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荀子籍裔考述

2023-1-25 15:26|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03|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九荀子籍裔考述蒋鸿林作者简介: 蒋鸿林(1954 - ),男,河北魏县人,邯郸市卫生局高级流行病学医师。摘 要:荀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治国理论根基。荀姓出自 ...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九

荀子籍裔考述

蒋鸿林

作者简介: 蒋鸿林(1954 - ),男,河北魏县人,邯郸市卫生局高级流行病学医师。

要:荀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治国理论根基。荀姓出自姬姓,长期在晋国从政。《左传》记载知氏人物有知盈、知砾等人。《千家姓》说知氏家族郡望后出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初步考证,荀子的先祖为贵族之家,祖籍在今河南省古卫地,其封邑可能在卫初都朝歌或原赵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后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来到邯郸,成了赵国籍人。这和史载春秋时期荀氏食邑于沫的说法相一致,并与荀欣任赵国中尉官职后家族随来密切相关。

关键词:邯郸 荀子 赵文化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462(2005)04 - 0016 - 04  


荀子籍裔考述

战国荀况,尊称荀子、孙卿,邯郸人。司马迁著《史记》认为“孟子、荀卿之列,或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也,以学显于当世”。汉刘向评曰“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魏晋时期,徐干在《中论》中尊称荀子为“亚圣”,认为荀子“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道。”近代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 里评论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梁启超认为,“秦汉之后,政治学术,皆出荀子矣。”毛泽东则认为“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以上大家的评论中可见荀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其卓著见识,如同一座蕴蓄着丰富资源的大山,金宝内含,光辉焕发。他“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富民强国之思想,隆礼尊贤之倡导,吏治、廉正、革新、法制之学说,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治国理论根基。

一、 春秋荀姓来历及荀氏家族

古郇国,一作荀国,西周封置,初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后迁新绛县西,春秋时期为晋所灭。《元和姓纂》 载“荀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子封郇,称郇国,为伯爵。其后遂以国为姓,去邑加草为荀”。又曰 “荀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封于荀邑,本为姬姓侯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03 年始见郇国之侯,晋荀息食邑于荀,以此为氏。晋文公时建立三行,荀林父时任中行之将,为中军之帅,故以中行为氏,又称中行桓子。史曰:“逝傲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宿,庚宿生伯偃,偃生穆伯吴,吴生寅。” 晋倾公时,荀寅袭祖职,任中行,将中军,因与赵氏宗主鞅(赵简子)权势之争,暗中积怨,时逢邯郸赵午、范吉射、荀寅三家结为姻亲,形成联盟,一致攻击赵鞅,形成对立局面。公元前500年,邯郸午随赵鞅伐卫,卫败,贡五百家于邯郸。过后,赵鞅欲迁五百家于晋阳邑(今太原市西南),邯郸午反对,赵鞅拘留邯郸午,徒囚晋阳杀之。午之弟赵稷闻讯后 ,联合家臣与宾客,叛邯郸。赵鞅遂呈命将军司马籍秦驱师围歼。荀寅(中行氏)、 范吉射便联合用兵反击赵鞅。赵鞅兵退晋阳。由于韩简子(不信)和魏襄子(曼多)分别与范氏、中行氏不睦,荀氏宗支荀砾(知文子)、范氏侧支范皋夷欲为宗主族长,于是四家联合起来,尊奉晋定公之命,讨伐中行、范氏。中行、范氏不敌,败走荀氏食邑朝歌(今河南淇县)。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 496 年),齐、 宋、 卫三国之旅救援晋中行、范氏,赵鞅师溃败。公元前494年赵鞅再举兵讨伐朝歌,持续围攻三年,中行、范氏抵挡不住攻势,弃城突围,投奔邯郸赵稷,赵氏遂占领荀氏食邑之地。第二年九月晋赵鞅又帅师围攻邯,3 个月后邯郸城破。中行、 范氏出逃奔鲜虞(今河北正定县),赵稷奔临(今河北赵县东),从此邯郸便成了赵鞅的领地。由于中行氏不甘心丢掉食邑和领地,便四处奔走,游说诸国,终于说服了鲜虞、齐国,联合征讨赵鞅,一度夺回了邯郸荀氏的采邑(今邢台市北),中行氏顿驻柏人(河北隆尧南)。次年,晋赵鞅又再次挥师讨伐荀寅、范吉射于柏人,中行、范氏彻底失败,匆忙逃往齐国等地。荀寅家族便永远离开了邯郸赵地,叹曰:“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从此落沦为平民百姓。

