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精髓再整理:高考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23-1-21 21:18|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106|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引见, ...

一、姓名和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引见,为人作传。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斋名、谥号


这种状况是称谓者出于对被称谓者的礼貌和尊崇。


(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3)称谥号。例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文正公。


(4)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例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以武侯相称。


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称郡望


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


这种状况普通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谓,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谓


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8.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2)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1)王侯自称


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皇帝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


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2)臣子自称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位置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3)普通人自称


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愚笨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替代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寓居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猥琐”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位置不高,见识肤浅。例如: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干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身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晚辈死后。例如: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韩非子·功名》


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女子自称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贱妾女子谦称。例如: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他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慈旧时对他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谓前常加“舍”。)


拙荆旧时普通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清贫人家妇女的衣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


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


又指对他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


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小女。《宋史》


2.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迭。《史记·秦始皇本纪》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


(2)称臣子


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益的意味,故以此称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崇对方,译为“您”。例如: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崇对方,译为“您”。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崇对方,译为“您”。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


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3)称师长


夫子尊称,译为“教员”或“您”。例如: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例如:


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


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fǔ)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晚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常常称自己尊崇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同“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fǔ)”条。


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晚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晚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常常用于口语。例如: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治经》


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人


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


尊称,译为“您”。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能够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尊称,译为“您”。例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任务》


吾子尊称,比称“子”更接近,译为“您”。例如: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谓


这种称谓,无尊卑之说,普通直接运用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4.贱称


小子贱称,含有蔑视的意味。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


竖子贱称,好像“小子”。例如:竖子缺乏与谋!《鸿门宴》


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谓


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闻》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三)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气。名,普通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晚辈召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自己的尊重或供朋友称谓。名和字普通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络,有两种状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论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开阔平整的意义;②“名”和“字”意义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崇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致使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崇。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他人,普通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络。号能够有两个字的,也能够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能够紧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以为称他人的字、号还不够尊崇,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谓,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依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褒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 屠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普通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谓,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谓。


3.年号是纪年的称号,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普通都要改动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能够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则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高傲宗的年号是乾隆,高傲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崇,“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义。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常常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期帝后的尊号能够加几次,实践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奉承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状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五)年龄称谓


1.襁褓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按依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相互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3.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能够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qī)颐一百岁。例如:四处无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2)《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因昌黎韩姓为郡内望族,世称韩昌黎。


(3)《孟襄阳集》 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5)《亭林诗文集》 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6)《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1)《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


(2)《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


(3)《惜抱轩诗文集》 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


(4)《七录斋集》 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名。


3.以“谥号”命名


(1)《王文公文集》 作者王安石,谥文。


(2)《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3)《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4)《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4.以“名号”命名


(1)《诚斋集》 作者杨万里,号诚斋。


(2)《庸庵全集》 作者薛福成,号庸庵。


(3)《随园诗话》 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


(4)《稼轩长短句》 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6)《方望溪先生全集》 作者方苞,号望溪。


(7)《南雷文定全集》 作者黄宗羲,号梨州,又号南雷。


(8)《震川文集》 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9)《洪北江全集》 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10)《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号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钞》 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职”命名


(1)《王右丞集》 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3)《高常侍集》 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4)《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5)《高太史大全集》 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


7.以“年号”命名


(1)《白氏长庆集》 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嘉祐集》 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二、官职和科举


(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状况,触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中央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致上因循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化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展,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控制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仪式、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特地机构和官员,担任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中央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状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气上仍称为“省”。


3.中国古代官职


(1)官职引见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时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常常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被封为莱国公,王安石为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刘基为诚意伯,王阳明为新建伯;清代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宗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教员,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中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后逐步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步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肯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仪式、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位置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例如: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弃。例如: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例如: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谭嗣同传》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普通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需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例如:


时军机大臣坚毅监斩。《谭嗣同传》


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例如: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差错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益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常常被尊称为“枢密”。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引荐人才。例如: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称号,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普通以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名望、位置的学问分子。例如: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位置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奠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位置渐低。如《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从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轨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位置渐高,等级超越侍郎。魏晋以后,常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从军“顾问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顾问,如《出师表》所说的从军蒋琬。晋以后位置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从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从军。隋唐以后逐步成为中央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从军、华州司功曹从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位置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例如: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疆诸州,后内地也遍设,构成割据局面,因而世称“藩镇”。例如: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红楼梦》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例如: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中央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中央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中央。清代正式成为省级中央长官,位置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如《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促织》:“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位置渐低。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辅佐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锻炼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例如: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例如: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登泰山记》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孔雀东南飞(并序)》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例如:令以责之里正。《促织》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例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2)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


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荐、举由中央官向中央引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经过引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任命,授职。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予官职。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例如: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用人任以官职。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②表免职官职的词语


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职。例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废黜,流放。例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官。例如:(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在原官上选拔。例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提升原本没有官职的人。例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普通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进用。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例如: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调动官职,普通指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普通的官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调动官职。例如: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弥补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出宰分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中央官调任京官。例如:


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复作《游玄都》诗。《新唐书·刘禹锡列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例如: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代理官职。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代理、暂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暂代官职。例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⑦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辞官归家。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乞骸骨自请在职,意为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乞身古代以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而央求在职为“乞身”。例如:


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告老,古代官吏央求退休。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请求隐退的坦率语。例如:


使匈奴,还报,分歧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⑧其他


视事任职。例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吏初到任。例如:


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赠 死后追封爵位。例如: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主传》


(二)科举


1.汉代实行征辟制察举制


征辟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