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佛护法师: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献疑(四二)——自聪慧还是言行一致 上篇撷取十七条,讨论堪布《金刚金释》中的“佛陀观”,今天和读者们一同反省,堪布释里的言行一致之处,或许是堪布自聪慧的密意也未可知。 好比《金刚经》的当机众须菩提,堪布前后提出了几种言行一致的见地。又关于经文正宗分的“菩萨摩诃萨”细致所指,堪布也是前后矛盾。始说是初发心的人,后则频繁呈现“胜义中”、“实相中”、“三轮体空”等与初发心完整不同的高度。相关内容还有很多,读者们可通读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全文,查找比对出来。 一、关于须菩提尊者的矛盾 索文:释迦佛为弟子传授大乘般若法门后,第一个开许须菩提传授,他是知晓佛陀般若密义的大圣者。以前的一些论典中以为,须菩提形象上是小乘声闻,但实践他是文殊菩萨千百万化身的一位。【评】堪布释《金刚经》开端时,肯定说“须菩提是知晓佛陀般若密义的大圣者”、“实践是文殊菩萨千百万化身的一位”。 索文:世尊既然说其是离欲阿罗汉,一定须菩提已远离凡夫的粗重实执。【评】堪布这里改动了见地,“须菩提已远离凡夫的粗重实执”。 索文:须菩提从得到慧眼以来都未听闻过如此意趣甚深的经典,由此可见,阿罗汉并未完整了解甚深空性。【评】堪布这里收回了前面加给须菩提的“文殊化身”“大圣者”等评价,拐弯说“须菩提并未完整了解甚深空性”。 索文:另一方面依嘎玛拉希拉的观念,声闻仅证悟部分空性,因而须菩提当时听闻这部经后所证悟的空性境地并未究竟,【评】堪布这里说“须菩提当时听闻这部经后所证悟的空性境地并未究竟”。显然,须菩提曾经不是堪布之前以为的文殊菩萨化身了。 二、关于菩萨摩诃萨的矛盾 索文:此处“菩萨”与《入菩萨行》中的菩萨分歧,是指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什么此处大菩萨是指资粮道以上的人?由于观待凡夫来说,发菩提心的人是很巨大的,以巨大的缘故能够称为“摩诃萨”。【评】此处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指资粮道以上的人”。 索文:世尊通知须菩提:“凡是趣入大乘发菩提心的人,应该这样发心修持降伏自心:……固然这样度化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何众生灭度。”【评】此处菩萨为“趣入大乘发菩提心的人”、“但在实相中”。 索文:为什么菩萨不能存有情想?真正胜义中有情的相无法寻觅亦找不到,【评】此处菩萨为“不能存有情想”、“真正胜义中”。 索文:真正趣入大乘的行者以胜义谛察看时,发心的菩萨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普通不存在,能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实有的。【评】此处菩萨为“真正趣入大乘的行者”、“以胜义谛察看”、“所发的心不存在”。问堪布:“如阳焰普通”等于“不存在”?《大智度论》卷四十四:“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有异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是“无自性”, 也译作“幻”,而非什么也没有的“不存在”,《般若经》有阳焰、梦等十喻。堪布左一个不存在,右一个不存在,不存在是嘛意义?是断灭见!缘起如幻不是断灭,《金刚经》说, 索文:一个大菩萨所能作的最究竟布施为何?应该是不住于任何相的三轮体空布施。……若菩萨作无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评】此处菩萨为“不住于任何相的三轮体空布施”、“作无相布施功德”。堪布的“菩萨”越来越“大”。 三、无想与分别念的矛盾 索文:无想天的天人最初的时分有一种分别念,最后死亡的时分也有一个分别念,除此以外中间几大劫的时间不生任何分别念。【评】问堪布:无相天还是三界轮回的范围吗?那里的天人“中间几大劫的时间不生任何分别念”,这是死了还是证得了基本智了呢? 四、关于佛经能不能改的矛盾 索文:义净和玄奘的译文中都有“云何修持”,藏文中这一句也是有的。佛经不同于其他的言语,每一字,每一句经文都有很甚深的内容。【评】义净和玄奘译文是“云何修‘行’”,不是“持”。堪布的矛盾——佛经一字一句都有很甚深的内容,为何把“行”错写成“持”?是明知故犯,还是觉得自己有特权能够随意改经? 五、关于佛菩萨刹土的矛盾 索文:世尊,菩萨庄严的刹土不存在,什么原故?由于所谓庄严佛土,非胜义中存在实有的庄严,而是名言中安立为庄严。一地到八地菩萨应清净庄严刹土,八地到十地之间的大菩萨们必须求建造刹土,……能庄严的菩萨、所庄严的刹土、庄严的作业,以胜义理论抉择法界天性时皆不存在。庄严的刹土真正实相中肯定不成立,假照实有存在,其一定以微尘的方式或以器世界的方式而存在,但用聪慧察看时,不生不灭恒常实有的微尘及微尘集聚所显现的刹土并不存在。【评】到底存不存在?堪布说“不存在”!那三清净地菩萨还“必须求建造刹土”?诸位读者,“无自性”和“空”,真不是堪布说的“不存在”!莫了解错了! 六、关于佛聪慧的矛盾 【经文】佛告须菩提:“尔所疆土中,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索文:佛通知须菩提:如是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一切众生各自不同的种姓、根基及他们的意乐差别,如来无不知晓,照实照见。《入中论》中论述十力功德时云,佛陀依“遍智趣行力”能将六道众生一切刹那变更的心念与行为全都无余了知;“种种界智力”能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机、意乐、界性全部通达无碍。 