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文很好,讲出了治疗癌症的基本措施在于调理心理。只需心理状态正常了,才有可能从基本上治疗癌症并避免癌症的复发。治疗癌症的难点在于避免复发,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和中医药都无法处置癌症的复发难题,由于这些治疗伎俩并没有处置产生癌症的内因——不良心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官网上写道:90%以上的癌症与心理、心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家庭关系慌张、工作压力大,肉体透支是致癌的主要缘由,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气只占致癌要素的10%。只需心理正常了,很多疑问杂症常常能够不药而愈。佛法常说的看破、放下、自由其实就是治病的灵丹妙药。 来源:心疗,作者:静萍 人体原本没病, 都是心的缠缚。 假如你明白这一点, 癌症也就没那么可怕。 现代人“谈癌色变”,这话一点也不夸大。 多少人身患癌症,饱受病魔的折磨,多少家庭由于癌症,失去了昔日的欢笑。 但癌症真的就如死神普通,让人无能为力吗?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癌症康复故事,她用10年抗癌阅历总结出的自愈措施,希望看完对你我都有辅佐。 1 我于2009年被查出甲状腺癌。 经手术和碘131放疗核对,发现远端纵隔有大块黑色转移病灶,阐明此病早几年就得了,只是不时没有被发现,手术时曾经到中晚期。 和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样,我阅历了放射性扫描治疗,对身体的摧残很严重。 其他身体病症不说了,白细胞不时达不到正常值,免疫力很差。所以后来开端服用中药中止调理。 经过放疗和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后,病情稍有好转,但是中止放疗和服用中药时间长后,病情又开端逐步恶化,到2012年曾经全身转移。 整个腹腔、胸腔、肋骨、后背,以至到头部,全部疼痛,全身经络严重梗塞,到了一天不推拿疏浚就不能活下去的水平。 任何东西吃下去都很不容易消化吸收,全身消瘦不到90斤,特别是前胸、后背疼得简直抬不起来头。 我和千千万万一切的癌症病人一样,为了治病,为了保住性命,为了能活下去,曾经投入到了项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治疗当中。 耗尽肉体、家财,状况并未有什么实质的好转,病情依旧快速展开,在2012年,几次病危差点就走了...... 我常常想,为什么治不好呢?究竟哪里出错了? 连医生都不知道,癌症,以至很多疾病发作的基本缘由是什么? 千百年来,中西医在疾病治疗这一问题上,不时有完整不同的思绪和措施。 西医是依照解剖学为基础,依据“看到的”病症中止治疗。 而中医是以经络学为基础,依据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运动对应五脏六腑的关系中止调整,五行运转正常后,身体自身就能够去处置自己的问题。 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疗看得见的东西,看不到的他们真的搞不分明。 中医不看表象, 经过药物调整经络运转, 从而影响脏腑的运作。 我曾经问过一个中医,肿瘤究竟是怎样生出来的? 他说,是气的郁结,假如不能及时疏浚这个时令,接下来就会逐步构成固体的瘤,先是良性的,最后就是恶性的瘤——癌。 在生病期间,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关于肿瘤的见地至今让我浮光剪影。 书中说,肿瘤其实就是能量的汇集,病灶处的能量汇集太多,假如疏浚这股能量,瘤子就散了。 这一说法,跟那个中医讲肿瘤就是气的郁结,是差未几的道理。 中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细致状况各异,有的人经络较通畅,有的人就不太通畅,或者很不通畅,所以治疗效果常常不同。 那么有没有人进一步清查,为什么会不一样?是什么招致的不一样? 我们找不到缘由就胡乱给一句,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闭眼不谈真相,似乎生病应该是正常的事。 2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说我们人体有一条中脉,从下面的会阴穴,到头顶的百会穴,它就像长江、黄河,而四肢的奇经八脉就像小河、小江。 只需长江、黄河通畅了,遍布身体的小河、小江才可能通畅,奇经八脉通了,对应的五脏六腑才可能正常运转。 可是决议中脉通畅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 我想到自己从小就是个焦虑心很强的人,恐惧简直占领了我每时每刻的行住坐卧。 没事总担忧有什么事要发作,买什么东西都要双份,担忧这份忽然没有了怎样办? 这种看似细小的问题都反响出我内心深深的恐惧。 难怪身边朋友常说,跟我相处,觉得我做事很慌张,不松弛。往常得癌症后,内心的恐惧日积月累,曾经到了快解体的地步。 我们常常听说,有人患了癌症不知道反而没事,而错知癌症病情反而快速死亡的事例,阐明恐惧心是构成生病以至病情加重的重要缘由。 所以,我觉得就是恐惧等种种不良心情招致身体中脉梗塞,主要表示是胸口处很繁重,这块中央长期得不到疏浚后,招致经络运转失常。 这种失常会一步步影响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给脏腑带来后患,这就是肿瘤,或者各种疾病、怪病层出不穷的基本缘由。 这几年,我就是用释放恐惧的措施,实证了这一身体真相。 我想,恐惧并不是什么实有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觉得而已,假如中止这种莫明其妙的心情影响,是不是就能够缓解病情呢? 我开端向内关注自己内心,发现胸口处十分紧,有一大块郁堵严重。 每当我惧怕行将死亡时,这块中央就瞬间堵的更重,而且一阵阵恐慌不停返上来,浑身冒虚汗。 这种恐惧感如此折磨人,我必须清算、释放掉,不能让它们控制我的心情。 它们既然就是一股股气,那么气是怎样构成的呢?其实就是心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心情。 当你不喜欢某事、某人时,内心的反响就是不快乐,于是气就不顺了。 假如是这样的话,一个方式是让这股气从身体释放进来,另一个方式就是不让气构成,也就是不再生气,不要对人和事不开心。 当我明智地思索这个过程后,决议走上自我疗愈之路,我开端清算自己内在那一股股不良心情能量。 