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是我国传统文献中基本的标引和解释方式,传统方志(旧志)也不例外。传统文献普通采用小字夹注。小字夹注即夹在正文中间的小字注解。古人刻书竖排, 夹注多双行并排夹于正文中间,称为“双行夹注” 1。为避免字体倾向,古人注释小字印成两行,两行行字宽与正文大字相等2。 依据注释者不同,注释可分为自注、他注。自注,即编辑者在成书过程中所作的注释。自注又叫子注。章学诚云: “史家自注之例,或谓始于班氏诸志,其实史迁诸表已有子注矣。”3 历代志家大都十分注重注释问题,编辑者自注构成优秀传统。章学诚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说“班史自注,于十志尤多,以后史家文宇,每用自注。”4到明代,自注渐成修志规范。民国以前的中央志书,注释的内容丰厚多彩。韩章训指出,有一学者曾把新旧志书作这样对比:“民国《平阳县志》卷的《舆第志二·沿革表》中,资料出处的注释约有70多处,所引注的书籍有《汉书·天文志》、《后汉书·郡国志》、《方舆纪要》、《宋书·州郡志》、《元和郡县志》等约40多种书”5。 剖析明正德《松江府志》6、清光绪《青浦县志》7,两志小字夹注相当多。每页8有小字夹注,少则4条,多则20多条,平均分别有小字夹注8.1条533.6字、12.7条634.2字。统计全书文字,两书夹注文字均超越50%,相当可观。其中,明正德《松江府志》全书小字夹注有3897条258270字,夹注文字字数占全志文字的52.9%;清光绪《青浦县志》全书小字夹注有9572条478162字,夹注文字字数占全志文字的63.6%。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小字夹注更多,展开至极致。笔者从电子版《四库全书·史部·天文类》中摘录记叙松江府的《卷九》,全卷22页12478字,小字夹注有558条11421字,字数占全志文字的91.5%,平均每页小字夹注25.4条519.1字。这种注释方式,正文相当于大纲,其后小字夹注为细目详加阐明,正是典型的大纲细目9式注释。清《江南通志》也相似。 显然,注释是旧志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志的重要格式。 注释在史书中的作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以为,“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一切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一切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章学诚以为史书自注有“存先世藏书之大约”、“标所去取”。李绍平以为,“还有疏浚文义、训释典故、考辨史料、弥补正文、导引史事本末以及阐明作者编撰企图等作用10,从而方便读者,使之更全面、更深化、更精确天文解正文。刘治立则以为在自注中容纳正文因格式请求而未能完整保存的资料11,减轻正文压力,将有碍正文文气贯串的文字作为补贴资料置于小字自注之中,使全书详略有致通畅晓然(即能够避免枝蔓)。笔者进一步以为,注释有助于增强志书的资料性,特别是附文献、注出处、考辨史料、解释类注释在志书中的灵活、普遍运用,保存了大量资料,使志书资料更丰厚、普遍、牢靠。 古籍注释分红词义、章句、义理、史传、音义五类12。依据对正德《松江府志》、清光绪《青浦县志》(以下简称两志)小字夹注的剖析,注释大致有标引类、互见类、解释类、附文献类、考辨类、附以同类类、评论类、序论类等。 下面仅以两志为例,调查旧志夹注的内容和作用,剖析夹注的意义和价值。 一、标引 标引类注释,即注出处,在注释中表明文献出处,表明资料来源,为旧志注释中常见用法,两志中最为常见。 