春秋时期(公元前588 年)晋国大夫荀首(邯郸荀氏宗支)已是晋军副帅 ,因功受封于智地(今河北辛集市旧城),人称智庄子(知氏) ,遂以封邑为姓。公元前475年,赵鞅卒,子无恤继位,是为赵襄子。晋大夫知瑶与赵氏、魏氏一起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并执掌国政。自公元前 458 年后,知瑶有持无恐,不时轻辱赵无恤。无恤积怨。公元前 453 年,知氏与无恤决裂,亲帅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耗军三年未能攻破城池,便引汾水倾灌。无恤惧怕,后听从谋士计议,暗中劝说韩、魏二家达成共识,约定时机反攻知瑶,知瑶仓促迎战,兵败而亡。于是,赵、韩 魏三家便又瓜分了知氏的领地和食邑。次年,晋大夫知开(瑶之子)率其邑人逃奔秦。又五年(前448)年,知宽也率族人投奔秦邑。从此,又一个荀氏宗支被迫弃离邯郸。《左传》记载知氏人物有知盈、知砾等人。 《千家姓》 说 ,知氏家族郡望后出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宋史》中记载的人物知浃便是他们的后代。

春秋时期,晋大夫智果认为,智伯(知瑶)狂傲,早晚智氏家族要遭灭门之灾,于是,请求太史令将他的一族宗支改姓为辅氏。战国末期,辅氏族人迁徙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隋书》《宋史》记载有:辅公、辅逵、辅广、辅超等人。

春秋时期,中行桓子胞弟荀欢,因功赐采邑于程(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后来因为荀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被击败,族人遣散,荀欢的封地被强行剥夺,其后裔为纪念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封邑,遂改荀氏为程姓,形成程姓一支。据说,晋景公时著名义士程婴、晋平公时贵族程郑等人都是他的后代。汉安帝时(公元 114 年)初置程氏郡望于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

北周庾信诗曰:“程乡既开国,安平遂徙居”。公元前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次年,赵烈侯议政改革,时有番吾君(番吾,今磁县南)向赵上卿公仲连荐举荀欣、牛畜、徐越三人,公仲连接着又推举给了赵烈侯。赵烈侯认为荀欣等人“举贤使能”,便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三人辅佐赵侯,实行法制,讲求仁义,进行改革,为赵国步入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从此,荀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效命赵侯,谏政举贤,拓疆开土,立下战功。荀欣本人在战国史上是豁然跃进的人物,只是其任赵国中尉官职后在邯郸的历史事件中记述不多 ,荀欣宗支有可能是世居荀氏邑地的贵族 ,当晋、卫、魏、赵四国之间发生重大变革时才安居到邯郸的。公元前313 年(有说336 年等)荀况约出生于是年,前 230 年(有说 236 年)卒于山东兰陵,并初步认为荀欣为其先祖。


荀子籍裔考述

二、 荀子籍地、后裔释述

荀况,生活于战国中后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内,邯郸的荀氏家族从辉煌走向败落 ,已经销声匿迹,惟有荀欣的突然出现和到来,在具备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造就了一位杰出人物的诞生。史载,荀况年十五游学齐稷,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后观政燕秦,议兵于赵。从政兰陵,著书立说,诸经传人。可谓前继孔孟之余绪 ,后开儒学之新风 ,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政论楷模。

荀况,既尊称荀子,孙卿,赵人,这为考证其宗系籍地提供了依据,启迪出研究的头绪和线索。按 《元和姓纂》:“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慧孙,慧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 楚令尹孙叔傲及荀况并为孙氏。” 故分析荀况实是 “孙裔荀子”。荀况称为荀子,孙卿,子和卿都是时人尊美而称。先秦西汉时,称其为“孙子”或“孙卿子”的多见于“荀卿”或“荀子”。尤其是在《荀子》 一书中得到见证。这与后世多称荀子为孙卿有一定的势在关联。既然荀子的学生弟子也多称师尊为“孙”,足以说明荀子的姓氏可以荀孙并称。荀子,“荀” 为姓,“子”为美称。孙卿,“孙”为氏,“卿”为尊号,子和卿都是体现其人生经历、 声望和地位的象征。荀孙并称另有说法,据 《汉书· 注》记载:“荀子,名况,后代人形成荀姓”。另曰 “西汉宣帝名刘询,荀属避讳之字,故昭令天下,将荀姓改为孙姓,因此,形成孙姓一支”。

