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在公众号主页“置顶”我们吧! 今天是圣诞节,大家打算怎样过? 不如看看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人 如何过得文雅又洋气 今天是圣诞节,大家打算怎样过? 吃大餐、彻夜狂欢、买圣诞礼物........你知道这些圣诞活动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在中国呈现了。 民国的时分,更是盛行全国,特别是在时兴的上海。 以至早在1905年的上海杂志上就看到过圣诞老人和中国龙挽手走向外滩的封面。 那时的上海,过起圣诞来居然如此考究—— 10万元的圣诞晚宴,全被抢光了 “不论信教的和非信教的,都是送礼的送礼,庆祝的庆祝……闹得盛极了”。民国时的上海,每逢圣诞便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而在这浓烈的圣诞氛围里,最受大家追捧的是去各大饭店吃一顿丰厚的圣诞晚餐。 要说最知名,就属百乐门大饭店的晚餐,每位就得要价10万元。其他各大饭店也得花掉个5、6万。不外就算是价钱不菲,还是处处客满,一位难求。 《申报》就曾报道过当时百乐门的圣诞盛况——“定座者纷至沓来、目不暇接。佳座无多,预定一空,后来者虽掷重金,难得一席地。” 上海国际饭店的圣诞晚餐会也很受欢送。最有趣在每道菜都带有共同的名字。听说最后喝的饮品名字叫“幽香咖啡”。 1944年12月24日国际饭店圣诞晚餐的请柬 不外整场晚餐最大的重头戏是吃“火鸡”。由于火鸡稀少,圣诞需求大,一只火鸡就要价十一、二万之多! 当时最知名的是从舟山运来的火鸡,听说每年都要蓄养六千多对来应对圣诞的需求。 有些范围较小的饭店无法承担昂贵的火鸡,还会让厨子用鹅肉顶替。 吃着火鸡,再来一瓶老人牌的白葡萄干酒或者张裕的葡萄酒,是最惬意的事。 还有往常不太常听到的“耶稣糕”,大家也能在各大食品店里买回家,一块分着吃。 其实最开端上海庆祝圣诞主要在教堂。那时分许多中国的教徒就会准备些茶点菜肴。以至还会发些相似“寿包”的圣诞馒头。 其中最受小孩子喜欢的是带着些中国味的“圣诞果”礼包。用红纸包着些瓜子、牛奶糖、松子、水果等等。 “我高快乐兴换了新衣,到礼堂上去唱歌,教员见我生动,赠我的礼物,却比他人家多上一倍,除掉配备了一口袋糖果,还有两双丝结的手套,和一个不满三寸的圣诞老人。” 一位署名叫“胡蝶”的女士回想起小时侯过圣诞的场景就对这礼包念念不忘。 民国时的圣诞,盛行玩什么? 比起往常的圣诞狂欢,在民国时期的圣诞夜,吃完了大餐,最让人等候的是去参与一场文雅的舞宴。 各家舞厅都是张灯结彩,极尽铺张。浮华的海报早已贴满街头。 维也纳跳舞厅圣诞舞会广告 听说当时“最高等乐府”的舞厅,百乐门一场的票价是十五元,舞厅内的清茶一杯也是要价昂贵。这关于当时普通的市民来说可能有些难以接受。 然后票价一路走高,即便后来通货收缩涨到几万元,门票依旧在一个礼拜前就售卖而空。《申报》就曾描画当时的场景“佳座无多,预定一空,后来者虽掷重金,难得一席地.其盛况得不曾有。” 百乐门楼顶中央有个高达九米的圆柱型玻璃银光塔,听说这绚烂的霓虹灯能在一里之外都看得清。 百乐门二楼的舞池共有五百多平方米,有“千人舞池”的名号。 重新开业的百乐门,三层舞厅坚持了30年代旧上海的滋味 舞池中央用汽车钢板整体支撑,还装有那时全上海独家的“弹簧地板”。当大家一同起舞时,这种地板能分离音乐而震颤,带着动摇感,愈加带劲。 “门里和门外是两个世界。当从沉寂的马路上冒着寒风而来,简直无法想象上海还有这么一个近乎猖獗的所在。”当时有位普通的上海市民猎奇走近舞厅,回想起里面华美绚丽的场景,还是连连慨叹。 除了高档舞厅,一些中低级舞场,也很繁华。有人曾回想说当时所奏舞乐与大舞厅其实没什么差别,《雪白的圣诞》是当时最盛行的曲目。 大家一同狂欢到12点之后,还会相互握手互祝圣诞高兴。 其实除了民间盛行在圣诞起舞,许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上流人士也会在家办圣诞晚会,约请熟识的名媛绅士。 圣诞舞会还是当时上层社会热衷的社交活动。 