注释资料出处,增强了志书的资料性,表明志书资料来源可信、牢靠,非虚拟捏造,表示编者采用资料的审慎、严厉态度;表明资料的可证、可考,为读者进一步研讨提供线索;可免除剽窃之嫌,表示编者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态度;表示编者学术功力,表示学术继承关系,“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反映和表示中央志编辑及研讨上进步的一种继承、递进关系”13。正如章学诚所云,“自注以标所去取, 而闻见之广狭, 功力之疏密, 心术之诚伪, 灼然可见于开卷之顷,而习尚能够渐复于质古,是又为益之尤大者也”14。 表明文献出处的方式,两志有直接列出文献称号、出某文献、见某文献、详见某文献、参某文献、参考某文献等。 直接列出文献称号、出某文献,所注释的正文多数直接援用原文。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三十二·祥异》491页,“秦始皇时,长水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旦旦往窥城门……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至,沦陷为谷矣,因目曰谷水。长水即由拳县,由拳亦曰囚倦(出《神异传》)”,注释中指出了资料出处,方便读者进一步考证,而这段正文内容与《水经注·二十九·沔水》援用三国时期的《神异传》基天职歧(《神异传》已佚)。 又如,光绪《青浦县志·卷六·田赋上》1186页,“国朝顺治二年,以平定江南蠲免本年税粮十之七,兵饷十之四。明末无艺之征,尽永除之。(《江南通志》)。”,注释中指出了资料出处,据此查阅《江南通志·卷八十四》,能够读到“国朝世祖章皇帝平定江南,顺治二年奉旨蠲免本年税粮十分之七,兵饷十分之四。其明末无艺之征,尽永除之”,内容分歧,表明资料是可信、牢靠的。又如“三年,户部覆准江南各府漕米折价用免三分之一。(《大清会典则例》)”。,查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三》则记载,户部“三年,覆准江南各府漕米折价于恩诏外再免三分之一”。 见某文献、详见某文献。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二·水上》32页,“白龙潭……岁旱祷之得雨。(详见《西禅寺记》)”。光绪《青浦县志·卷二.疆域下》1108页,“电谓之霍闪。(见顾云诗)……檐冰谓之凙。(见《楚辞》)”。 参某文献、参考某文献。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三·水下》50页,“唐开元元年筑捍海塘,起杭州盐官,抵吴松江,长一百五十里。(参《前志》《唐书·天文志》)”,注释中提供了文献参考来源。《青浦县志·卷三十·杂记下》《补遗》目1729页,“韩蕲王旗椿石,在旧青浦,一在杨林寺前后,人倒卧作桥。(参《黄渡志》)”。 混合方式。如,《青浦县志·卷三十·杂记下》1725页,在讨论月亮盈虚与海潮潮汐变动关系后,小字夹注“宋《府志》,参考《黄渡志》”,指出文献直接来源和参考来源,为读者进一步研讨提供线索。 余者不再逐一细述。 二.互见 互见类注释,即在注释中对内容相关、交叉的论述采用前后互见的措施。内容相关、交叉者,分主记之处与旁涉之处,在旁涉之处注详见主记之处15。采用互见既俭省了笔墨,同时又使内容融会联贯,方便读者阅读,也表示了编辑者的严谨编辑作风。两志中,互见类注释多用“详见”某文献、“互见”某文献等方式。 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三十一·人物九》《游寓》目下465页,“杨维祯,字廉夫……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寓华亭,筑室百花潭上,号小蓬台。洪武庚戌卒,年七十五,松守林公庆葬之天马山。(详见《第宅》及《冢墓》。)”