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肖邦(1810-1849年)是波兰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钢琴家的创作上。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也影响了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流派的形成,而且在世界钢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肖邦的钢琴曲种类繁多,有序曲,夜曲,舞曲,练习曲,即兴曲,叙事曲,特别是夜曲,是他最喜欢的钢琴曲。 夜曲(Nocturne)是一种“以抒情为主,富于想象为主,主题旋律优美,像一首歌”,它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在情人们的窗前吟唱的一首声乐小夜曲,它的声音很温柔,很有感染力,而且经常会用到吉他、曼陀林等乐器。 在公元8世纪,海顿和莫扎特都创作了类似于管乐和弦乐重奏的作品。在19世纪,爱尔兰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菲尔德首次将小夜曲风格应用到了钢琴上,他的《夜曲》在音乐上表现出了一种优雅的韵律,与没有歌词的歌曲相似,但更多的是一种忧郁和浪漫,充满了一种沙龙的气氛。 肖邦的夜曲,尤其是早期的约翰·菲尔德的夜曲,对他的影响很大,但是,肖邦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波兰遭受了一系列的入侵,波兰“运动”屡战屡败,所以,肖邦的夜曲中蕴含着对故土、朋友的怀念,以及对波兰民族英雄的崇敬。 在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思想的快速发展,音乐创作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灵感受,并逐渐突破了古典音乐在形式和技巧方面的桎梏。 这一切都使得肖邦的夜曲由“沙龙”转向“戏剧”,也使得肖邦的“21首”成为该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一、对约翰·菲尔德夜曲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约翰·菲尔德在肖邦夜曲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肖邦甚至曾亲临约翰·菲尔德家,向他请教有关夜曲创作的问题。 从肖邦的21首《夜晚》中可以看出,他的前期作品大部分都是遵循约翰·菲尔德的“沙龙”风格,例如,他的《夜晚》采用了三段结构,各个部分的主题并没有太大的反差,始终保持着整首《夜晚》的乐感。 作品采用了中等速度的节奏,以优美的抒情,多愁善感的音乐人物形象。 在《bb小调夜曲Opus9Nr.1》、《bE大调夜曲Opus9Nr.2》等作品中,运用了菲尔德的“右键”与“左键”的配乐织体,在表达歌曲旋律的同时,还运用了左键与右键相结合的配乐,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富有感染力的乐章。 尽管肖邦在夜曲的创作中受到了约翰·菲尔德夜曲的深刻影响,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肖邦的《夜曲》非常重视对作品的感情冲突的描述,在创作上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性技巧,使作品的力度,速度,织体,调式,主题结构,旋律特点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也开始呈现出强烈的矛盾,由“沙龙”逐渐过渡到“戏剧”。 二、戏剧表演技巧肖邦的夜曲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戏剧色彩,源于其内在的革命意识,这种革命意识赋予了其作品一种哀伤和愤怒的力量。他在创作上采用了反差手法,使夜曲的表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使之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一)主旋律的强烈反差肖邦在《夜曲》的结构上,延续了“菲尔德”三段式的“复现”结构,而“菲尔德”的“复现”往往在主题和结构上没有过多的对比,乐感更加集中。 但肖邦的《夜曲》却常常在主题结构上产生鲜明的反差,例如,《夜曲》中表现部分与表现部分、表现部分与再现部分的反差。通过这种方式,使音乐感情的碰撞,使作品呈现出戏剧般的艺术风格。(《F大调夜曲: Opus 15号》)是这两个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 这首曲子一开始是菲尔德沙龙的风格,但当曲子的主旋律一出现,它就改变了原本的旋律,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旋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激昂的曲子,表现出了作者对波兰革命的强烈渴望。 在表现部分和再现部分的对照中,肖邦常常采取变化性和动态性的表现手法,使表现部分和再现部分产生反差和矛盾的冲突,从而使表现部分和再现部分具有强烈的戏剧效应。 如在《f小调夜曲Opus55Nr.1》中,再现部是以三连音的方式对呈示部旋律进行变化,使再现的主题旋律流动性增强,主题结构之间形成对比。