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审美取向趋于激进,在金银器的表示上亦一改前代或淡雅清秀或雍容华贵的作风,呈现出奢华艳丽、富贵逼人的气息。 明喜神像(部分)苏州博物馆 明代江南地域金银器中尤为出彩的是金银首饰的设计与制造,与宋元相比,构成一套完好的体系,随着类型和样式的增加,各类金银簪钗依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者纹饰、大小的不一而各自有了定式。 明 漆纱珠翠庆云冠 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明代女子的发饰,以满头簪钗不留空隙为特性,此类盛妆的样式今人可见于明代传播至今的仕女画、先祖画像、命妇画像、皇后舆服图等。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明喜神像,画中人物头戴完好的一副头面,挑心、掩鬓、花钿、顶簪、小簪等一应俱全,林林总总,珠光宝气。明代妇女用以罩住发髻并插戴头面首饰之具为?髻,尺寸略大于拳,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发丝、篾丝等编就,里外又能够衬帛、覆纱。 明 嵌宝石金头面 南京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头面」之称在宋代曾经呈现,南京明代功臣墓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的一套嵌宝石金头面,是一副完好的明代贵族妇女头面,挑心是其中最为耀目的,外型为一颗宝珠,中心一朵菊花金托,花心嵌红宝,周环宝石叠绕。同时出土的有掩鬓、分心、顶簪、小插,以流光溢彩挥洒出一幅荣华富贵图。 明 金梵文挑心 常州武进明墓出土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挑心是插在髻正面位置的一枝簪子,即《云间据目抄》云「顶用宝花,谓之挑心」。普通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于留意,是全部头饰插戴中最光彩耀眼的一类。常同顶簪、分心一同用来表示头面的主题,装饰纹样很多都取自释道题材,例如佛陀、观音、麻姑、刘海等,外型取自坐佛图,因而都是三角构图,亦可凸显其中心位置。 明 金云龙纹满冠 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掩鬓的形制是明代才呈现的,因簪戴于两鬓而得名,亦可称作 「捧鬓」,即范濂撰《云间据目抄》谓「两边用捧鬓」者,明代笔记《客座赘语》说:「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两博鬓』也。」由此可知掩鬓的通行样式为云朵或团花外型,其上加饰各种不祥纹饰,祥云之上托仙人、鸾凤等,此外亦多盛行以人物故事为纹饰题材。 明 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江阴博物馆藏 插戴于髻背面的一枝簪,称作满冠,它的插戴使?髻上的簪钗充溢,「若满冠,不外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三才图会》)分心是插戴于?髻正面的一枝,普通较满冠略长而矮,二者外形相近。「分心」一名主要见于《金瓶梅》中,「头上银丝?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云鬓簪着许多花翠」。 明 金嵌宝花顶簪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江阴博物馆藏 顶簪是插戴于髻顶端的一枝簪钗,现今见者多作平面外型,亦是一副头面中必不可少的一枝。题材有蝶恋花、蜂赶菊、牡丹、菊花等。 明 金花头簪(对) 常州武进明墓出土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 花头簪的形制为簪首作一个花头,下与尖锥式簪脚垂直相接,这一类花头簪在宋元时期曾经盛行,明代时更为精彩纷呈。明代的花头簪经常是银簪脚,簪顶一朵金花,如梅、菊、牡丹、莲花等四季花卉外型,时称「金头银簪子」或「金顶银脚簪」。花头簪普通成组呈现,通常有一至三对,分别插戴于?髻左右两侧,用以固定发髻。 明 金累丝凤簪(对)南京板仓村明徐俌夫人朱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凤簪是凤冠上的插饰,非王室贵族不可用,因而普通出土都是功臣墓或王室墓中,如南京板仓村徐俌夫人朱氏墓出土的一对金累丝凤簪,累丝工艺的运用犹如运笔,姿势翩然,雍容华贵,是典型贵族墓出土凤簪之形制。 清 仕女图 苏州博物馆 进入清代,汉族女子形象为脑后挽髻,衣着素雅,裹小脚,正如苏州博物馆藏清代仕女图中的形象。画中女子挽髻所用之物则是扁簪,此类扁簪正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特征首饰,运用时横贯于发髻而显露两端,中腰细窄,两头宽。簪首多作嵌宝如意头,簪身多有花纹装饰。 清 金嵌宝扁簪 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 南京博物馆藏 清代汉族贵妇于正式场所佩戴的凤冠,形制继承宋代,又有展开和完善,更显雍容华贵。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的这一顶凤冠,以粗金丝做成上小下大的圆框,框架留意一朵金镶宝牡丹,其下口沿处打造双龙戏珠、七只金凤,几簇花树掩映其后。周围缀以字牌,上刻「日月」、「恩荣」、「奉天」、「诰命」、「朝冠」。 清 金镶宝凤冠 苏州吴县毕沅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不祥语簪钗是清代多见的首饰类型,几种事物组合在一同取其谐音组成不祥语,乃清代首饰常见的设计创意,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不祥」。蝙蝠、寿桃、蝴蝶、瓜瓞、花瓶、獾、鹿等等具象事物皆可表白祝颂祈福的美意,清代文化中擅长唱诵祝福的习尚亦表示于金银首饰里。 清 金福禄寿钱纹簪 苏州博物馆藏 穿珠点翠是清代首饰工艺的显著特性,在明清奢华首饰的制造中,点翠工艺盛行,特别在清三代时期展开到了高峰。点翠常与累丝和珠宝镶嵌工艺相分离,凸显出作品的华贵。 清 金点翠镶宝凤簪(对) 苏州博物馆藏 本文中金银首饰的研讨源于扬之水先生《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的论点,在此诚挚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