,注释中将有关小蓬台、所葬之处的内容指向本志相关卷目。在卷之十六《第宅》267页,细致记载“小蓬台。杨铁崖寓所楼名,在百花潭上。别有拄颊楼、草玄阁,皆为东吴胜概。阁在迎仙桥西北,成化间犹存,今其地为张氏一切。”后面还小字夹注收录贝琼《小蓬台志》(全文567字)、詹同《饮拄颊楼》诗(全文64字)、孙衍《草玄阁》诗。(全文64字)。卷之十七《冢墓》284页,记载“三高士墓。在干山东麓。三高者,杨维祯、陆居仁、钱惟善也。”后面小字夹注收录由金华宋濂为杨维祯撰写的墓志铭《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全文2649字)。这样多处交互,避免重复记叙,俭省了笔墨,又不影响内容的融会联贯,方便了读者阅读,也确保了重要资料的不缺失。 又如,《青浦县志·卷七.田赋中》解支目下1224~1225页,“皆以抵充兵饷恤。一曰恤孤口粮。(数见前)”,指收兵饷数额见前文。而前文(1221页)记载“今存恤孤口粮米九十二石四斗三升二合八勺”,两处内容用互见之法,避免了重复记载。 《青浦县志·卷三·建置》《坛庙》目1129页,“会灵仙祠。(在淀山,乾隆二十年淀山司巡检马锦重建。祠久远,亦名三姑庙,宋何松年有记,见《艺文》)”。而在卷三十《艺文》1741页全文收录何松年的《三姑祠记》)(725字),记载了有关三姑祠的历史,两处互见,内容不重复,又不遗漏相关信息。 还有一种状况,指出见某参考文献,后面又收录该文献全文。《青浦县志·卷九·学校》《学宫》目1253页,在“学宫在县治东南,明万历元年建。先是县治靑龙已建学(见徐阶《察院记》)”。而徐阶《察院记》一文在卷三《旧署》目下(全文644字)。 三、解释 解释类注释,是在注释中对正文内容中止恰当弥补、阐释和发挥,以加深读者对正文记叙事物的了解,表示了编辑者的研讨水平。解释是旧志注释中最常见用法。 弥补主要内容有二类,一为“传一切之事详其委曲”,正文扼要记叙,在注释中细致弥补阐明,即补详情;二为“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对事情没有记叙部分的中止弥补阐明,即补遗缺。依据对两志的剖析,解释类注释还有释词语,释题目、释编撰状况等类型。 1.补详情 补详情,交代事情详情。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五·土产》68页: 六十日稻。(三月种,五月熟,米色白小)。百日赤。(三月种,六月熟,芒赤米白)。小籼。(一名早籼,三月种,七月熟)。香粳。(七月熟,米粒小,而性柔类糯。有红芒、白芒二种。又一种曰香子,色斑粒小,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数升炊之,芬芳心爱,然不宜多,亦谓之香达)。 在注释中对正文详情中止弥补,充实了资料细节。 又如,《青浦县志卷·二十七·艺文上》《书目》目,为艺文目录,收录1046篇,分诗、礼、易、传纪、政书等34类,采用目录学题解方式,即正文“题名”后小字收录文献卷数、著者姓名、著者状况、提要、评语等相关信息,弥补了详情。这种书目类注释,为后人搜集整理前代文献提供方便。例如该卷1608页: 《天下书院总志》(二十卷。俱王昶着,自序。取各省志及州县志所载书院,汇而录之。后主浙江敷文书院,课士之暇,与同志参校成书。凡规条之详密,谈论之地道,所以发明圣贤之教,无所不具。二书道光二十六年国史馆征取着撰以凭立传,昶孙绍基录副与已刻诸书同呈。)《海运备采》(十四卷,嘉庆时两江总督勒保、江苏巡抚章煦钦奉谕旨筹办海运,以此书所载海运本末事宜甚为详备,进呈)。《增订河防纂要》(八卷)《海防备考》(八卷。俱高培源着。)。《莆田水利志》(陆我嵩着。)。《溃痈流毒》(四卷,王淸亮着,辑道光时禁烟奏疏,并及海疆扰乱事,略加评赞。自称六极鲜民,乃清亮别号也。其名盖取林则徐疏“鸦片之流毒内地犹痈疽之流毒人身”语。以上政书类) 值得留意的是,补详情注释多数正文简单,夹注细致。正文为词组,其后的注释是完好资料信息,是对正文的细致阐明。