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文化频道约请曾全球177位影评人投票选出了21世纪最巨大的100部电影,大卫·林奇2001年的超理想名作《穆赫兰道》名列榜首,王家卫的《把戏年华》位列第二。 除了《把戏年华》,还有三部华语片上榜:杨德昌的《逐一》【8】、李安的《卧虎藏龙》【35】以及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50】。 上榜作品最多的导演包含:维斯·安德森、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克里斯托弗·诺兰、迈克尔·哈内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和科恩兄弟,这几位导演均有三部影片上榜。 1、《穆赫兰道》大卫·林奇 (2001) BBC点评说:林奇的这部电影华美之极又痛苦之极,神秘诡谲又莫名熟习,无论你套以何种解释,那些画面都能超越南加州,反观理想,并驻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钻进我们的睡梦之中、恐惧深处,潜入我们无法名状的性情和肉欲中。 2、《把戏年华》王家卫 (2000) BBC称王家卫是“世界影坛最臭名昭著的圆满主义者”,并称“历来没有哪部电影能将失落和愿望的普遍主题讲述得如此流利”。 3、《血色将至》保罗·托马斯·安德森(2007) 1898年,银矿工丹尼尔·普莱恩惟尤因井下作业事故摔断了腿,但他因祸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BBC以为,简直无声的收场使得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部《血色将至》像是锻造出来的,而不是拍出来的。“半带猖獗地见证着最具美国特征的贪欲、工业、虚伪和喧嚣。” 4、《千与千寻》宫崎骏 (2001) BBC评价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时说:“的确以其高度成熟的画面言语、精心论述的决计、勇气与达观等主题而显得愈加出彩。”宫崎骏这个关于小女孩努力挽救父母的故事就像是带我们回到一个手绘动画的时期。在当时的美国,动画长片已基本上都由电脑绘图,但《千与千寻》却带着心爱的手绘质感。 5、《少年时期》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本片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长大进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快节拍展开,而林克莱特却慢下步伐,耐烦讲述了一个带有我们这个时期激烈印记的故事。”BBC这样说,“我们看着整个剧组,包含伊桑·霍克和出色的帕特丽夏·阿奎特,在眼前慢慢长大、老去,每一帧画面都因而添加了一抹辛酸滋味。” 6、《暖暖内含光》米歇尔·冈瑞( 2004) 这是一个分手分出一堆问题的故事,但它绝不是一部普通的浪漫幻想恋情片。BBC说:“影片主演金·凯瑞这次跳脱了他一向无厘头喜剧的作风,饰演了一个长期堕入忧伤和茫然,并努力想逃离这一切的男人。” 7、《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 (2011) “这是一部充溢诗意的电影。”影片故事开端于一个1950年代,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家庭,电影跟随着大儿子杰克的生命展开,穿过其无辜天真的童年到破灭的成人时期,他力图与他的父亲(布拉德·皮特饰)达成和解。 BBC说:“在艾曼努尔·卢贝兹基镜头下的电影言语被日光映照的光怪陆离,充溢着滚滚岩浆、恐龙和爆炸的星体,与泽贝纽·普瑞斯纳的安魂曲圆满分离,那是为死去的孩子演奏的安魂曲。在马力克的剧本中,这对父母亲的愉悦与悲伤被无限放大,以至有些《圣经》的作风。” 8、《逐一》杨德昌 (2000) 在影片《逐一》中,杨德昌将一个台北家庭中各个成员的不同故事混叠在一同叙说,故事里,一家人因堕入不同生命阶段的特殊困境而相互隔绝。 “《逐一》是一部用心至极的精致电影,颇省心机地细腻抒情。”BBC说,“但同时,这部电影却又具有普遍性意义。不论观者与电影中的人事隔着怎样的年代与文化差别,它那极宁静的、关于生命、家庭与死亡的映射都是那样美而有感染力。” 9、《一次分别》阿斯哈·法哈蒂 (2011) 影片讨论的话题更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恋情和亲情的抵触、能否要抛下患老人痴呆的父亲出国、雇主与女佣相互猜疑、婚姻破碎下的亲情矛盾、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信任度等,这些都能惹起观众的共鸣。BBC说:“阿斯哈·法哈蒂激烈的戏剧抵触没有对任何角色中止完整的褒贬。他将电影中的场景描写得自然真实,到头来还让观众为了相互折磨的主人公们胸口发闷。” 10、《老无所依》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2007) 读过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老无所依》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个反派有一个鲜明印象。书中的冷血杀手安东·齐格曾经深深烙进我们的认识中,但影片中巴登的演绎太有力度,他用随意不经心的暴力表白华美丽地将我们制服,把观众脑海中先前的印象一抹而光。 《老无所依》背景是1980年的德州西部。“整部电影的节拍带着催眠般的效能。”BBC说。 11、《醉乡民谣》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2013) 故事发作在六十年代的美国格林威治村,讲诉了一个民谣歌手,他发丝紊乱,挣扎着通知世界自己的才气。但无人驻足,无人在意。