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天文相邻,且同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完整不同的国度文化。 法国崛起于欧洲大陆,陆权气息浓厚。英国则在英吉利海峡与北海的浪涛中塑造了自己的海洋文化。 英吉利海峡隔断了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天文联络,但历史上的英国(英格兰)并非传统海洋国度,中世纪时,英王在欧洲大陆曾具有庞大的领地。 直至17世纪以32万英镑的价钱出卖敦刻尔克,英国才彻底丧失了在欧陆最后的桥头堡。 往常敦刻尔克以每年近4000万吨的吞吐量,稳坐法国第三大港口之位。 ▲敦刻尔克(红点处)位于英吉利海峡东北部 除了二战中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离,早在中世纪时,英法两国盘绕着敦刻尔克写下了一段剪不时理还乱的历史。 英国为何要出卖敦刻尔克这个重要的欧陆桥头堡?在英法关系史上,敦刻尔克又表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除了大撤离,这里还有很多故事 一、仇源——巴黎的金丝雀英法两国的降生,与4至6世纪席卷欧陆的民族大迁移息息相关。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民族大迁移的浪潮中化为齑粉。大量曾被罗马人称之为“蛮族”的民族,纷繁在帝国的残躯上树立国度。 公元6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欧洲大陆上树立法兰克王国。经过扩张,法兰克展开成西欧最强大的国度。 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另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来到不列颠岛,在富庶的岛屿南部树立了7个国度(七国时期)。 ▲法兰克王国 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被时任国王分给三个儿子。分分合合中,东中西三个法兰克国度相继演化成往常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兰西。 地缘角力场上,总是几家欢欣几家愁。就在法兰克帝国团结后不久,不列颠岛上的威塞克斯扫平7国,树立了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七国一统 树立封建政权后,曾经不时袭扰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也感遭到被他人骚扰的痛楚。来自北欧的维京人(日耳曼的一支)不时南下虏掠英格兰、西欧大陆沿海城镇。 为了安抚维京人,公元911年,西法兰克王国与维京人的一支——诺曼人签署条约,将该国西北部沿海地域封予诺曼人,树立诺曼底公国,诺曼人向西法兰克效忠。 诺曼底临近英格兰,是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地缘跳板,这也给了诺曼底公爵介入英格兰的野心。 由于中央集权水平低,西法兰克只能控制首都左近地域,大多数土地归属不同等级的封建贵族管辖,如勃艮第公国、曼恩伯国等。 ▲诺曼底公国临近英格兰 收购诺曼人无法彻底处置维京人入侵的问题,西法兰克最北方的佛兰德伯国是维京人虏掠的重灾区。 为抵御维京人,公元960年,佛兰德伯爵鲍德温三世在斯海尔德河南侧的一座渔村树立海岸城堡。 在排干的沼泽上,当地人建筑了一座教堂。此地运用荷兰语弗拉芒方言(18世纪后法国化),自此这座城市便被叫做敦刻尔克(Dunkirk,荷兰语“沙丘中的教堂”)。 公元987年,西法兰克国王死后无嗣,实力强大的法兰西公爵于格·卡佩被贵族们推选为国王,西法兰克变身法兰西。 11世纪法国的疆土面积为45万平方千米,卡佩王朝君主除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地域(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其他绝大多数领地仍被中央贵族统治,卡佩君主妥妥的法兰西版“周天子”。 诸侯强藩出身的卡佩君主决议扩展国王的地盘,推进中央集权。在这一过程中,曾臣服法王的诺曼底公爵成为了集权的最大绊脚石。 公元1066年,国王身死无嗣的状况又出往常英格兰,诺曼底公爵威廉趁机率军跨过海峡,降服了英格兰。 ▲诺曼入侵 英王与法王相提并论,但英王却还有一个身份——法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二者的关系变得极为奇妙。 公元1154年,诺曼王朝绝嗣。作为降服者威廉的重外孙,法国安茹伯爵亨利借助血缘关系取得英格兰王位,是为亨利二世。 在取得英格兰王位前两年,亨利就经过联姻,取得了法国境内最大的公国封地——阿基坦公国。 且不论亨利二世统治的英格兰,仅其名下的在法国境内的诺曼底、安茹、阿基坦三处封地,领空中积就是法王领地的近5倍。 英格兰君主不只是法王推行中央集权的拦路虎,以至对法王的统治都产生了要挟。 ▲法王实力弱于英王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英王想扩展在欧洲大陆的领地,法王则想树立中央集权国度,收回英王在法国的大片封地,双方斗的不亦乐乎。 1214年,法王腓力二世以少胜多,在布汶击败了英格兰为首的反法联军。 这场罗马帝国消亡后欧洲大陆范围最大的战役后,英王在诺曼底、安茹的封地被法军占领,英王只能控制法国西部部分沿海地域。 两国仇怨并未就此终结,越来越多的法国藩侯国被卷入英法纷争。 ▲藩国林立 敦刻尔克所在的佛兰德伯国是欧洲纺织业最兴隆的地域,亦是英格兰羊毛最主要的出口地。佛兰德的布鲁日、根特借助贸易蓬勃展开。英格兰亦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1294年,英法战端再起。由于与英格兰的经贸联络,外加抵触法国王权的扩张,佛兰德选择与英格兰结盟共同对立法军。 法军仰仗强大军力,全面占领佛兰德。但在法军的高压统治下,佛兰德贵族掀起了叛变,在1302年的金马刺战役中击溃法军,但佛兰德的半独立位置并未坚持太久。 1328年,腓力六世登上法国王位。同年佛兰德爆发农民起义,无力对付的佛兰德伯爵向自己的领主——法国国王求救。 法军压境,起义很快被停息,法王借此树立了对佛兰德的直接控制。 ▲中世纪的欧洲商镇 法王削减了英格兰与佛兰德的羊毛贸易量。作为报复,英格兰国王下令遏止向佛兰德出口粮食和羊毛。 法王紧跟着下令切断了敦刻尔克等地与英格兰的商贸联络。 抵触继续升级,英格兰君主以为现任法王本是是王室旁支,因先王无嗣而得位。而自己是前任法王的外孙,因而对法国王位提出宣称。 为了恶心英格兰国王,1337年,法王下令收回英王在法国加斯科涅的领地。 加斯科涅是重要的红酒、铁器产地,思索到此前英法在领地、王位、经济等范畴的争端,忍无可忍的英王对法宣战——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英王的目的很明白,要夺回丧失的诺曼底、安茹等封地,以至要占领巴黎,攫取法国王位。 1346年,英法军队会战于克雷西。英军的长弓发挥能力,击溃法军骑兵,随法军作战的敦刻尔克领主,也在战役中被英军弓箭手射杀。 ▲英军的长弓严重杀伤了法军骑士 尔后数十年,英法战战停停。 英军原本占领战场优势,随着法国占领区掀起大范围反英斗争,至1453年,英军丧失了加莱以外的全部在法领地。 无力再战的两国决议休战。法国人在满目疮痍的疆土上加快了统一民族国度的构建。丧失大陆领地的英格兰则被迫将展开方向转向海洋。 ▲百年战争 二、流转——群雄逐鹿百年战争后,佛兰德与英格兰的羊毛贸易得以恢复,敦刻尔克等贸易港重现生机。14世纪末,敦刻尔克迎来了一次城市树立高潮,钟楼、防御工事相继建成,港口也得到扩建。 进入15世纪,佛兰德伯国原统治家族绝嗣。 经过联姻关系,半个世纪内,敦刻尔克几经转手,最后在1477年作为嫁妆,连同整个佛兰德伯国成为奥天时大公马克西米连一世的财富。 ▲马克西米连与妻子勃艮第的玛丽 哈布斯堡家族的两支分别统治着奥天时和西班牙。1506年后,佛兰德作为内部财富经过转手成为西班牙的属地,自此解脱了对法国国王的藩属位置。 经过百年战争的重新洗牌,英法两国也走上了新的展开道路。 到15世纪末,英格兰君主仍宣称具有法国的领地,但他们已不将法国封地看作最主要的领地(仅剩的加莱港于1558年被法国收复),开端专注英格兰的展开树立。 英王扩展在临近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影响力,强化在不列颠群岛的霸主位置。 ▲16世纪的欧洲 法国的中央集权不时强化,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巴黎的金丝雀”。 到16世纪中叶,随着经济不时展开,市民阶级疾速壮大。法国四面出击,在东北、东南两个方向向德意志和意大利扩张影响。 16世纪,佛兰德所在的整个尼德兰(即低地地域,包含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都是西班牙的属地。当地兴隆的商业为西班牙提供了充足的财源。 为了榨取更多的财富,西班牙不时增加尼德兰的税赋。宗教变革后,尼德兰民众大都皈依新教,但西班牙奉行天主教,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肆意处决新教教徒。 1568年,尼德兰北部荷兰等省掀起了对立西班牙的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敦刻尔克,但旋即被西班牙夺回。 为了切断起义者的财路,西班牙将敦刻尔克建成私掠船基地。西班牙私掠船自此动身,虏掠为起义者运送物资、售卖物产的商船。这批私掠者被称为Dunkirkers(敦刻尔克人)。 ▲被私掠船围堵的荷兰商船(中) 当然,一切敌国的商船都遭到西班牙私掠船“无差别照顾”。大量虏掠物资在敦刻尔克出卖,敦刻尔克恶名在外,但城市经济也因私掠活动而加速展开。 1603年,终身未婚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逝世,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以女王侄孙的身份继承英格兰王位,英格兰与苏格兰虽未兼并,但融合进程已然开启。 ▲詹姆士是女王的侄孙 到詹姆士之子查理一世在位时,由于国王与议会间的权益争夺,英国爆发内战。名将克伦威尔带领议会军击败了保王党,查理一世被俘虏并遭处决。 1649年,英国君主制度被推翻,树立了以克伦威尔为中心的共和制。 英王被处决时,法国正处在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统治下,王权绝后强大。法国四处扩张,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度。 相较于不时增强封建王权的法王路易十四,高呼反动,将国王送上断头台的克伦威尔俨然是封建君主的“自然克星”,但是敦刻尔克却让路易十四与克伦威尔走到了一同。 ▲英王查理一世被处决 1648年,西班牙与尼德兰起义者终了了长达80年的战争,位于尼德兰北部的荷兰独立。 战后西班牙却没有裁撤敦刻尔克的虏掠基地,西班牙的私掠船仍在英吉利海峡虏掠英法等国商船。给倚重海洋贸易的英国构成严重损失。 克伦威尔亟需拔出家门口的这颗钉子,法国则希望彻底击败西班牙,攫取欧陆的陆权霸权,同时取得西班牙在南尼德兰(今比利时)的部分领地。 此时西班牙为了同法国争霸,支持法国国内的“投石党”叛乱,共同的利益追求让英法走到一同。 1657年,克伦威尔与路易十四达成协议,派遣6000陆军和一支舰队交予法国指挥,进攻南尼德兰。作为酬报,敦刻尔克在战后将交由英国统治。 ▲克伦威尔与路易十四(右) 次年5月,英国舰队封锁了敦刻尔克。如此明显的进攻讯号被城内的西班牙守军忽视,他们以为英法联军会进攻南尼德兰重镇康布雷,对敦刻尔克只是佯攻。西班牙人只是翻开水闸,将洪水灌入左近低地略作防御。 当1.5万英法联军扑向敦刻尔克时,城内的西班牙守军慌作一团,从海陆两面对城市发起进攻。 为了救援敦刻尔克,西班牙国王派出1.5万人驰援。为了加快行进速度,西班牙人以至一门大炮都没带。 ▲敦刻尔克之战 1658年,双方列阵敦刻尔克城外沙滩。与锻炼有素且有炮兵、海军援助的英法军队相比,西班牙军队更像是一支杂牌军。既有西班牙正轨军,还有西班牙支持的英国保王党、德意志雇佣兵、法国投石党叛军等。 英法一方应用退潮,猛攻西军裸露的右翼,最终赢得战役胜利。此时,在其他阵线上西班牙总体也处于优势,西班牙被迫求和同法国签署《比利牛斯条约》。 法国经过条约取得了阿瓦尔、鲁西荣等近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英国只收获了敦刻尔克及周边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英国拔除了家门口的额钉子,加莱丧失100年后,英国再度取得在欧洲大陆的桥头堡。 ▲1658年的敦刻尔克 三、终章——见证历史的法兰西之地敦刻尔克围城战终了2个月后,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逝世,其子承袭护国公职位,但由于缺乏才干和威望,英国政坛堕入紊乱。 英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后,王储查理逃亡欧洲大陆,英国的骚动让他再次遭到关注。 克伦威尔当政时的高压政策让英国民众的神经高度慌张,他们怀念起曾经的国王,保王党也在英国四处掀起叛乱。 在此背景下,1660年英国议会迎回查理(称查理二世),英国恢复君主制。 ▲查理二世 逃亡期间,查理二世尝尽心酸,以至曾因没钱而被迫睡在树上。复辟后,查理二世吸纳了父亲统治的经验,不再和议会过度争权,而是选择纵情玩乐。贵族的斗鸡赛马、狂欢派对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英国占领敦刻尔克后,仍保存了当地的城市议会,除了西班牙虏掠船没有了,这座城市一切都没变。 1662年,查理二世批准将敦刻尔克以32万英镑的价钱出卖给法国(当时一名英国农民的年收入约为12-15英镑)。 首先英国的展开重点不再是欧洲大陆,英国需求在保障本土保险的状况下,展开海洋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当初克伦威尔请求取得敦刻尔克,也不是为英国谋取欧陆桥头堡,而是为了消灭以此为基地的西班牙私掠船。 其次,敦刻尔克的居民大都讲荷兰语或法语,英国文化在这里没有存在感,当地居民对英王的忠实也值得商榷。 ▲查理二世寓居的怀特霍尔宫范围庞大 第三,出卖敦刻尔克的收入除了流入英国国库外,还有一部分流进了查理二世的个人小金库,这笔钱关于生活朴素的查理二世来说十分重要。 最后,敦刻尔克是克伦威尔的政治遗产,将其出卖也表明查理二世与护国公划清界线,究竟查理二世不可能去给杀父仇人树碑立传。 事实上,查理二世将克伦威尔的头颅挂到威斯敏斯特宫顶数十年,后被卫兵偷走并流落欧洲数百年,直至1960年被剑桥大学购回。 ▲威斯敏斯特宫 法国取得敦刻尔克后,疾速扩建了港口,建筑了能够同时容纳30艘战舰的船坞。 从港口通往海岸的河道亦被疏浚加固,除了港口旁的巨型城堡,河道两旁也先后建筑了6座碉堡。 法国在敦刻尔克的运营,使其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力疾速上升,这惹起了英国的担忧。 