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 《母亲与她死去的孩子》 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凌辱和被损伤者悲痛,抗议,愤恨,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但是也有呼号,挣扎,分离和奋起!—— 鲁迅评珂勒惠支作品 珂勒惠支 (1867-1945) 20世纪德国著名的 表示主义版画家、雕塑家 她的终身阅历了 德国政局骚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灾难 她的作品充溢时期感、反动性与民族颜色 罗曼.罗兰 称誉她的作品 “是现代德国的最巨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力群1936年创作的版画鲁迅肖像 在中国,提起版画艺术,凯绥·珂勒惠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简直每一位老一辈版画家都曾间接的成为过她的学生。或许内在的冷硬性格总能相互吸收,珂勒惠支进入中国,源自鲁迅先生的鼎力引荐。 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 回望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当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头号大事,艺术当然不能独身事外。在这遍布战争、饥馑、死亡的华夏大地上,艺术该如何为救国展开?艺术家该如何为民族而创作? 鲁迅给出的答案是,引荐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1931 年的 9 月,鲁迅为留念柔石等反动战士被密谋杀害,选择了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刊登在 9 月份的机关刊物《北斗》,正是在这份刊物的刊登,标记着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正式进入到中国,倡导出轰轰烈烈的新木刻版画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版画的兴起,为中国人抗日与反压榨宣传提供了图像基础。 珂勒惠支的版画 珂勒惠支作品主要有版画和素描及雕塑。版画触及“死亡”、“母与子”、“自画像”三个主题,描画贫穷的工人、受欺凌的农民、饥饿的儿童与饱经锤炼的母亲以及记载着心路进程的自画像。这些黑白版画作品,以单纯而有力的言语,传达出震动人心的肉体世界。 珂勒惠支《自画像》 鲁迅的终身搜集了近两千幅国外版画,三百多位画家,这其中,他最为推崇便是凯绥 珂勒惠支,以为这是中国所需求的”有力之美“。他曾携带者这些画册与作品,亲身到他所办的展览会与木刻版画讲习班中向学院教授、向社会展出。在逝世前一年病重之时,还自费出版印刷了《《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在书的扉页后面还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量。”他在书的序文当中高度评价了坷勒惠支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简直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凌辱和被损伤者悲痛,抗议,愤恨,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但是也有呼号,挣扎,分离和奋起” —— 鲁迅评珂勒惠支作品 《磨镰刀》(1905) 铜刻版画 30×30cm 这是珂勒惠支大型组画《农民战争》七幅中最感动人的一幅。画面上是一个灾难的农妇,在灯下磨镰刀的面部特写,十分的深化。表示了画家对宽广穷苦人民的同情与讴歌。 珂勒惠支《自画像》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在德国柯尼斯堡的一个商人家庭,其家族固然不是贵族,但在当地十分有名望、受人尊崇。他的祖父和父亲作为学问分子,崇尚法国大反动、参与民主运动。他们对彼时普鲁士僵化的思想与教育极为不满,因而在家族内延聘内部教员中止家庭教育。当珂勒惠支14岁时,她的父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特地为她开设了一门素描课,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 《织工的对立》 第六福《突击》(Sturm) 铜刻版画 24×29 1884年7月,17岁的珂勒惠支与她终身的伴侣卡尔订婚,卡尔是一位医生,彼时还在柏林学医,这成为珂勒惠支前往柏林学习艺术的契机。在他们正式结婚后,她经常去卡尔的诊所辅佐,并在闲暇时以这些病人为模特完成素描稿。卡尔的诊所开在工人区,大多为贫穷的底层工人在此宁静等候。在这里,她开端直面病痛、死亡、饥饿、失业、凄惨的妇女与儿童,并开端对无产阶级抱有极大的同情。“我置信在不久的未来,无产阶级事业终将会得到完成,而资产阶级的生活最终只会走向消亡。我之所以我深信这一刻的到来,是由于在我的丈夫开设的诊所里,我接触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他们盼望生活的态度和不屈斗争的肉体感动了我。我要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紧紧地联络在一同,用自己艺术的力气辅佐他们改动凄惨的命运。” 