这是以正文为大纲,小字夹注为细目详加阐明的方式。章学诚云,“班《书》年表十篇,与《天文》《艺文》二志皆自注,则又大纲细目之规矩也”16。这种大纲细目式注释出往常正德《松江府志》的土产、桥梁、官署等卷目,光绪《青浦县志》的土产、桥梁、艺文等卷目。 2.补遗缺 补遗缺,即在注释中弥补正文没有记叙的状况。 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八·田赋下》《土贡》目110页: 今制。岁进野味三百只。(华亭县二百四只,内鹚窍二十九,雁一十二,野鸡四十,鹑一百二十三。上海县九十六只,内鹚窍一十,雁六,野鸡二十五,鹑五十五)……透甲箭四万枝,本府造。别有盔甲、弓箭、刀牌等器一万八百五十件,金山卫造。(盔甲、腰刀各二百八十,斩马刀七十,长牌七十,圆牌七十,弓及袋各二百八十,弦如弓之数而倍之,箭八千四百,袋如弓之数)。五年一造胖袄、袴、鞋一千七百五十副,本府造。(已上料价并于义役米内支给,系金山造者,支与七分)。 正文列出进贡土产种类数量,在小字注释中弥补了正文中没有记叙的内容,弥补了相关资料,加深了读者对正文记叙事物的了解,还可避免读者阅读正文时遭到次要细节的干扰。 又如,光绪《青浦县志·卷九·学校》《学宫》目1253页,有关学宫的记叙: 东西有庑殿,后为明伦堂。(继移殿左),东西有斋。(后废)。斋西南为敬一亭堂,之东为启圣祠,(继移西斋之北),庙左仪门为师生岀入之所,仪门内为训导署。(继移堂后) 值得留意的是,补遗缺类注释普通不是大纲细目式注释,前面的正文为句子,资料信息完好;后面小字注释弥补相关细节,内容丰厚。没有这些注释不影响正文内容的完好性,它们在正文后面,既弥补了相关资料,又能够加深读者对正文内容的了解。同时,以小字方式呈现,还可避免读者阅读正文时遭到细节的干扰。 3.释词语 释词语,即阐释词语含义,包含释术语、释旧词语、释地名等。例如, 释地名。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九·坊巷》125页,“丰储坊。(俗呼仓桥巷,今废)德胜坊。(旧名天驎,元水军张万户征福建,罗天驎一矢中其额,遂改今名。”《青浦县志·卷四·水下》1144页,“薛淀湖。(一名淀山湖)在县西”。 释物产名。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五·土产》69页,“苦瓜(俗名锦荔枝,初生可入酱食)”。 释词语。《青浦县志·卷四·水下》1144页:“薛淀湖”后,小字夹注“《说文》:‘淀,水中泥也。’”,援用文献对“淀”字作解释。同页,“谷、瑇瑁”后,小字夹注“瑇瑁即陆瑁,陆、瑇同音致使误耳”。 4.释题目 释题目,即对题目中止注解,相似当今文献中的副题目。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三·水中》39页,在“水中”题目后小字夹注“治策”;50页,在“水下”题目后小字夹注“治绩”。如此,注释对本目内容中止了界定。但光绪《青浦县志》没有此做法。 5.释编撰状况 释编撰状况,出往常正文中间。例如,《青浦县志·卷六·田赋上》《户口》目1189页,记载同治四年人口数据后,小字夹注“按三年以前,兵燹后人民未归,无从造报。道、咸间档册无征,故阙载。”阐明同治三年以前人口数据缺载的缘由。 又如,《青浦县志·卷三十·杂记下》《补遗》目1726页,援用卓《志·赋法》(即万历《青浦县志》)记叙青浦县各保、区、图田赋折粮改银的大致状况,后面小字夹注“案,折粮诸图于此可见原委,刻志将竣,觅得卓志,略录数条附此”,阐明资料选用状况。 四、附文献 附文献类注释,即小字收录原始文献于相关正文中。原始文献包含诗歌、散文、碑记、墓志、序以及官方文献等,多数为艺文。收录原始文献岂但能够精简正文篇幅,而且能够保存史料,考证艺文和其他文献的正伪,校正艺文和其他文献着录之得失,还增强了志书的兴味性、可读性,反映一地学术文化展开状况。正如章学诚云,“使自注之例得行,则因征引所及,而得存先世藏书之大约,因以校正艺文着录之得失,是亦史法之一助也。”