2005年12 月初步考证,荀子的先祖为贵族之家,祖籍在今河南省古卫地,其封邑可能在卫初都朝歌或原赵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后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来到邯郸,成了赵国籍人。这和史载春秋时期荀氏食邑于沫的说法相一致 ,并与荀欣任赵国中尉官职后家族随来密切相关。由此推论是:

公元前 361年赵魏易地时有荀氏族支划拨于赵。公元前372 年赵国伐卫,夺取了卫国的七十三个乡邑,前365 年赵国已夺取了卫国的甄地。于是,原属卫国的土地、 国人及荀孙氏族人自然就归属为赵国辖管。公元前386年,赵自中牟迁都邯郸时,荀氏以贵族身份衔职,随赵至邯郸。公元前431年,卫昭公纠初立,三晋强大,卫如小侯,附属于赵,荀族随之。公元前497年,赵鞅寄存邯郸五百家战俘,意欲以卫之贡品,索徙于晋阳,邯郸赵午未允,其中有荀氏栖居邯郸。荀子为赵人,即邯郸人,这和卫(魏)、赵地演变多有一定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初都于晋阳,后迁中牟,再迁今邯郸,这就是世人称荀子为赵人的道理。因为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所以邯郸最为称赵。另外,邯郸初为古卫邑,先是卫地 ,后为晋,再后归赵。因此 ,荀子这位先哲人物,后圣巨匠,只能是由 “卫”入赵的邯郸人了。关于荀子籍地问题的探讨,另辟途径可以考证。《左氏春秋》 从虞卿学 《春秋》,“虞卿传同郡荀卿名况”。虞卿其人,为赵国游学之士,后拜为上卿。史册典籍中未能标出其籍地何方。查虞姓 ,发源于今河南省虞城县北,为商周时代方国,春秋为晋献公所灭。姓氏郡望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世族大全》 说虞姓是姬姓人虞仲的后代。又说“古代家族在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地区)”。关于荀子后裔分布的调查,笔者从1999 年始走访了江苏省及邯郸毗邻四省 20余县市,其主要居住地是:河北省的隆尧县、 东光县(洛阳支);邯郸市、大名县;山东省的淄博市、青州市、苍山县;河南省的洛阳、许昌、开封所辖市县;江苏省南京、安徽省芜湖地区及江左地带;陕西、四川两省交界地区及成都市;山西省安泽县等地。由于未曾寻觅荀子宗亲族谱和专项姓氏资料记载,所以考证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现将积累资料陋窥一二,分述如下:汉高帝二年(公元前 205 年)置封河南郡(今洛阳市东北) 为荀氏郡望。敦煌石室 《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 载:荀姓为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七大姓氏之一。如果从公元前 225 年 “楚以荀况为兰陵令”,上溯“年十五游学于齐”,荀子肯定已有家室儿女,但是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山东兰陵荀子研究会认为,荀子故居在今苍山县兰陵镇东南 6 公里的孙楼村。附近的东西横沟崖村和横山西的小孙庄多孙姓,都是《经典释文序录》 中认为,荀子早年曾荀子的后代。据说孙姓是从宋代荀氏家族受到政治迫害后才改姓的。兰陵镇东南 1.5 公里处现存有荀子的墓冢,墓前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年(1904 年)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碑。1977 年荀子墓碑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苍山县人民政府另立保护标志碑一通。另文峰杏坛为荀子教书育人之处,亦为后人追寻先贤之地。考证认为,先秦、 西汉初年荀子的后裔便居住在颍川郡颍阴县西豪里。公元前198 年(汉高帝九年)荀族一支谪徙四川、 陕西境内。公元前 82 年(汉章帝七年),荀子的第十一代孙荀淑便出生在颍川故里。荀淑年少博学,州里称其为知人,汉安帝时仕郎里侯相,后辞官回归故里。荀淑有八子,时称“八龙”,名曰:俭、绲、靖、焘、汪、爽、肃、専。公元149 年(建和三年) 荀淑去世,颍阴县令敬仰荀氏之望、八龙之威,就将旧里西豪改为高阳里。颍阴荀氏,在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兴旺,名人辈出,史载仕达者就有30 余人。后由于中原战乱,“避江左者十之六七”,荀氏家族也在其中。据许昌地方志记载,仅唐朝时期就有了3次移民行动。