【经文】“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索文:为什么如来能完整通达每个众生心呢?由于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仅假称号之为心。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之天性,其本体为原本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恒时安住于诸法天性中,故对一切众生的心能无余了知。在胜义中察看或安住时,所谓众生迷乱的心不存在,所谓明清觉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天性就是光明,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体。所谓的心是一切诸法原本真实的法性,一切心本不是心,但在名言中能够招以为有。此经以教言的方式宣说了心的天性,此与大圆满中所说心的天性不可得,心性即是法界相同,只是一种以般若聪慧抉择,一种以窍诀方式证悟。 【评】经文前句说“如来悉知”一切众生的心,堪布释为如来有“遍智趣行力”、“种种界智力”!经文后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堪布说“所谓众生迷乱的心不存在,所谓明清觉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天性就是光明,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体”!莫了解错了!问堪布:如来那些智力究竟用来做啥的?基本智知无差别,后得智知差别,堪布彻底忘了佛的“如一切智”和“尽一切智”了? 下面将堪布在《金刚经释》里的特征矛盾略加归类,方便读者了解个中庞大的矛盾所在。 一、索达吉式的谦逊 索文:“其多汉文注疏本,我皆阅尽未称心,故此发挥自聪慧,撰著金刚经义疏。遭受文殊加持力,前人未解之深义,或许此处已明示,具缘智者当细阅。”【评】假如这样的说法都能够被弟子们说成是“谦卑”,那么这世上还有傲娇吗? 索文:往常也有人这样以为,善学问上师的色身声音是真正的佛,但这是迷乱的显现,以般若正理观之显然不应理。离一切戏论才是法性,真正的上师是自心,见到心的天性即见上师,即为见佛。【评】典型的师心自用。“见到心的天性即见上师,即为见佛”,这是谦卑吗?难怪堪布弟子说上师比佛还巨大,的确是堪布教导有方! 二、索达吉式的杂糅 索文:有三果罗汉为巨匠授记:若三十五岁之前不破戒,大乘之法,将以他的力气广弘于震旦(汉地),但于自身无利。巨匠回答:只需使大法传播,众生醒悟,虽自身无益,苦而无恨。【评】《梁高僧传》卷二载:为罗什巨匠授记,三十五岁前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的是“有一罗汉”;什母……行至天竺进登三果,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母亲临去印度前,还不是三果罗汉。 三、索达吉式的市侩 索文:太子为他的肉体所感动,还剩一块时,对他说:既然您买地供佛,剩下的地不用铺了,让我也供养佛吧。【评】堪布讲的易产生歧义。只剩下一块才让人不铺黄金了,显得祇陀太子做顺水人情,难免市侩。其实,祇树给孤独园的祇树,是祇陀太子供养一切树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买下园林土地,两人合力供养佛陀。能见到福慧两足尊的大觉佛陀,太子的发心自然虔敬。 四、索达吉式的乞食 索文:佛制出家众以乞食清净自活,乞食应该“勿越贫而从富,勿越贱而从贵”,此即佛所显现的次第乞食。【评】佛教乞食制度是对等行化,除不信三宝不愿施食者外,不得越次而乞,以免世俗讥毁。次第乞食是不分贵贱。于堪布说的“勿越贫而从富,勿越贱而从贵”外,还包含“勿越富而从贫,勿越贵而从贱”。如迦叶尊者为给穷人培福,舍豪贵家去贫穷家乞食,遭到维摩诘居士批判。(见《维摩诘经》) 五、索达吉式的长老 索文:大比丘中为首的僧人或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者称为长老。【评】受戒二十年是戒腊;长老按“夏腊”来权衡。佛制出家人每年雨季(农历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期间)结夏安居。安居二十次以上为二十腊,称为长老,不是受戒二十年。 六、索达吉式的翻译 【经文】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索文: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实践并不存在。【评】我想破了头也不知道堪布是怎样翻译出来的!诸位读者,帮辅佐! 【经文】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自信心,以此为实。 索文:如来灭度后,末法五百年,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持三藏法师等人,关于此经一定会生起自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评】如何把“有持戒修福者”翻成“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持三藏法师等人”?真是脑洞大开的神翻译!言行一致的中央还有不少,或许是堪布自聪慧和密意,读者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