17 两志中,附文献类注释呈现于不同中央,其中艺文志中最多。 明正德《松江府志》不专设艺文志,艺文和其他原始文献分散在各卷相关内容中。例如,《松江府志·卷之一·山》19页,在“细林山。在卢山南,本名‘神山’,唐天宝间易今名”后,小字夹注收录前人记叙细林山、神山的诗文4篇,分别是《凌岩诗》(全诗32字)、《钱惟善》(全诗32字)、《钱溥细林八咏序略》(全文220字)、《八咏》(全诗512字)。这样既保存了历史文献,又不影响读者对正文的阅读,避免读者在阅读正文中有节外生枝之感。 《松江府志·卷之十三·学校下》215页,在“横溪义塾。在唐行镇”后,小字收录《金华戴良记》(全文758字),保存了有关横溪义塾(在今青浦城区)筹建经过的史料。 《松江府志·卷之三·水中》52页,“干道二年,转运副使姜诜开通波大港。(港即顾会浦)置张泾堰闸”后,夹注中收录许克昌《浚河置闸碑》(全文1504字)。 清光绪《青浦县志》设艺文志,原始文献呈现于各卷中,但在艺文卷中收录最为集中。例如,《青浦县志·卷八·田赋下》《荒政》目1246页,“道光三年,大雨为灾,田庐淹没。知县李宗颖、县丞武自新查勘灾分,酌给口粮,动碾仓谷……邑人捐米助赈有差”后,小字夹注收录《署布政司林则徐劝捐赈谕》(全文1534字)。 《青浦县志·卷二十八·艺文下》收录艺文全文。方式是“姓名+题名”后小字收录原文全文。也是以正文为大纲,注释为细目加解释的方式。该卷分《集诗》《集文》二目。《集诗》目下搜集原始文献317篇。例如,1621页“晋陆机《赠从兄车骑士光》”后,小字夹注收录该诗(全文96字);在“陆云《答兄机》”后,小字收录该诗(全文60字);“张翰《秋风歌》”后,小字收录该诗(全文32字)。 《集文》目下搜集原始文献106篇,例如,在“晋陆机《怀土赋并序》后,小字夹注收录该文全文242字(1644页);在“王昶《天下书院总志序》”后,小字夹注收录该文全文853字(1669页);在“林则徐《挑浚泖湖奏》”后,小字收录该文全文253字(1676页)。 两志中还常见一情形,就是援用文献部分内容。例如,光绪《青浦县志·卷二·疆域下》《土产》目1114页,“凫。(《吴地记》:石首鱼,冬化为凫。顾志:出华亭湖泖间。)” 五、考辨 考辨类注释,即在注释中考证正文史实。旧志对有争议、有疑问的事物、事情,正文中记其一说,并以小字夹注方式保存其他无法证伪的史料,或在注文中载其考证过程。如此存疑、存异、多说并存,让读者进一步考证。“对史实有争议或与前志记载有较大变异者都运用‘案’、‘查’、‘按’等作考证阐明”(范洪涛18)。这样做注,比妄取一说为妥,表示了编辑者的谨慎治学态度,使内容有相当的牢靠性。 例如,正德《松江府志·卷之十·桥梁》146页,“对坊桥。(见新《县志》,恐‘确坊’误)”,在夹注中指出了错误,为读者留下进一步考证的启示。 《松江府志·卷十·桥梁》139页,“东阳桥。(在过军北。按今东阳之南为广明桥,疑即旧过军桥也)”,在夹注中指出了狐疑。 《青浦县志·卷二·疆域下》《街市》目1097页,“小蒸镇,在四十一保一区四十四图,县治西南三十里,一名贞溪。其西十里名大蒸,有汉濮阳王墓,甚高大,不生蝼蚁,相传筑墓时蒸土为之,小蒸亦因以得名。(按“蒸土”二字见《十六国春秋》,余未见。前后《汉书》亦无濮阳王之封,旧志所载恐未确。)”,在夹注表示了对“蒸土”之说的狐疑,又保存了相关资料。 《青浦县志·卷三·建置》《坊表》1125页,“学仓同建刘猛将军庙,在骆驼墩西北……(案《会典》,神姓刘名承忠,元时官指挥,能驱蝗。元亡,自沈于河,世称刘猛将军。前志及《府志》作宋刘锐,误)”,在夹注中经过考证,指出了错误。 《青浦县志·卷四·山川上》《水目》1144页,“所谓马腾、谷、瑇瑁相去五十里间。(《嘉禾志》、顾志作五七里)”,在夹注中提出两地距离的另一说法及其资料出处。 六、附以同类 附以同类类注释,出往常人物卷中。旧志人物卷经常将相关人物以附于某一人物后(传主)后,在卷首人物名单中将此相关人物姓名以小字夹注方式附在传主后。