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几天,诺贝尔奖又成了全球网友们最关注的话题。 固然诺贝尔奖未设立音乐奖,但音乐却和诺贝尔奖取得者们密不可分——从不让答案落地的鲍勃.迪伦就曾在2016年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取得主,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也是一位从小练习钢琴,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民间高手。 爱因斯坦同样是著名的“人菜瘾大”小提琴演奏家,还给卓别林演奏过。 但是,要说最“酷”的音乐人,还要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 被科研耽搁了的音乐梦 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1966年出生于美国, 原本有条件成为金属音乐巨星,结果人生道路呈现了一些“倾向”,不当心就成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卡罗琳出生于意大利血缘的家庭,爸爸是麻省理工物理学教授。有这样的老爹,考上哈佛是必定的,而她的姐姐安德拉后来也成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系任教。 但是,卡罗琳的幻想并不是科学,而是音乐啊! 她在哈佛时参与了“离经叛道”的重金属乐队“厌倦教育/Bored Of Education”,担任键盘手兼和声。 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传奇音乐人汤姆.莫雷洛(Tom Morello)当年正是“厌倦教育”乐队的主唱,两个人一同为哈佛赢得了常春藤联校的乐队之战! 而汤姆.莫雷洛后来成为了美国大神级重金属乐队“征伐体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的吉他手。 这次诺贝尔奖的音讯一出,汤姆也是第一时间向卡罗琳发去了祝贺,并提到了1986年两人一同勇夺常春藤联校乐队之战冠军的事。 卡罗琳看到后,还翻找出了当年一同玩音乐时的照片。 不外卡罗琳在其父苦口婆心劝说下,后来还是走上了科学家之路,并转战了医学,生物等范畴,最终于1999 年创建了生物正交化(Bioorthogonal Chemistry),并于 2003 年发明了这个术语。 也不知道是该庆幸科学界多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还是遗憾音乐界失去了一位未来的摇滚明星。 不外有一说一,这两个身份也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 人类摇滚史上的永世星宿——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布赖恩·梅(Brian May)同时也是一名名不虚传的科学家。 May 于 2007 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取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 2008 年至 2013 年担任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的校长。 他是美国宇航局(NASA)新视野冥王星任务的“科学团队协作者”,还是小行星日宣传活动的分离开创人——这也是乐迷们管布赖恩·梅叫梅校长的缘由。 其实他们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巨星都不由让我想起了毕加索说过的那句话: “小时分妈妈说,‘假如你当兵,你将成为将军;假如你当神职,你将成为教皇。’我想成为画家,于是我成为了毕加索!” 怎样做到音乐学习两不误? 媒体们喜欢把我们上面聊的这些出色人物称为巨星。但其实,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里,玩音乐就是玩音乐,搞科学就是搞科学,没几个人是奔着当什么星或拿什么奖去的。 正如,真正的作者只为自己写作,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去写作。那么,欧美的这些青年是如何做到科学与音乐两手抓:学习与喜好两不误的? 这就要从欧美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状况说起了。 首先说说美国,美国小孩音乐情结爆表靠的是这三大法宝:社区,YMCA和教会。 