而关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圣诞是个狂欢的好机遇。大家汇集在学校体育馆里,一块猜谜、唱歌、玩游戏。 或是大家三三两两前往早已氛围浓郁的教堂。 即便他们不是真的教徒,也能开心得融入一块唱圣歌,听音乐会以至是尝些免费的餐食。 以至有时,圣诞还能做点平常做不了的事。 当时的《齐鲁大学校刊》就有一份有趣的报道——《圣诞节男女生宿舍开放》。 男生居然被答应在圣诞这天去女生宿舍参观,听说当时的排队阵仗可是大,远远望去都望不到边。 那时最洋气的礼物是什么? 民国时期的圣诞节,无处不在洋溢着节日的气息。 上海各大商店更是牟足劲比拼,特别是南京路、四川路和霞飞路上的商店和百货公司,圣诞老人和雪景、玩具、礼物都是装饰橱窗必备的。 有一位30年代曾在上海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先生回想当年忙碌地布置商店圣诞广告的情形,圣诞老人是最重要的橱窗装饰。 为在意的人挑一份贴心的圣诞礼物是节日最重要的环节。 寄圣诞卡片是不错的选择。当时有名的《良友》杂志、中华书局都会出些圣诞卡,最有趣在还带着股共同的“中西兼并”感。 好比有人就保存着一份写着“恭贺新禧”和“Christmas”一同呈现的卡片。 假如不想写卡片,有些人还会用交际电报,互祝圣诞高兴。 当然还有往常也很盛行的巧克力也是当时的时兴礼物。“没有惠特曼巧克力的圣诞节就不是圣诞节。”这句上世纪40年代呈现的广告词到往常也很通用。 柯达公司的宝白朗尼镜箔、好莱坞的照相机更是圣诞礼品里的高档货。当然,去王开照相馆拍照留念也是很多大家庭会选择的欢度圣诞的方式。 除了常见的礼物,有些商家卯足了劲想把这心爱的圣诞老人和自己家的产品贴上边,吸收大众的留意。有人打趣说“没有比圣诞老人更万能的神仙”。 美丽牌香烟广告中就有句颇为逗趣的话:“圣诞老人说,今年圣诞最心爱的要算'美丽牌香烟'了。” 香烟品牌包装上的圣诞老人 就连补药的广告上也得带上圣诞老人蹭个繁华。还打出“圣诞老人不畏严寒,就是由于服用了艾罗补脑汁”的旗帜。 有的公司以至会搞起圣诞大促销,例如置办3部以上的打字机,就能获赠价值两元的购物券和新年贺卡一本。 有人以至还统计过,20世纪20年代在《申报》上打过圣诞广告的商家,运营范围十分普遍。从瑞士名表、德国水墨画,到儿童玩具、衣服鞋帽.......简直是应有尽有。 就连上海大戏院也难免俗参与其中。有的影院以至会在报纸上预告将日夜开映三次,还将特意选择的影片名发布吸收大众。 在上海,圣诞是场无宗教的狂欢 不外其实中国最早的“圣诞”一词是用于描画孔子、皇帝、道教神仙的生辰。 直到后来西方的圣诞节逐步为大众所熟知,又与中国的冬至节日相近,从而被称为“西国冬至”,逐步盛行起来。 20年代之后,“圣诞”逐步成为描画“耶稣诞辰”的固定称号。 不外中国人热烈庆祝圣诞节在当时也招致了一些批判。 有人觉得太过朴素糜费,或是以为过圣诞节属于数典忘祖,不应该关注耶稣,而该注重孔子的圣诞。 以至连一些外国人也对中国人表示出的激烈圣诞热情表示不解。 不外除了部分的教徒之外,关于当时的上海,欢度圣诞已变成了一种无宗教性的文娱狂欢。有了个理由放松玩乐,其实也无妨。 祝大家圣诞高兴。 参考文献: [1]梅灵. 《申报》对圣诞节及圣诞老人形象的报道与传播[D].浙江大学,2007. [2]邵志择.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以《申报》为基础的调查[J].学术月刊,2012,44(12):139-148 [3] 邵志择.“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盛行及其商业化应用——以上海为中心的调查[J].史林,2016(02):11-20+219.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受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中止清查与维权。 欢送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