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意到命运的转变,就是从日神到酒神的转变。由于“猖獗”(也即是尼采所说的醉态)才是直面人生。由于人生是痛苦的,悲剧的,苏醒的人不可能打败它们。所以李尔王用猖獗麻醉自己,同时讪笑这些痛苦与矛盾,这不只是暂时的解脱,也是在直面人生痛苦实质基础上的对生命的肯定。 ——作者简介—— 刘悦,东北人,大学就读于江南,学汉言语文学。毕业后回到沈阳,就职于某配备制造企业。胸无大志,为人懒散,热情向来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兴味喜好坚持三月曾经是极限。生命不息,猎奇不止,喜好庞杂,一事无成。生平唯二坚持日久的事情,一是读书,二是写毫无作风的言情狗血小白文。幻想是过上喝茶晒太阳,杂书配肖邦的懒散生活。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此故事“三个子女”的母题在众多的童话和传说故事中都有触及,但是与其他单纯借用此母题表白某个寓意的寓言式作品不同,此剧的阐释多样蕴藉丰厚,数百年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而莎士比亚式失态——疯人与愚人——的同时退场,也答应以提供另一个思索的角度。 一、愚人和疯子的时期背景 愚人这一角色出自古代的寓言剧,在莎士比亚时期,这种在剧中插科打诨的角色吸收了大量观众,使戏剧充溢文娱颜色。但关于莎翁来说,弄人不只是一个小丑,“……我的弄人将自始至终陪伴有一位君主。他不是国王消闲取乐的工具,在主人大难临头之际,他是一位最牢靠的挚友。……这位弄人的身上集中了生命之精髓。……你们将宁愿割舍哈姆雷特而不愿让这位弄人离去。”能够说,莎士比亚的愚人超越了这一角色的传统定位,成为悲剧的一部分而不可分割。 疯子角色有其社会背景。爱德伽口中“不幸的汤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浪汉。他也被人们称作“亚伯拉罕”(Abraham)或“艾布拉姆”(Abram)。 在莎士比亚时期,政府不时地释放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疯人院过于拥堵的疯人,没有人知道这些疯人能否曾经治愈。他们被无情地丢弃在这个世界上,无家可归又无依无靠。这些疯人在村镇间流浪,他们总是衣着夸大而且古怪的衣服,嘴里哼唱着不成曲调的忧伤的曲子,以便吸收人们的留意力,哀求能得到好意人的一点施舍。这些病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特许状,或者至少是被习俗所允许,来中止乞讨。他们在自己的脖子上绕上一个很大的牛角号子。当他们来到村民家中乞讨的时分,便会吹响脖子上的号子,得到人们施舍给他们的残羹冷炙时他们便用木塞子堵住其中的一头来盛这些食物。[1]在《李尔王》一剧中,爱德伽在自己装成疯乞丐的时分,就乞讨道:“不幸的汤姆,你的号子曾经干了许久。”[2] 二、神意与命运——愚人与疯子的隐喻 《李尔王》与莎翁其他悲剧相似,都包含一个重要命题:天意与人意之间的矛盾。能够说,正是天意人意之间虚无缥缈的反响催生了愚人与疯子这样饱含隐喻的角色。 世界上有两种天意,一是赏善罚恶的神,一是喜怒无常的命运;前者以基督教上帝为代表,后者以古希腊的命运神话为代表。但关于莎士比亚来说,神意是一种善有恶报,基于人性的至高存在,它是信心与理想的混合体,并不同等于古板的基督教义。《李尔王》中的正面人物无不置信着神意,却饱受命运的玩弄。而背面人物既不置信神意也不置信命运,但他们不盲目地顺着命运向下走,最后毁于契合神意的惩罚。愚人和疯子在这一过程中超脱于天意,反而成为天意的代言人。 1、愚人与神意 在《李尔王》里,言行话语最睿智的却是一个愚人,一个被戏弄的“傻瓜”,他全无位置,以至连自己的命运也不能控制。事实上,愚人是本剧中最神秘的存在,他在李尔王将要受难时呈现,在局面将被改动时消逝,他不时苏醒地旁观着,既不激动行事也不为自己打算,而是坦然地做着“该做的事情”。从李尔王看待小女儿考迪利娅和忠臣肯特的行为能够看出,他重权在握时并不是很体恤下臣的君主。连亲生骨肉和重臣尚且被粗暴地驱赶,作为宫廷弄臣的愚人待遇不会好到哪去。试想,两个亲生女儿尚且为了钱和权益优待父亲,为何愚人没有一点潜逃的意义?这若是解释为忠实难免奇特,这莫明其妙的忠实从何而来?一个丢弃威严的弄臣,为何能够关于局势看得如此透彻?既然看得如此明白,又为何没有半点别投他主的打算? 笔者以为,愚人是作为神意的代言人呈现的,他是一个先知。《圣经》里的先知能够引领众人脱离灾难,到“蜜与奶流淌之地”,莎士比亚的愚人已无力充任指引者,他能通知李尔王犯了大错,却无法阻止,也不能修正。先知何以要以傻瓜的容颜呈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再信仰神意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社会彼此撕扯,“中世纪的保险感不复存在”[3]。