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刘伯温,是传说中锦囊妙计,能和诸葛孔明相提并论的谋士。但是在真实历史中,刘伯温朝中位置并不高,远远不如朱元璋另外一个谋士李善才。 明朝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而李善才则进爵韩国公,成为六公之首,两人所差甚多。 那么李善长到底比刘伯温高明在何处呢? 李善长对自己定位比较准 刘伯温对自己的定位是"帝王师",他有古代学问分子的傲气,以为士人能够在皇帝面前指点江山、侃侃而谈。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如神仙普通的角色。上知天文下知天文,晓前世来生,卜吉凶祸福。能够将刘伯温比成汉代的张良,他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就觉得自己能够功成身退,悄然隐居,拂袖而去不染一丝尘埃。这样的想法自然不讨朱元璋喜欢,他的满腹才气也颇受朱元璋忌惮。 而李善长对自己的定位是"帝王相",朱元璋常唤他为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就是一个不爱声张,处处为朱元璋在细处着想的人。从打江山起他就处置各种琐碎事务,岂但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十分适用的主见,而且还兢兢业业做好朱元璋的后勤保障工作。 李善才性格世故 刘伯温为人正直,不秉公情,特别容易得罪人。朱元璋曾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常对刘伯温相当不错,刘伯温坚决反对,直接说杨宪固然有才干,但是缺乏气量。朱元璋又讯问他对其他几位同事的见地,刘伯温说汪广洋气量狭小,胡惟庸才干有限。总之没有几个人是他能看得上的。 就是对朱元璋,刘伯温也不讲情面,有一年天气干旱,刘基说是朱元璋滥杀无辜所致,另外有一次荧惑星在心宿位之处,刘基痛快让朱元璋下罪己诏,这是很犯帝王忌讳的。 而李善长则性格比较世故,随意不愿意得罪人,对每个同僚名义上都特别友善。当初投靠朱元璋的各路好汉,事前都经过李善长的调查,并由他代表朱元璋对来者表白诚挚的感激,对这些人他都逐一妥善布置,假如一些人之间有了矛盾,他还充任知心大哥,前去调解矛盾。 李善长平常更是处处顺着朱元璋的意义。当朱元璋渡江之初,常常运用重典,但后来随着状况改善,他的心机有所改动。有一天他和李善长闲谈,说似乎连坐什么的似乎有点过火,于是李善长心照不宣,央求除非很严重的罪行,连坐之罪免除。 李善长是理财好手。 刘伯温固然才气横溢,但他都是在大方向上献计献策,而李善长为人和他名字十分相符,就是理财很擅长。换一句话说,就是能给朱元璋白花花的银子。关于招财童子,又有哪个人不喜欢呢? 朱元璋是穷孩子起家,不比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也赶不上做过县吏的陈友谅,所以他的队伍壮大特别需求钱。那么到哪里去划拉钱呢?李善长自有主见。 他先是提出盐的专卖权。食盐可是庶民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样一来,白花花的银子就自然流向了朱元璋的钱袋,然后李善长又盯上了茶叶,作为盛行的饮品,茶叶也是能带来大把收益的硬通货,此外还有什么制钱啊、开矿啊、制定鱼税啊,总之让朱元璋盆满钵满,没有为钱费过心。 结语: 人比人气死人,固然刘伯温被称为"半仙"能锦囊妙计,但关于考究适用的朱元璋来说,还是踏踏实实的李善长用得更为随手一些,所以刘伯温在民间名声虽高,在朝廷这一亩三分地上,他的位置不如李善长也就理所当然了。#明朝那些事# 引荐书籍: 假如你也喜欢看明朝的历史故事,那引荐你看这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是当年明月,揉合了正史野史,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将整部明朝的历史恢复到纸上,学问点丰厚又充溢了兴味性,但它又不只仅是故事。 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真的让人耐人寻味。置信即便你不怎样爱看书,这套书也完整读得下去。假如你不是特地研讨历史的,这套书就足够满足你对明朝历史的猎奇心了。 一共9册,正版印刷,原价258的往常才128元,十分划算!连真正的明史专家,毛佩琦先生都鼎力引荐过此书,十分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