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络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厚。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城乡联络的特性和范围中止了阐释。大都以为城乡联络包含城乡间的人口、物质、技术与观念的联络。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汪和建对“城乡联络”定义为:在特定的体制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方式使稀缺的经济社会资源在不同区位得以配置和流转的过程。在新中国树立初期,由于体制或行政管理上的缘由,使得作为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中心的城市,对宽广乡村的展开没能很好地完成其辐射功用。而宽广学问青年上山下乡却突破了城乡相互独立和自我循环的系统,使城乡之间树立起一定的联络。 一、城乡联络“隔离”的表示 1.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呈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得到疾速恢复。为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化,我国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国度的经济工作重点也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我国树立了以城市重工业为主体的国度工业化体系及国防现代化基础,即优先展开重工业。由此开端招致城乡联络一步步表示出非均衡状态。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工业树立投资的主要来源只需农业。因而,为了城市的利益,为工业快速展开,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作出关于统购、统销的决议。这一决议是为经过对乡村农业的行政干预来为展开城市工业翻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政府用计划取代市场,割断农民同市场的联络,障碍城乡商品经济的展开,也使城乡联络遭到严重障碍。逐步构成“城市倾向”型的城乡关系,构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同时,票证制度(即实行副食品和日用品凭票凭证供给的制度)也是统购统销时期城乡联络受阻的表示之一。在此基础上,城乡联络“隔离”表往常物质产品的流通不畅,技术、资源无法共享等方面。 2.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的确立 具有中国特征的户籍制度又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一制度除具有普通意义上的户籍、人口管理的职能外,还在升学、就业、寓居、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与户籍制度挂钩,并且按两类户口的规则作区别看待,因而,具有很强的政治导向。这就使城乡联络在制度上将城市与乡村别分开来,并辅之以一系列其他措施结构出两个在空间上分别、在位置上相差悬殊的社区:乡村与城市。 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分离发出《关于遏止乡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请求城乡户口管理部门严厉户籍管理,并协同相关部门遏止乡村人口盲目外流找工作。1958年1月9日,我国第一个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注销条例》正式发布。《条例》明白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则实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注销。户口注销簿和户口簿注销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能。并对常住户口注销、暂住户口注销、出生注销、死亡注销、迁移注销、变更注销,以及法律义务等户籍管理的基本内容作出细致规则。《条例》中还规则,公民由乡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注销机关的准子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注销机关中请办理迁出手续。这表明,户籍管理初次归入法律轨道,正式确立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初次以法规方式限制乡村人口迁往城镇。政府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制度开端以立法方式正式肯定下来。这在一定水平上使城乡人口活动受阻,并且严重影响城乡文化和思想等认识方面的了解和交流。也进一步招致城乡之间的联络一度处于“隔离”状态。 二、知青下乡对城乡联络的积极影响 1.物质产品上相互流转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统购统销,使得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直接招致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一些中央供大于求,而又有许多中央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例如,在乡村,受置办力和适用主义的影响,许多商品摆在供销社里置之不理,构成商品的积压糜费。相反,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需求凭票限量供给,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知青下乡无形地开辟了一条城乡物品流转的渠道,在一定水平上弥补了城乡二元经济的隔离状况。知青在交往城乡之间过程中,总会把城市有而在乡村难得一见的东西带到乡村去,也会把在城市只能凭票置办的一些商品,或是乡村的土特产品带回城市里面去。