普通这些中央都有免费的音乐课,文化课,图书馆之类的,还经常组织小型音乐会,歌舞演出这样的文化活动。可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中央水平不行,很多来参与教学的义工或演出团队都是专业或职业的。 另外,小学自身的音乐课自身水平也很高,课上世界各地的音乐种类都有触及,内容或许不深,但重要的是培育兴味,而不是技艺和功利,最重要的是:特别认真,不糊弄,家长和孩子都很注重。 家长也会给孩子报课外班,3岁以上的孩子还能够在社区里报名免费或低价的兴味班,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等都有,六岁以上的收费课程交钱也未几,100美圆左右就能够上十节课了(一期)。 我们再看看欧洲的状况,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罗琳的祖籍意大利,从小学到高中的音乐教育章程是写在政府法令、政府规则里的。 小学时期主要以让少儿了解音乐的自然实质为准绳,让娃们在小学阶段能构成初步音乐审美;到了初中,在1996年政府发布的法令中便明白规则:每个初中生至少要学一门乐器,并不硬性请求抵达高水平,但一定要培育音乐逻辑,鉴赏力和以音乐为言语的表白力。 直到高中,音乐教学目的也并非量产音乐家,而是更注重音乐素养和学生的综合展开。音乐课上还会让学生抵达在音乐与诗歌、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直接树立联络的才干。 而在六千万人口的意大利,有足足八十所音乐院校。音乐院校之间无上下贵贱之别,国立音乐学院免学费,欧洲多数国度都是如此;经济上更富有的北欧诸国状况会更好一些,冰岛人口不如北京一个区多,但音乐院校有90所,挪威以至连监狱里都有录音棚。 那么,这样一个“音乐盛况”是如何培育的呢? 总结下来就是:学音乐的开支不大、目的不功利,更着重培育对音乐的了解与认知,而不是单纯的技术。 他们长大以后,音乐是终生伴侣,而不是营生。这就是为何他们既能当科学家,又能当摇滚乐队明星的缘由。 而国内学音乐的小孩和家长们,谈音乐时总能听到考级、考证,很多小孩都是被迫学习,并没有从中取得高兴,就算有些喜欢音乐的,也让一旁严厉监视的家长把这份喜欢变成了担负。 与此同时,那些家长们也一肚子冤枉:花了天价的学费,买了昂贵的乐器,希望孩子在成果方面有个看得见的交代,难道错了吗?。 其实孩子和家长都没错,是我们社会整体的音乐认知呈现了倾向。 音乐对欧洲人到底有多重要? 对欧洲人来说,音乐无所谓重不重要,而是流在血液里,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很多欧洲大城市的火车站,机场都设有公共钢琴,供交往的人群随性弹奏。 这是钢琴家亨利.赫伯特(Henri Herbert)在伦敦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的一段表演。他以路人的姿势在公共钢琴上弹奏他的原创歌曲“Gettin On Down”。他以技艺点燃了这架钢琴,也点燃了周围路人的热情,从无人喝彩到聚焦围观。 六千多万人口的意大利除了具有八十个音乐院校之外,还具有数千座音乐厅,歌剧院和小剧场等等,音乐酒吧就更数不胜数;冰岛的音乐节、演出、音乐派对和音乐酒吧的密度更是爆表,其他欧洲国度亦是如此。 冰岛的日常 而且欧美人对外来的音乐与艺术十分容纳。 往常基本欧洲各大城市都能见到衣着中国传统服装弹奏古筝,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的华人与洋人,其中不乏名家之后。下面这张图是我们昨天在荷兰鹿特丹市中心逛街时的实拍: 在巴黎、伦敦这样的城市,简直每个晚上都有很多场演出。演出团队来自本土不同中央以及世界各个角落,涵盖无数种音乐类型。世界各地的团队、艺术家都喜欢去欧洲交流,哪怕小城镇都定期有文艺演出,演唱会,音乐派对。 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欧洲国度普遍经济兴隆,才有资本和资历搞这些“夜生活”,其实并不是,至少并不全是,在经济欠兴隆的东欧各国,音乐艺术的存在感也很高。 这跟多么庞大、华美的场馆无关,而是真正的文艺肉体,对音乐的酷爱和最本真的追求。 或许这些就能解释为啥那些年轻人能够既当科学家,又玩音乐;既是大学的校长,又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 直白点来说就是:氛围都烘托到这了,不玩玩音乐都有点分歧群了。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诺贝尔不设立音乐奖? 音乐创作指南:摇滚乐想要搞出个名堂?还需请你多读书! 把“业余喜好”玩进音乐史?这群文化人也太“猖狂”了吧!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