《B大调夜曲Opus62Nr.1》的复现部分使用了很多装饰变化,这使得 A部分的主题性有所变化,这与第二部分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速度反差肖邦的夜曲在节奏的控制上,不仅借鉴了菲尔德的“中庸统一”方法,而且在节奏的控制上,特别注意在不同的节拍之间,创造出一种鲜明的节奏对比,从而产生出一种戏剧般的效果。 《B大调夜曲9》第三章》代表了肖邦从“莎士比亚”到“戏剧化”的转变。这首曲子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Allegretto”,节奏是6/8拍,也就是快板,乐手们将这首曲子的节奏调整到了66拍/分钟,节奏比较慢,节奏比较舒缓,节奏也比较舒缓。 而到了下半部分,“A~ tato”(兴奋)的节奏,以及变得厚重的织体音,与 A段平静的主题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IIF大调夜曲Opus15Nr.2》的开场部分,以“Larghetto”的节奏,舒缓的旋律,以“Doppiomovimento”的节奏,以五个音符交织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角色的紧张与不安。 节奏的变化和反差,增加了乐曲中间部分的戏剧性,从而达到了乐曲的最高潮。 (三)力量反差肖邦在其作品中,经常采用强烈对比和渐进性的手法,以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戏剧色彩的夜曲。在((B大调夜曲Opus9Nr.3》的第123~129小节,作者通过一 P— fz— PP一任力量的极强反差,加强了作品的音响对比。 在《c小调夜曲Opus48Nr.1》的展开部分,37-48小节以一种强烈的节奏和节奏,形成了一种戏剧化的效果。 (四)歌唱性和器乐性的对比肖邦在创作《夜曲》时,既借鉴了菲尔德的《夜曲》,也借鉴了他那优美、动情的唱腔风格,但同时,他也将这些旋律融入到了他的乐谱之中,使得他的每一首曲子在音乐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歌唱性和器乐性旋律的对比方面,肖邦的作品主要表现在织体、调性和音域等方面。比如《F大调夜曲0一pus15Nr.1》,它的主题曲是用右手的曲子,用左手的曲子作为伴奏,用的是 F大调的歌曲。 但是,在展开的时候,他的右手突然弹出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重复音符,他的左手弹出一个 F小调的紧凑型音符,从29小节开始,他的中声部弹出了一个 F弗里几亚的下降主旋律,到31小节,他的高音弹出了这个主旋律,而他的低声弹出的是一个持续的音符。 舒展的部分像是一个短促的弦乐四重奏,在织体,音域,调性,节奏等方面的反差,使得整个夜曲的中段充满了戏剧性。 又比如, C小调夜曲《Opus 27 Nr.1》,这首曲子也采用了菲尔德风格,充满了激情和激情。展开部的旋律突然变成了号角式的器乐化音调,伴奏变成了二度音阶式的三连音音型反复,从第45小节开始,调性也进行了频繁的变化,营造出一种不安的音乐情绪。 利用织体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其中以《c小调夜曲Opus48Nr.1》最具代表性。在表现部的主题曲中,作者以八度低音与和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忧伤的歌唱曲调。 在展开部中,作者首先以一种柱立式的宗教圣咏织体演奏主题,从第37小节起,音乐情绪逐步发生变化,随后,一种双手八度半音阶器乐化织体的出现,将音乐的平静完全打破。 节奏感强,节奏快,富有戏剧性。随后,再现部(从第49小节起)在织体上也改变了一开始那种松散的八度和弦伴奏,而是以和弦式的三连音织体迅速地进行着,音乐充满了力量。 在织体上的改变,使作品的延展部与再现部的主题性更具器乐性,从而使歌曲的歌唱性与音乐的音乐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交替调式反差肖邦的调性思想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他善于通过调性的改变来表达情绪上的矛盾,并使其具有戏剧般的效果。调性的改变是其夜曲从“沙龙”到“戏剧”的关键。 他常用的调性处理方法是调式的交替,经常利用大、小调之间的旋律和和声的明暗反差,来创造出一种戏剧般的气氛。 在《# c小调夜曲Opus27Nr.1》中,每一部分的主旋律都在# c小调和 E大调间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大、小调式的变化,使得整首曲子的旋律和和声在明亮和黑暗中都有很强的反差。 《B大调夜曲Opus9Nr.3》的演奏部分,从53小节开始,从 B大调到 IF大调,从 B大调到 B大调,从 IF大调到 B大调,这就是整首曲子的色调特色。 在《F大调夜曲Opus15Nr.1》中,演奏部分的主题是以 F大调为起点,以 a和音小调下的次和弦结束,这是一种半收尾。展开部分以 f-小调为起点,以 f-弗里几亚调的形式进入第28小节;重放部分的调性处理与重放部分一样。 而大小调式的反差更是强化了乐曲中不同乐段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戏剧效果。 结语:肖邦在对约翰·菲尔德“沙龙性”的基础上,在主题结构,速度和强度,旋律特点,调式变化等方面都融入了大量的器乐因素,以加强情绪上的矛盾,从而赋予了夜曲以戏剧般的效果。这一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为他后来的叙事曲和交响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