五代十国时期,千里沃野的中原大地,已经到了“城内扫地殆尽”“关中复无人迹” 的地步,荀氏家族自然遭到同样厄运。特别是在宋朝,韩愈 《读荀子》 一文,给荀子之学作了一个“大醇而小庇”的断语,由此引发了抑荀思潮。文豪们相继攻击荀学“性恶论”是儒门异端,“大本已失”,“悖于圣人”,无形中使荀子的后人颇受指责和打击。同时,统治集团也对荀子的政治学说进行了大肆封杀,“本孔子专制之法,行荀子性恶之首” 便是针对当局的真实写照。宋明两朝,“宋室南渡” 和 “靖难之役” 劫难事件的发生,更加倍使中原生灵涂炭,“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已经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残荒情形。二十世纪末,笔者曾赴荀氏故里调研,古西豪仅剩一户荀氏人家,其他住户大都是明初迁居的移民后裔。


荀子籍裔考述

荀子第十一代孙汉郎陵侯相荀淑的古墓,现存在许昌市区北2.5 公里处,名曰:“八柏冢”,墓冢高约10 米,围300米,冢上栽有古柏八株(现存7 株),传为八龙所植,墓西北有散冢8 个,相传为八子葬处。

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淑子爽,为荀门之秀,文风超凡,著有《汉语》《易经》《诗经》《尚书正经》《春秋条例》 等,汉献帝时任司空职。弟靖终身不仕。另有宗支荀昱、荀昙早在汉灵帝时已任沛相和广陵太守。

十三世孙荀悦,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汉记》《申鉴》,曹魏时期仕秘书监、侍中等职。荀彧,汉献帝时仕黄门侍郎,魏初时仕尚书令。

十四世孙荀顗(音yǐ),仕魏,官至太尉。荀攸,魏初尚书令。

十五世孙荀辑、荀适,中平六年迁冀州。

十六世孙荀勖(音xù),西晋仕中书省,后迁尚书令,有10 子,仕达者3。

十七世孙荀藩,晋尚书令。荀组,晋太尉。荀菘,魏光禄大夫。

十八世孙荀遽(音jù),太常尚书令。荀□,晋侍中、尚书。荀奕,元帝时侍中职。荀绰,著作有 《晋后书》,仕从事郎中。荀蕤,尚书右丞。荀羡,徐兖州刺吏。

十九世孙荀汪、 荀籍、荀序 ,未记。

二十世孙荀伯子,著作有《颍阳文集》,南朝宋仕东阳太守。荀伯玉,南朝齐(广陵人)辅国将军。

二十一世孙荀昶,仕中书郎。荀朗,南朝宋南兖州刺史。

二十二世孙荀法尚,隋巴东敦煌太守。荀法超,南朝齐安复令。

二十三世孙荀匠,南朝梁任官职。无辈分记载的人物有:荀万秋,南朝宋御史中丞。荀济,太宋明帝六年(470) 南兖州参军。荀藐,晋榆次令。荀隐,晋太尉。荀仲举 ,南朝梁南沙令,义宁太守。荀琼,年十五复父仇于成都市。此外,荀姓人物还有:荀彘,汉广武人。荀巨伯,汉许州人。荀纬,三国河内人。荀辉,三国魏人,散骑常侍。荀闳,三国零陵人,太子文学椽。荀士逊,北齐广平人,中书侍郎。荀宗道,元国子祭酒。

以上复述了颍川郡及外徙荀子家族的仕达人物,但这仅是史载的一部分。正如本文前叙,荀氏家族,自宋代遭受打击后,史载人物已寥寥无几,由于更朝换代、 天灾人祸的洗劫,历经千年的颍川郡望已名不副实,只能成为续发荀姓的见证,荀子籍裔研究的聚集视点。

参考文献

[1].张习孔,田珏主编.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张宏儒主编.文白对照全译二十五史纲鉴[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Z].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4].刘庭尧主编.后圣荀子[C].济南:济南出版社.

[5].(明)陈士元著,武东泉今译.万姓统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袁玉骝. 中国姓名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7].张建华,陈 斌编著. 邯郸之谜[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8].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9]. (唐)林宝撰.《元和姓篡》.

[10].(清)崔冕撰. 《千家姓文》 (千家姓)

[11].部分县市方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