科恩兄弟的这部作品描画了一个没人关爱的失败者辛酸落魄又旋律悠扬的生活。“一切都以典型的科恩兄弟式的方式展示出来。” 12、《十二宫 》大卫·芬奇(2007) 《十二宫》是大卫·芬奇一部细腻、冷傲、名不虚传的立功电影,讲述一名报纸漫画家卷入70年代的十二宫连环杀人案的故事。“电影在让人惊叹的细节中展开,把观众拖入一个欲罢不能的世界,最细微的暗示都可能是最大的线索。但是,却给了疯魔者们一个最惧怕的梦魇:真相永远不可知晓。” 13、《人类之子》阿方索·卡隆 (2006) BBC说:“《人类之子》不同于本世纪任何一部电影,或许悬殊于历史上任何一部电影,回答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14、《屠戮演绎》乔什·奥本海默 (2012) 从1965年到196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政变后,安瓦尔屠杀了近千人。他为那些他肆意杀害的生命抽泣、呕吐、慨叹,但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在忏悔,或者这只是他做作地表演。这部电影是对举国遗忘一段历史这种现象的深化而多层次的研讨,同时也是对自我诈骗的力气和跟随真相与道德角力的探求。“它作为21世纪最巨大的纪录片的位置,将会久远地坚持下去。” 15、《四月三周两天》克里斯蒂安·蒙久 (2007) 一个场景只需一个长镜头,没有背景音乐。蒙久这部作品摘得2007年金棕榈奖。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试金石,它以精确的视觉、明晰的剧本和以超然的视角完成了一次质朴的冷傲。1980年代,罗马尼亚堕胎还是违法的,片中的秘密堕胎贯衣着立功惊悚片的慌张感,让人想起了齐奥塞斯库专制统治下无情压制的氛围。 16、《崇高车行》(Holy Motors)-路易·卡拉克斯-2012年 17、《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吉尔莫·德尔·托罗-2006年 18、《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迈克尔·哈内克-2009年 19、《猖獗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乔治·米勒-2015年 20、《纽约提喻法》(Synecdoche, New York)-查理·考夫曼-2008年 21、《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韦斯·安德森-2014年 22、《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索菲亚·科波拉-2003年 23、《躲藏摄像机》(Caché)-迈克尔·哈内克-2005年 24、《巨匠》(The Master)-保罗·托马斯·安德森-2012年 25、《记忆碎片》(Memento)-克里斯托弗·诺兰-2000年 26、《第25小时》(25th Hour)-斯派克·李-2002年 27、《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大卫·芬奇-2010年 28、《对她说》(Talk to Her)-佩德罗·阿莫多瓦-2002年 29、《机器人总发起》(WALL-E)-安德鲁·斯坦顿-2008年 30、《老男孩》(Oldboy)-朴赞郁-2003年 31、《玛格丽特》(Margaret)-肯尼斯·罗纳根-2011年 32、《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2006年 33、《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克里斯托弗·诺兰-2008年 34、《索尔之子》(Son of Saul)-拉斯洛·杰莱斯-2015年 35、《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李安-2000年 36、《廷巴克图》(Timbuktu)-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2014年 37、《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10年 38、《上帝之城》(City of God)-费尔南多·梅里尔斯-2002年 39、《新世界》(The New World)-泰伦斯·马利克-2005年 40、《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李安-2005年 41、《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彼特·道格特-2015年 42、《爱》(Amour)-迈克尔·哈内克-2012年 43、《忧伤症》(Melancholia)-拉斯·冯·提尔-2011年 44、《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史蒂夫·麦奎因-2013年 45、《阿黛尔的生活》(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阿布戴·柯西胥-2013年 46、《原样复制》(Certified Copy)-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010年 47、《利维坦》(Leviathan)-安德烈·维雅简锡夫-2014年 48、《布鲁克林》(Brooklyn)-约翰·克劳利-2015年 49、《再见言语》(Goodbye to Language)-让-吕克·戈达尔-2014年 50、《刺客聂隐娘》(The Assassin)-侯孝贤-2015年 51、《盗梦空间》(Inception)-克里斯托弗·诺兰-2010年 52、《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04年 53、《红磨坊》(Moulin Rouge!)