我发现,从小到大发作各种不高兴的事,招致我内心逐步构成越来越多的梗塞,假如重新认识这些事,不再记住它们,那么这些能量就会宣泄掉。 我回想那些曾经发作的事,调出那些场景,忽然发现,它们依旧会再次惹起我的心情动摇,以至很激烈的愤恨、伤心、不安、焦虑和深深的恐惧,从而又使我胸口发紧。 我终于找到它们的来处了,原来就是那些发作的故事招致的! 当我深深地潜入这一股股恐惧能量的深处,发现它们在不时往外渗出,震得我身体都在发抖,但是一会以后,我胸口却觉得松了一些。 于是我继续深深地和它们在一同,又有一些能量释放出来了。不时地做,胸口处越来越轻松。 最后忽然发现,胸口似乎空了一大块!多么轻松的觉得! 同时一股股重生能量直冲头顶百会穴,肉体振奋,心旷神怡,真的很巧妙,很久没有这种兴奋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身体疼痛在减轻! 要知道我吃那么多中药,用那么多去痛仪都很难去除的疼痛,居然在释放恐惧过程中得以消减,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奇的新发现! 经过自我的疗愈与深思, 我心中不良心情慢慢疏浚了, 这样人体其他经络就能慢慢通畅, 能量顺畅,淤堵就减轻。 不通则痛,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3 自此之后,我决议对有生以来,一切不开心的事情开端清算。 在回想那些场景中,我饶恕、接纳了那些人、那些事,不再抓住这些事情不放手了,那些负面能量的释放有时简直让我晕厥,后背督脉阵阵抽动。 原来是它们不时梗塞着身体气血通道,难怪生了这么重的病。 人体原本没病, 都是心的缠缚。 中医学上有一条心包经,它对人体很重要,并对其他经脉有重要的谐和作用。 假如内心安定、平和,心包经也会畅通无阻。 以前吃中药调理心包经,往常从道理上梳理内心的懊恼心情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措施,而且不会发作停药后又有重复的状况。 我发现一切心情懊恼背地其实都是恐惧在作祟,我们担忧这,担忧那,总是惯性地对发作的事中止控制。 这种状况简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言谈举止中,看似美好的人生其实活在恐惧中,如履薄冰。 我们担忧没有钱,没有房,没有工作,担忧孩子,担忧身体等等。 随着全身各部位疼痛的不时减轻,清算、释放内心恐惧的做法欲罢不能。 在自我疗愈清算、释放恐惧的过程中,我的身体逐步开端好转。全身转移部位的疼痛逐步消逝,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不可思议的改动,就是身边人的状况也在发作明显的改动。 我儿子从小学4年级开端就患有眼睛抽动症(西医给出的病名),医生也给不出缘由。经检查,眼睛器官没有问题。 在我清算内心恐惧时,发现自己对儿子眼睛问题的慌张水平很凶猛,于是开端清算、释放。 很快,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当我内心对儿子的担忧觉受慢慢减少时,我惊奇地发现,他的眼睛逐步恢复了正常。 并且很少有笑容的他,也开端绽放笑容。最不可思议的是学习成果也开端明显提升。 原来我不只发现了身体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也呼之欲出——那就是,一切都是心! 我把这种对内心心情的清算和释放的措施,权且称之为“心疗”。心疗不只能够使疾病缓解或康复,也有助于消减工作生活的懊恼。 我发现了疾病的基本病因是人们内心的懊恼心情,也就是说,一切病都能够经过释放内心懊恼心情而得以缓解,以至治愈! 4 影响健康的要素有八大方面:环境、饮食、起居、心情、潜认识、业力、信心、爱与希望。 其中,心情与健康有着极端密切的关系,在众多的隐形健康杀手中,它占第一。 心情就是一种能量。 假如我们长期处于心情中,它会构成一种物质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障碍我们吸收正常的身体营养,构成身体器官功用失衡,破坏身体内部均衡系统,构成疾病。 在中医中,心脏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 留意包遭到伤害,被萎弊的时分,人就失去了明智,失去了认知。各样的心情梗塞在经络和脏腑里,一朝一夕,就变成疾病。 但是大部分人都疏忽了日常的心情和压力对我们疾病的影响,却把时间肉体都投入到工作生活中,花大量金钱、肉体在饮食,以至健身上。 却不知道,只需调整我们的心情,不破费任何金钱和时间,就能让我们处于健康状态中。 5 下面就是几种细致操作措施(能够珍藏起来): 1、关于过去发作的事,找到最令你懊恼、担忧的人和事,让它们像放电影一样重新演一遍。 你会发现内心立刻会紧缩,抓住正在上浮的恐惧能量,悄然地观看着它,什么都不要做,只是静静地观着。这股能量会逐步散开。 再一次的恐惧袭来,就再一次重复地观它。一次又一次,就是这么简单地做就能够了。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再想起这件事、这个人时曾经没有什么觉得了,这个问题就彻底被你释放化解了。 2、关于正在发作的事,当下就直接察看自己的心,对事情的心情动摇。 任何心情升起,立刻看着它,慢慢地,这种心情就被化解,中脉就会通畅。 关于癌症病人,恐惧死亡是时时侵扰的懊恼,要时辰关注内心,只需它呈现,就立刻静静地和恐惧在一同。 留意跟心情在一同时,头脑是不会想入非非的。长时间这样锻炼,内心痛苦就会越来越缓解。 我自己的理论证明,心情释放对癌症的疼痛有特效! 3、关于很深的恐惧和其他心情,需求深深地潜入其内在,和它们合一。 当你深深的感受它,面对它,你有时会感到身体都在哆嗦,这是十分好的释放效果。 总之,一切逃避都会带来压制和梗塞,一切面对都会迎来释放和清算。 4、学会放松。 假如刚开端做起来很艰难时,能够对胸口心情汇集的中央说:“我爱你,我爱你……” 当你说这句话时,其实是自己内在的放松,爱是最柔软、最容易消融恐惧能量的一种情感。 5、饶恕、接纳不喜欢的人和事。 人生顺利有四大法宝:忏悔、饶恕、感恩、祈祷。 在这其中,饶恕并不是去饶恕他人,而是让你放过自己。 只需当你饶恕他人时,你的内心才会松弛,各种抵御的心情才干释放。 6、需求抱持长期释放心情、不要压制心情的信心。 无论什么懊恼心情,都需求重复的疏浚和释放,特别是恐惧的能量释放是十分艰难的。 心情不是什么实有的东西,说扔掉就没有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所以就需求无数次地跟它们交流。 和心情在一同,是转化它们的最快措施,由于它们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心情其实是自己和自己做斗争。 你越密集地疏浚,它们被转化的越快,接纳,消融,最后它们就会转化,从让你痛的东西,成为了让你长大、更强大的东西。 