例如,回城探亲时,都会带一些蘑菇、木耳、黄花菜、核桃、豆子、粮食、豆油、松子、葵花籽、锻树蜜、鱼干等农副产品回城;还有的知青因家庭需求还会买一些鹿茸、黄茂、五味子、麝香、牛黄等中草药。而知青返回乡村时,通常会帮村民捎带一些生活用品,像香烟、糖果、雪花膏、牙膏、副食品、手摇鼓风机、手表、口琴、电炉子、半导体收音机等。这些初步满足了部分城乡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时,拓宽了农副产品的流通。 总之,知青所做的城乡物质产品交流功不可没。曾在黑龙江消费树立兵团一师六团下乡的北京知青潘朗说:“由于东北当时粮食相对比较富余,所以知青回家都少不了要带些粮食,这关于粮食定量的城市居民和子女较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东西了。”这也在一定水平上拉近了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关系。 2.技术、物资上的鼎力援助 重工业自身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才干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工业化进程不只无法使乡村剩余劳动力完成产业转移,还直接招致城市面临着庞大的就业压力。为缓和城市就业问题,有些乡村顶着庞大压力,在自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状况下,对下乡知青中止妥善安置。在10年时间里共接纳了1700多万的下乡知青,有力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在城乡联络中,知青群体充沛发挥自身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只增强了城乡之间的了解,还使城市对乡村现状的了解增强,更为城市援助农业展开开了先河。正是有了城市的鼎力援助,才使乡村开端了机械化消费;而乡村的机械化消费又极大地辅助了城市工业的展开。在城乡工农业相互借力展开的过程中,国度完成了艰难时期的平稳过渡。 仅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城市在1974年援助黑龙江省乡村为例:1974年3月2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域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援助我省京吉普“212型”汽车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北京市援助黑龙江省京吉普“212型”汽车两台。经研讨分配给北京插队青年较集中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台。7月10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嫩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援助物资的通知》。决议将北京市无偿援助黑龙江省130型汽车1台,货运三轮摩托车5台分配给北京插队青年点。8月31日,黑龙江省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知青办下发关于调整分配北京市无偿援助阿荣旗北京下乡知青物资的通知。9月26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域知青办、黑龙江省农场局下发《关于分配北京市援助我省130型汽车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将4台汽车分配给呼伦贝尔盟知青点2台,大兴安岭地域知青点1台,黑龙江省农场局的山河农场知青点1台。10月14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域知青办下发《关于分配北京市无偿援助我省台钻的通知》。通知中将5台台钻分配给莫旗知青点3台、阿荣旗知青点2台。11月15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援助我省物资的通知》。为鼓舞学问青年坚持乡村,展开消费,北京市决议无偿援助黑龙江省一批物资。这批物资将拨给北京学问青年先进点和北京青年较集中、生活条件比较艰难的消费队或农场的连队。 1974年6月3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接纳上海市革委会知青办的信件。信件中计划在当年再向黑龙江省提供拖拉机30台。7月9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分离向黑河、嫩江、伊春、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知青办、农业局下发了《关于上海市援助我省歉收35型拖拉机分配的通知》。通知中,肯定援助黑龙江省歉收35型拖拉机30台,研讨决议给上海青年较多、消费难度较大、过去没分配过拖拉机的消费队。11月28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省农业机械局下达《关于分配上海市援助我省拖拉机的通知》。上海市援助黑龙江省拖拉机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发(1973)21号、30号文件肉体,鼓舞上海市下乡学问青年扎根乡村,更好地展开消费的一项举措。上海市援助黑龙江省歉收35型拖拉机共计3台,手扶拖拉机共计18台。通知决议拨给黑河、嫩江、伊春、大兴安岭地域。 城市对乡村除了在消费工具上援助外,在医疗上也给子很大辅佐。上海就曾多次派出医疗队来援助边疆地域。知青们也不时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开端的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由老乡手把手教授传统的农业种植,到后来大搞科学实验田,主动盲目学习制造菌肥的阅历,还经过改进农具、创新技术、推行农业科技来促进消费。有的知青还应用回城探亲的机遇,从城里买来农业方面的书籍。这些促进了城乡在技术上的联络。 3.城乡人口的频繁往来 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早已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但被历史车轮所碾压过的车辙却深深印在知青们的心里。