1701年,欧洲各国因西班牙国王绝嗣而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王路易十四为了让波旁家族取得西班牙王位,不惜与英国、奥天时等国同时开战。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到1714年,精疲力竭的参战各国签署《乌德勒支合约》波旁家族被允许入主西班牙,但不得与法国兼并。在隶属条款中,英国请求法国“撤除在敦刻尔克修建的城堡、防御工事、海军设备”。 敦刻尔克的法国军用设备撤除了,但当地又盘踞起一伙海盗。其中以让·巴尔、加滕耶尔姆夫妻为代表。他们在法王的支持下,仍不时地攻击英国商船。 直至1763年,随着法国在七年战争中被英国击败并丧失在北美的殖民地,法国才同意根除敦刻尔克的海盗集团,使其不再具备要挟英国本土的才干。 但随着法国介入北美独立战争,在英国招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1783年)中,法国再度取得了敦刻尔克军事化的权益。 ▲北美英军 随着工业化曙光的呈现,欧洲各大国的争端在19世纪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大反动爆发,君主制随后被推翻,拿破仑异军突起成为法国的统治者。 为了遏制拿破仑帝国的扩张,维系欧洲均势。英国数度组织起反法联盟对法开战,但在拿破仑的军事打击下均告失败。无法英国只得派出海军,对拿破仑控制的欧洲大陆实施封锁。 敦刻尔克此时已具有近3万人口,是法国前十大港口,因而被英国皇家海军“重点照顾”。直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消亡,敦刻尔克才解除封锁。 ▲拿破仑帝国兴衰 17至19世纪,敦刻尔克简直参与了法国的历次对外战争,见证了法国的崛起与拿破仑帝国的消亡。19世纪,随着法国实力的削弱以及英法关系的缓和,敦刻尔克取得了一个较长的战争展开期。 进入20世纪,敦刻尔克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战火的洗礼。 1915至1918年,德军与英法联军都被困在比利时-法国边疆的堑壕战中动弹不得。大量华工经过敦刻尔克进入法国,援助协约国作战。 德军调用射程达50公里的“Lange Max”火炮轰击阵线前方的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城内损毁严重,人口大量逃离,到一战终了时该城仅剩7000居民。 ▲堑壕中的士兵 与一战相比,二战的阅历更让敦刻尔克的名字写进了世界战史。1940年,再度崛起的德国发起了对法战争。 德军没有像一战时那样与英法联军在法比边疆打阵地战。德国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地,忽然出往常联军前方。 阵脚大乱的英法联军被德军击溃,为了不让部队遭受灭顶之灾,英国发起“发电机行动”,即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离。 短短几天时间内就调动900余艘船只,将33.8万名军人运回英国,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力气。 ▲敦刻尔克大撤离 二战简直将敦刻尔克夷为平地,战后法国政府开端了城市重建,千年港口再度复兴,往常城市居民展开到近8万人。 仰仗优越的天文位置和周遭丰沛的资源贮藏,敦刻尔克展开成法国的钢铁工业中心,汇集了全法25%的钢铁产能,城郊的格拉沃利讷核电站更是法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除了原有的木材、金属出口,二战后的敦刻尔克还兴起了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18个码头组成的敦刻尔克港更以近4000万吨的年吞吐量稳坐法国第三大港的位置(2008年峰值为5700万吨)。 ▲俯瞰敦刻尔克 穿越千年,敦刻尔克见证了法国中央集权的步履踉跄;在对英羊毛贸易中崛起展开;体味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带给法国人的光彩,更遭受了拿破仑帝国消亡后的沉沦。 英国在这里简直没有留下痕迹,但敦刻尔克与英国在历史上的种种联络却无法被忘却。时至今日,敦刻尔克仍是英吉利海峡沿岸经济带中的重要城市。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海岸的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1994年,随着贯串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通车。从敦刻尔克向南40公里至加莱,由隧道法国一侧的末端站进入,不消半个小时就可抵达英国一侧。 世界大战的战火让敦刻尔克的名字彪炳史册,硝烟散尽,这座千年大港仍坚持着昂扬的展开势头,续写着新的城市故事。 ▲敦刻尔克“私掠船长让·巴尔”雕塑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喜好者 义务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