如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七人物一》《列传》目1380页,在人物名单中,“陆树声(彦章);陆树德(彦桢)”。彦章、彦桢分别是陆树声、陆树德的儿子,将二人以小字夹注附在父亲后面。后面正文中,记叙陆树声事迹后,以与正文同样字体。接着记叙陆彦章事迹,在记叙陆树德事迹后记叙陆彦桢事迹。卷十四《职官下》卷首人物名单中也有附以同类类注释。与光绪《青浦县志》同时期的光绪《松江府续志》19也有相似做法。 但明正德《松江府志》人物卷、目下无人物名单,没有这种附以同类的小字夹注方式,同朝代的崇祯《松江府志》20也同样。 七、谈论 谈论类注释,在注释中对所记叙正文内容中止剖析评论。这种夹注在两志中运用未几。 光绪《青浦县志·卷九·学校》学宫目下,(1259页)名宦祠一条下,小字夹注“右名宦位次,仿贤良祠同代序官之制,依次列之。案吴江叶爕曰:邑中名宦祠当祀官,于本邑之贤者不当上。援京朝之官侈以为盛,巡抚法当祀于驻节之府。督学当祀于省城府学。今考青浦祀典,名宦不皆知县,与吴江同。盖当时奉文通祀,故各学沿之尔”。对无青浦县任职阅历的官员入选名宦祠中的缘由中止一番剖析评论。 《青浦县志·卷七·田赋中》《科则》目1203页,“崇祯十二年,杨嗣昌剿寇,计亩骤增一分,旋行蠲免。民困已极矣。”,后面在夹注中援用《郭志》进一步剖析评论明代田赋繁重情形,“虽饷额屡增,而民困稍宽。至启、祯之际,搜粟搜金,几无余术。虽欲变通,而无所措手。民之不幸,亦时会使然也”。 八、序论 序论类注释,即卷、目下的序论以小字夹注方式呈现,是对全书各篇的提要与阐明,或言其大旨因由,或述其沿革,或辩其利害,或多或少有评论性质。 视序论为注释,是章学诚的见地,“太史《自叙》之作,其自注之权舆乎?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历来,已似恐后人不知其所云,而特笔以标之。所谓不离古文,乃考信六艺云云者,皆百三十篇之目标,或殿卷末,或冠篇端,未尝不重复自明也。”21李绍平也如此以为,《史记·太史公自序》能够看作是对全书各篇的提要与阐明;每篇文章前面的序与篇末的论赞能够看作是对该篇文章的注脚。但这类文字自身就是正文,故历史学家大多不以为它们是自注22。 两志中,明正德《松江府志》各卷、目下序论文字以正文方式存在,没有小字注方式,同朝代的崇祯《松江府志》也一样。但光绪《青浦县志》各卷、目下序论文字以小字夹注方式存在。例如,《青浦县志·卷二·疆域下》《镇市》目1096页,镇市题目下小字夹注“王志云:‘诠次先后,遵《一统志》例。四正四隅,以东南西北为次。’今仍之”。《青浦县志·卷二·疆域上》《界至》目1086页,界至题目下小字夹注“同治四年测绘全境舆图,遵照工部营造尺,每一百八十丈为一里,计丈合里,核举成数,详载于篇”。《青浦县志·卷九·学校》《学宫》目1254页,小字夹注序论“学而曰宫,遵判官之旧也。夫学者,学为圣贤也。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人伦明而贤圣可希,况邑本圣迹留遗之地哉。国度尊儒重道,修建日新,凡列圣谟训昭回,胜利底告,宸翰流辉,皆敬录焉。其学署、学籍之制与夫礼乐经籍,亦备详之,而以学田、书院、义学并列于篇,庶几下共知学云。”光绪《松江府续志》也有相似做法(章学诚提出视序论为注释观念,与清代后期方志将序论文字改为小字夹注的做法能否有关,有待考证)。 结论:依据对明正德《松江府志》、清光绪《青浦县志》注释的剖析,注释是旧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能够容纳正文因格式请求而未能完整保存的资料,增强了方志的资料性(特别是注出处、附文献、解释、注考辨等类注释),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化、精确天文解正文,又方便了后人查考,能够说注释是方志的一重要格式,对今天修志工作有极大的自创意义。 引自《上海中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