。各种试探之后,我最大的发现是城堡中各处的窗子都是可以打开的,只是有些已经结了蜘蛛网。从开着的窗子可以俯瞰小镇,湛蓝的天空,轻薄的白云,映衬着远处的青山,从青山之间流出碧青的小河,小河流经一片片红色的屋顶,带红色屋顶的高大房舍又夹出一条条狭长的小街,金色的阳光洒在小街旁咖啡店的长椅上,有游人三三两两坐在长椅上慢慢呷手中的咖啡,我似乎都闻到咖啡的香气了。看罢此如画风景,我们继续在城堡里转悠,因为真的没什么人,我甚至有时想入非非,觉得这个城堡就是我的了。快要离开时,在二楼的走廊处又发现了个留言簿,毫不犹豫,立刻写下“风景如画”四个字作为留言。随手翻了翻这个厚厚的簿子,看到了几个中文的、日文的评语,看来来此的亚洲游客也还是有一些的。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6从城堡俯瞰的莱欣街和弗根湖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7从城堡俯瞰的莱西河


从主楼出来,继续在庭院里闲逛,发现有个小铁门可以打开,走进去,原来是城堡南坡面向莱西河的一个小小花园,此处还真有几分隐秘性。我们闯入时,花园很空,只有一对情侣坐在花园一角,可能在说情话。两人对我们的闯入毫不介意,也许人家根本就没注意到我们吧。最后,我们在这里实在是逛腻了,才出了城堡,又到别处找有趣的事儿去了。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8城堡小花园


前面说过,小镇上最有名的街道是莱欣大街,每天里莱欣大街上的游客,总是在上午时涌来,在傍晚时退去,来来去去好似潮水的涨落。莱欣大街虽然有名,但多是出售纪念品的小店,我时常怀疑里面出售的机器加工的工艺品,是从义乌这些江浙村镇运来的。不过,在这些纪念品店中却夹杂着一家特别的二手店,卖着收来的各种旧东西。


在从维斯教堂回来的那天傍晚,我们趁着雨天人少,在莱欣大街上溜达。偶然看到有个房子门口放着张桌子,上面摆着几件旧瓷器,瓷器不知已经被雨水淋透了几遍,主人也不管,一个本地的女士正在那儿翻看。我们便来到房前,推门进去,发现屋子里空间很大,有并排两个房间,都铺展开大平板桌子,摆满了各种二手的小玩意儿,多是些瓷制的、玻璃制的工艺品,有德国本地产的,还有捷克等欧洲其他国家产的。店主是一对老夫妇,老妇人还抱着只大狗,这里的人好像特别喜好养大狗,我们住的旅馆里养了一只,去当地的餐馆吃饭,餐桌下也会经常趴着一只,多是食客带来的。屋里除了那摆货品的大平板桌外,还在角落处放着些生活用具,明显不是卖的,是两位老人家自个儿用的,看来他们就住在这儿,这个店便是他们的家了。此条大街绝对是菲森这个旅游小镇的黄金地段,可两位老人家却用来卖旧货,看二人那悠哉游哉的样子,真的很有北京二环内胡同里,拥有千万房产,却闲坐自家门口扇扑扇的大爷的气运。我东看西看,两个屋子来回串,大爷可能是看我转得有趣,就好心告诉我,楼上还有东西。不过我也没去二楼,因为我在靠墙的玻璃柜中找到了想要的了,巴伐利亚特有的啤酒杯。看得出,大爷对这些啤酒杯也是满用心的,屋子里其他东西都是随意摆放,没有分类,唯有这几个玻璃柜中,没放别的,全都是各样的啤酒杯。我左挑右看,选定了两个要买,便开始和大爷砍价,大爷不住的用英语说:“好东西,是老物件了”。天啊,我是回到了潘家园,还是琉璃厂了呢?之后,大爷还补了一句“这两个杯子都快三十年了”。好吧,这两个物件还真是老啊!我最终以三十欧元成交,拿走了两个杯子,心里再次觉得用来卖二手货真是白瞎这黄金地段的房子了。

菲森,了却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话梦


图3-9两个啤酒杯


再之后,对于小镇菲森的零星记忆就只剩下:在城墙边教堂的墓地中看到各种墓碑,上面照片中的人物都很漂亮;在路边遇见两个老爷爷,挺着大大的啤酒肚,笑呵呵地谈论身旁的一辆奔驰老式车,那车可真是漂亮,依我看就是放在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中也不逊色;还在路旁的香肠店买了外表裹了一层红辣椒的香肠,卖香肠的帅小伙还好心提醒我“特别辣”呢,我吃了,感觉一点也不辣,心中鄙视了一下老外吃辣子的能力。


小镇中风景、人物、点点滴滴,都是有趣。我呢,也真是花了大力气,写了上面那么多,也算是倾尽所有了。只是,菲森虽好却不是的我最爱,我最喜欢的小城是俄罗斯的诺夫哥雷德。如果有前世,我一定是住在那儿的,因为那儿的许多,我都在小时候梦见过,希望有机会再好好写写它的故事。只是,俄国人对于景点历史介绍的工作做得比德国人差太多了,我能写出上面那一大堆东西,真要好好感谢在德国各个景点处拿到的介绍图册,也要感谢下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帮我深入了解了那些有趣的建筑和历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