-巴兹·鲁赫曼-2001年 54、《安纳托利亚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努利·毕格·杰朗-2011年 55、《修女艾达》(Ida)-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2013年 56、《鲸鱼马戏团》(Werckmeister Harmonies)-贝拉·塔尔-2000年 57、《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凯瑟琳·毕格罗-2012年 58、《穆拉戴》(Moolaadé)-乌斯曼·塞姆班-2004年 59、《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大卫·柯南伯格-2005年 60、《恋爱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06年 61、《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乔纳森·格雷泽-2013年 62、《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昆汀·塔伦蒂诺-2009年 63、《都灵之马》(The Turin Horse)-贝拉·塔尔、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2011年 64、《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保罗·索伦蒂诺-2013年 65、《鱼缸》(Fish Tank)-安德里亚·阿诺德-2009年 66、《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and Spring)-金基德-2003年 67、《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凯瑟琳·毕格罗-2008年 68、《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韦斯·安德森-2001年 69、《卡罗尔》(Carol)-托德·海恩斯-2015年 70、《我们讲述的故事》(Stories We Tell)-萨拉·波莉-2012年 71、《塔布》(Tabu)-米盖尔·戈麦斯-2012年 72、《唯爱永生》(Only Lovers Left Alive)-吉姆·贾木许-2013年 73、《爱在日落傍晚时》(Before Sunset)-理查德·林克莱特-2004年 74、《春假》(Spring Breakers)-哈莫尼·科林-2012年 75、《性本恶》(Inherent Vice)-保罗·托马斯·安德森-2014年 76、《狗镇》(Dogville)-拉斯·冯·提尔-2003年 77、《潜水钟与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朱利安·施纳贝尔-2007年 78、《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马丁·斯科塞斯-2013年 79、《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卡梅伦·克罗-2000年 80、《回归》(The Return)-安德烈·萨金塞夫-2003年 81、《羞耻》(Shame)-史蒂夫·麦奎因-2011年 82、《严肃的男人》(A Serious Man)-科恩兄弟-2009年 83、《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01年 84、《她》(Her)-斯派克·琼斯-2013年 85、《预言者》(A Prophet)-雅克·欧迪亚-2009年 86、《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托德·海因斯-2002年 87、《天使爱美丽》(Amélie)-让-皮埃尔·热内-2001年 88、《焦点》(Spotlight)-汤姆·麦卡锡-2015年 89、《无头的女人》(The Headless Woman)-卢奎西亚·马特尔-2008年 90、《钢琴家》(The Pianist)-罗曼·波兰斯基-2002年 91、《谜一样的双眼》(The Secret in Their Eyes)-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2009年 92、《神枪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安德鲁·多米尼克-2007年 93、《美食总发起》(Ratatouille)-布拉德·伯德-2009年 94、《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托马斯·阿尔弗雷德森-2008年 95、《月升王国》(Moonrise Kingdom)-韦斯·安德森-2012年 96、《海底总发起》(Finding Nemo)-安德鲁·斯坦顿-2003年 97、《白色物质》(White Material)-克莱尔·德尼-2009年 98、《十段生命的律动》(Ten)-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2002年 99、《我和拾穗者》(The Gleaners and I)-阿涅斯·瓦尔达-2000年 100、《卡洛斯》(Carlos)-奥利维耶·阿萨亚斯-2010年 101、《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达伦·阿罗诺夫斯基-2000年 102、《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玛伦·阿德-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