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事,没有是非,只需不同 青春少艾的王敏佳,命运从一封信里发作了转机。 她看到了师母黄淑芬对恩师许伯常的打骂,义愤难平,便写了一封匿名信,正告师母要善待教员。 但是,许教员家里还有许多她没看见的东西。 许教员对师母的冷暴力持续了终身。不交流,不问候,不同眠,就连日常用的杯碗都要划清界线。 黄淑芬路过曾经琴瑟合鸣的屋檐,明白这世间再无留恋,一跃跳井,背影毅然。 这场悲剧倒底谁是谁非?是黄淑芬的顽固错了吗?是许教员的牺牲错了吗? 世间很多事,都没有对错。许多矛盾,只是源于“不同”:你在乎的和我在乎的不同,你习气的和我习气的不同,你追求的和我追求的不同…… 所以,永远都不用急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审问他人。了解不易,体谅不难。 2 有些人,不分善恶,只分选择 那封正告信,是李想和王敏佳一同写的。 指导质疑时,李想没敢站出来招认,王敏佳一个人把义务扛了下来。 王敏佳心仪李想,为了辅佐李想学针灸,宁愿让他在自己手臂上扎针,这个锅,她是心甘甘愿背的。 其实,只需李想站出来帮她廓清,招认信是他们俩一同写的,事情就不会继续坏下去。但是他没有。 他有一个援助边疆的幻想,假如被人发现这个污点,这个幻想就无从完成了。 在王敏佳坟前,他哭着向好友陈鹏招认:我惧怕说出来,他们就不让我去支边了! 李想自私吗? 支边时期,医疗队狂风雪围困,他把自己的食物和水留给了另外两位同窗,自己单独一人去找救援队。找到救援队,他给人指出两位同窗的位置就倒下了,死得壮烈。 他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陈鹏在王敏佳坟前跟他说的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活着的人好一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李想,不圆满,却不时地在长大,越成熟,越能服从内心的选择。 一切人都不能随意以善恶分辨,因而,不要以为身边的人总是满满的歹意,也不要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就没有未来。 3 理想,没有对错,只需结果 沈光耀的青春是短暂的。出身名门,三代五将,家人都不同意他从军。沈母说:我怕你还没想好怎样过这终身,就连命都没了。 但是,阅历了日军的轰炸,沈光耀无法实行他不当兵的承诺。那些倒在血泊里的平民,天人永隔的母子,无依无靠的儿童,都是他弃笔从戎的理由。 沈光耀从西南联大被炸碎的校园走向了练兵场,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他在锻炼期间开着战役机去废墟上给孤儿投递食物,受罚时他毅然地说:这个世界不缺圆满的人,缺的是用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这是他的飞行教官曾对他说的话,也是这句话指引着他理想的方向。 纵然受罚,他依然义无反顾,继续空投食物,还影响了一大批飞行学员参与。好意以水滴石穿之势得以传播,让包含陈鹏在内的一大批云南孤儿得以存活。 在沈光耀短暂的青春里,他面临着几个关键的选择,家与国,忠与孝,命与义。这些选择,没有规范答案,每一次都是两难的取舍。沈光耀的选择,永远是服从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真实,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姿势。 何谓真实?他的教员吴岭澜曾讲过让自己受益终身的师训:“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同……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后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我们的人生也会面临许多选择,而且大多数选择都无法以世俗的对错来中止判别。内心最需求的,才是最可贵的。 4 人生,但求无悔,无问西东 电影的片头和片尾都有一个问句:假如提早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能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人生既不如想象中那么美丽,也不如想象中那么丑恶,假如人生是一株玫瑰,它肯定不会由于下雨就不开花。 这部影片背地,还有三个问题: 假如你了解过他人的立场,能否还要顽固于谁对谁错? 假如你了解了每个人的历史,能否还要随意判别谁好谁坏? 假如你了解了真实的自己,能否还要狐疑人生的意义? 明白了这三点,我们的人生也就豁然了。世事无绝对,世界也历来不是非黑即白。 这世上,没有谁过得比较容易,只需服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才干活成自己的英雄。 蔡元培曾说,人生之目的是为尽义务而来。这其中的义务,包含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更包含着对自己的义务。人生长路,能否不时在服从自己的内心?能否没孤负自己对生活的等候?能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义务,也是发自灵魂深处的需求:不后悔,不羞耻,平和,喜悦。 这终身,我们可能会有许多失望,但这些失望,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自己的理由,不能由于一点灰暗,就摒弃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究竟,那些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7.包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