下乡地就是知青的第二故乡。多少年过去了,知青仍对第二故乡魂牵梦萦。而且还有宽广憨厚的农民,也让宽广知青真正了解什么才是“真’“善’“美”。知青关于下乡地的村民来说,好像远方的亲人。 知青与农民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彼此树立起深沉的感情。这一感情不时持续并影响着下一代。有的农民到城里办事、看病就住到知青家里,知青看待这些人就像看待亲人一样;有的农民子女进城上大学,也把知青的家当成自己的家。近些年来,知青回访第二故乡已蔚然成风。还有些知青怀着报效黑土地、为第二故乡再出力的愿望,对第二故乡直接投资、捐资或牵线搭桥。 例如,北大荒知青现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特有的人力资源财富。2004年8月24-26日,170多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知青代表,集聚哈尔滨,参与以知青回访为主题的“北大荒集团经贸项目签约暨变革展开战略高层论坛”。此次与会的知青促成一大批经济技术与贸易协作项目,总签约额达5.94亿元,其中有16个项目与知青直接签约,6个项目经由知青牵线而顺利谈成。 更有知青在退体后,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中止二次下乡,带领村民走致富之路。例如,在黑河市逊克县山河村插队下乡的北京知青贾爱春和上海知青徐桔桔就是其中的代表。2009年9月,北京知青贾爱春重访黑河市逊克县山河村时,见村民连活动室都没有,便积极联络其他知青捐款为村民建了一处活动室。在建活动室的过程中,老乡郭齐生向贾爱春提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请求:“我们致富缺个带头人,能不能找一个知青来当村官,带大家过好日子?”就为老乡这句话,北京知青贾爱春带头重返这个曾经插队的中央。贾爱春把自己的想法通知了好友——上海知青徐桔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徐桔桔毅然辞掉上海外企的高薪返聘机遇,带着自己的组织关系从上海只身奔赴山河村,担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为搞分明乡亲们的真实想法,贾爱春制造了100多张调查询卷,无记名调查大家能否支持知青到村里当支书。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可见,老乡们对知青是何等的信任。当然,二人也没有孤负老乡对他们的信任。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就给山河村带来庞大的变更。山河村的村民吴福群指着被擦得干洁净净的铝合金窗对笔者说:“我们原来用的都是木框窗,不美观,也不保暖。往常换成了铝合金窗,保暖多了。这都是徐姐从上级政府争取来的钱,我们一分钱都没花。并且,村里的道路也扩宽了,从原来的两三米小路扩为八米宽。路宽了,我们全村老庶民的心也敞亮了。”两位老知青除了辅佐山河村改造民居、拓宽道路以外,还成立了山河村种植协作社。山河村有了自己的经济产业支柱。二人还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使入社农民的人均收入得到增加。城乡人口的频繁往来,不只改动了乡村的容颜,还使乡村的经济得到展开,更为密切城乡联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思想观念上的相互影响 城乡居民在观念上的差别直接影响城乡联络。由于城乡人口各自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招致城乡居民的生存观、展开观、价值观有较大差别。很多知青刚下乡时,所见到的乡村现象与自己想象中的乡村差距甚大。贫穷落后的残酷理想,曾使大多数知青一度堕入迷茫和消极状态。但随着与农民不时接触,知青们逐步被农民勤劳、仁慈和达观的品德所感染。慢慢稳定了耐烦的心情,开端立足理想,不仿徨、不埋怨。直到往常,知青们的身上还保存着勤劳、达观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让知青终身受益。哈尔滨知青贾雄图在《学问青年在黑龙江》一书的回想录中写道:“在那里我们曾遭遇过狂风雪,曾流过血流过泪,我们的身上至今还有伤痕。可是我们经常怀念那个中央,还要永远感激那个中央。由于我们在那里禁受了‘大烟儿炮’,以后对任何风雪我们都无动于衷;由于我们在那里流了太多的眼泪,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让我们伤感了;由于我们在那里通读了人生这部大书,往常我们的字典里少了仿徨和困惑。”而农民看到城里来的“学生娃”们不只有学问、有文化,而且好学、上进,有开阔的眼界。固然当时的农民大都以为学习学问是必要的,但真正学习的人很少,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太注重。而当年欢送过后又依依相送过知青的农民、牧民、山民,永远都会牢记知青教员教过自己的子女,知青赤脚医生为自己治过病,或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这一点对农民的影响十分大。农民开端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开端注重下一代的教育。纷繁送子女上学,还有的送子女到城市里读大学。知青和农民在观念上的相互影响减少了城乡差别,也直接影响到城乡在观念上的联络。 三、结语 美国经济学家利普顿以为,不兴隆国度之所以不兴隆、穷人之所以总是穷的基本缘由,并不在于外国侵占了这些国度的利益,也不是由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没处置好,而是在于本国的城乡关系没有处置好。固然学问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城乡联络的促进并非有意而为之,但在一定水平上的确起到了增强城乡联络的作用,并树立了可持续展开的互动关系。这一联络从历史的角度看,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对谐和城乡关系、消弭城乡差别、推进城乡融合积聚了可贵的历史阅历。 来源:黑河学院报,摘自乌有之乡网刊,网络配图。 征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