7、关注内在恐惧,持续释放恐惧。 随着心情的不时释放,身体病灶部位都会有不同水平的反响,酸麻胀痛痒,以及排出红疹等等,均是好转反响,是在疏浚梗塞。 有时分还会呈现病情似乎加重的现象,都不要担忧,担忧恰恰是需求释放的心情,只关注内心对这些反响的恐惧,然后再不时地释放恐惧就能够了,重复多次地做。 8、静坐,冥想。 每天最好早晚各一次静坐。跟随冥想声音引导,调整呼吸…… 在我们让自己闭上眼睛、静下来,向内去看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心情,感遭到身体的深层需求,从而辅佐自己身心得以转变。 冥想不只是日常生活、关系工作中,会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在疾病、身体呈现状况、有心情的时分,它会显得愈加有用和有效。 6 在患病期间,我不时的查阅资料,也了解了大量的癌症自愈案例,发现治愈疾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当我们长期处于一种压制、低落的心情状态,免疫系统自然会很弱,其次会产生酸性的物质,你的身体就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 而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提升,自然癌细胞的势头就会削弱。 在医学里,有一个词语叫做「病变」,病是变出来的。 我们原本健健康康的,由于我们行为变了,思想变了,言语变了,看的变了,听了变了,吃的变了,所以病就变出来了。 而这些一切变更中,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心变了。 当我们的心变更了,外在的一切就会发作改动。当我们心生美好,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美好;当我们心胸善念,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溢好意。 这个原理能够用在生命的一切处: 我们健康的心生了,健康就生; 疾病的心生了,疾病就生; 疾病的心灭了,疾病就灭。 当我们的心发作了变更, 我们的身体就会自然发作改动。 一定要记住, 生命的神医历来不是他人, 而是你自己。 希望能以此文,辅佐到更多需求的人,从疾病与痛苦中,找回重生与康复的希望。 健康与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给予自己,最大的义务!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巨匠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肠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沉寂,有能照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用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号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机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笑容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想修”,新译曰:静虑。思想修者,为思想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沉寂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想审虑,自具定止沉寂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想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懊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懊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懊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基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谬误,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2、基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基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惶,亦勿欢欣(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慢慢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慢慢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地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不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 B、观支仔细分别号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仔细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地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 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欣无量,故名喜支。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基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混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 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取得胜定内净之喜,欢欣无量,故名喜支。 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基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 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 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奇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基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但是照,万象皆现。 名为基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欣。 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由,如笼破鸟出,飞扬自由,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无暇定已,诃责空处多诸差错,便舍空处,一切系缘往常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尔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宽广,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沉寂。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一切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一切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一切,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一切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一切处,亦有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一切定已,深诃责无一切处过罪,即舍无一切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容颜,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奇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定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随息门随息者,仔细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观门观者分别察看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而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察看,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位置: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懊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时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容颜,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察看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聪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想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聪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倘若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天堂。……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奇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懊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外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谬误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时间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恰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笑容,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巨匠,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难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难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地心念不起,名为坐。见天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天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学问,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天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天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学问,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位置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普通若生八万四千聪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聪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懊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