《农民组画:俘虏》 铜刻版画 33×42cm 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早期,主要描写无产阶级所受的压榨与对立,《织工的对立》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893年的冬天,柏林的剧院演出了一部表示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舞台剧—《织工》,剧中那些工人们的失望、对立与斗争深深的感动了她。彼时的德国处于转型时期,新兴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矛盾极为尖利,无情的盘剥却由没有相应的法律维护工人,对立、罢工都被普鲁士专制政府所镇压。珂勒惠支用自己共同的女性视角创作了《织工的对立》组画,并被冠以“社会主义艺术家”的头衔。工人之外,农民亦是她的关注对象,另一组画《农民战争》源自于宗教变革时期,为推翻农奴制政权和封建贵族们的农民,以此表白她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与不满。 《耕田》 随着她与卡尔的两个孩子出生,在完成艺术创作的同时,她亦要承担起母亲的义务。身份的改动,带来的是她作品开端盘绕母爱与孩子的题材。1914年,无情的一战爆发,珂勒惠支的小儿子遭到了德国爱国情操的感染而选择了从军,头一个月,便不幸牺牲,这成为她作品从对立到母爱的转机点。随着战争继续,越来越多的年轻生命丧生在这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丧子的母亲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如《不准碾碎为收获用的种子》。 《不准碾碎为收获用的种子》 画中的妇女形象便是珂勒惠支自己,她曾写道:“假如能够,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在战争中丧生的小儿子彼得。” 同时她也在思索,这些自愿从军的年轻人们原本能够成为朋友,却在战场上无情的相互残杀,他们真的需求战争吗?这一切不外是既得利益者们的炮灰而已。一切国度的年轻人都被出卖了,是政治阴谋下的牺牲品。一切的思索让她创作了一个雕塑《相爱的人》,描写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在战争中牺牲的儿子,她儿子的双臂却从她的怀抱中滑落下来。她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劝诫年轻人:生命可贵,一定要有自己的判别,不要被政治的阴谋而蒙蔽了双眼。并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在母爱的感染下,找到自己的出路。 《德国儿童在饥饿中》 一战终了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缺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理处置种种问题大量的印制钞票招致通货收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丈夫的妻儿们,却得不到这个国度最少的温饱保障,这凄惨的生活反映在《德国儿童在饥饿中》、《面包》中。“每一个人必须尽他的才干去工作。我招认我的艺术是有目的性的。”而这个目的就是‘当现时人民正处在如此无依无靠、需求救援的时分要起到作用’。 但是乱世之下,她一个人的呼吁太过单薄,一个女艺术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随着希特勒上台,鉴于珂勒惠支的影响与内容,官方开端打压她,撤掉了她的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一切待遇,在她66岁高龄的时分,还强迫她分开艺术学院,并撤销了她“巨匠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 《吊唁卡尔·李卜克内西》 她从没有一天屈从。 随着二战爆发,她再一次失去了她的孙子,而她的丈夫卡尔也于1940年逝世。这令她开端直面战争与死亡,两次大战令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她开端高呼中止战争!祈祷战争的到来。“战争不时随同我到生命的最后,可要是假如能看到全世界一切战争的终了那该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情。” 这一时期, 珂勒惠支完成了《死亡》组画,并为自己死去的丈夫创作了雕塑《告别》,以此,来献给那千千万万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妻子。 珂勒惠支的版画 1945年,隆隆的炮声跨国易北河,第三帝国行凑合木,她所等候的战争行将到来,但珂勒惠支再也看不到了,4月22日,她因病逝世。在她逝世后,战争来临,但东西德分别,冷战来临。战争令一代人的内心都成为了废墟,她的家乡东普鲁士成为苏联领地,历史浪潮之下,艺术总是一厢甘愿。 《寡妇》 而她的艺术漂洋过海,进入中国,她作品中所表示出来力气之美与对立压榨、暴力的肉体,给中国的版画展开指明了道路,成为了青年版画家学习的对象,标记性的黑与白、易于印刷的木刻版画也成为了中国反动斗争的宣传武器,对立压榨的思想广为传播,成为那个时期经典的图像符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号(ID:mokedao-gz),或者下载墨客岛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