局中人,以至局外的莎士比亚,都是惶恐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还置信着人性的善有恶报;另一方面,黑暗社会的理想冲击着理想,很多在中世纪不可想象的事情呈现,这些人是异教徒,也是破坏文艺复兴人文肉体的罪人。但是“邪恶的异教徒”却没有被上帝惩罚,反而飞黄腾达。信心慢慢失去力气,还遵照神意的先知只好沦为“愚人”。 2、疯子与命运 爱德伽原本不是疯子,是什么强迫他成为“不幸的汤姆”?又是什么使得他重拾身份,取得重生?是命运。命运假借人之手,支配着只需自己能够看懂的游戏。整部《李尔王》里,命运都能让人觉得到它的存在,却又不可捉摸,不可依赖。 爱德伽原本是一个有身份的上等人,他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合法的儿子”,在接下来的剧中“合法的爱德伽”成为他名字的代称。他第一次出场时遭爱德蒙诈骗而被迫逃亡。作为“合法的儿子兼继承者”,他本不应和法律次序分开,他应该有和自己身份匹配的明智和城府,但是他没有。后来他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伪装疯癫,这时他却成为一个有明智与抑止力,行为果断的成年人。命运制造猖獗,它自身亦是猖獗。疯子汤姆能够说是命运的代言人,他从平常的轨道滑落,在失常中失去了自我(爱德伽),成为没有自我的人(“不幸的汤姆”只是一个代号,他丧失了自我的名字、身份等一切)却又被命运拽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 这种(身份——内在),(表——里)的错位,其实也是命运不可信的依据。 3、神意与命运的矛盾 彼此矛盾的神意与命运同时来临到李尔王身上,这使他变得猖獗。李尔王的猖獗不同于愚人的大智若愚和爱德伽的佯疯避祸,他是用猖獗来逃避痛苦。 李尔王并不是一个愚笨的人,而是一个浪漫的人。最初他仰仗言语便置信自己的两个女儿,是由于他置信地道的爱是能够存在的。他置信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是能够毫无保存的,他置信女儿说出的话便是真实。他不是愚笨到认识不到谎言,而是没有“女儿可能诈骗自己”的概念。所以关于肯特的狐疑(固然是出于忠实的狐疑)他勃然大怒,关于小女儿考迪利娅的有所保存地爱他拒不接受。他或许天真,但并不愚笨。这样的李尔王,正是神意的忠实信奉者,所以愚人会不时陪伴在他身边;但是当他在狂风雨中醒悟到自己真的被女儿背弃,自己的爱与牺牲只是被应用被孤负时,他不堪痛苦,苏醒地猖獗了。这是命运的玩弄,他也在这时遇到了“不幸的汤姆”,于是,猖獗的李尔王、不幸的汤姆、愚人会合了,他们在山洞里展开了全剧最惊心动魄的对话。这对话看似疯癫却又有着内在的张力,这是人在命运与神意夹攻下的痛苦呼吁,是人性力气的碰撞。 能够说,李尔王的的肉体世界是在这里完成了从神意到命运的转变。开端时他是世俗意义上的王,他被世人仰视,被女儿巴结,他不知道人有名义的伪装和内在的不为人知的心机两部分,他是完整置信人伦,持有“绝对的爱”的观念的人。他是表象的人,是次序的、道德的人,是有坚决信心的人,同时也是有权益、有位置的王者。他是神意的忠实信奉者。而往常,他是世俗眼中的疯子,不被世人了解而被两个女儿丢弃,他终于认识到理想与理想的区别,他要诅咒诈骗他的女儿,他变成了悲剧意义上的人——真实的人。他被迫接受命运的挟持。 从神意到命运的转变,就是从日神到酒神的转变。由于“猖獗”(也即是尼采所说的醉态)才是直面人生。由于人生是痛苦的,悲剧的,苏醒的人不可能打败它们。所以李尔王用猖獗麻醉自己,同时讪笑这些痛苦与矛盾,这不只是暂时的解脱,也是在直面人生痛苦实质基础上的对生命的肯定。这是对生命真正的酷爱——一种连同生命所必定包含的个体矛盾、痛苦与消灭一同的酷爱。但问题是,李尔王并非像其他人一样佯装置信日神(神意),他就是日神,所以他的转变要接受了庞大的痛苦,这不只仅是被女儿背弃那么简单,他失去的是自己的整个信仰(我们留意到,愚人大名鼎鼎地消逝了)。他选择猖獗,他也不得不猖獗,这就是悲剧。“疯癫的尖叫是一切孤独者的尖叫”[4],曾经深信地道的人性往常却失去信仰的李尔王最终失去了生命中独一的真实——小女儿考迪利娅,他彻底地堕入孤独,于是他死去了。 三、疯癫迷雾背地的莎士比亚 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人到中年,早年的浪漫理想被理想磨灭,而新的寄予还没有找到。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英国的社会理想曾经使他认识到人文主义理想的不可完成,这使得他悲愤苦闷却又无法可想,李尔王可看作他自己的缩影,他是一个理想破灭的理想主义者。“(从剧中)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是传统信仰自身的牢不可破,而是剧中仁慈的人,用自己的爱支撑着李尔以及葛罗斯特等老人关于天上存在着关注世事、维护正义的神明这样的天意观。不幸的是,这种维系信仰的努力却不时遭到理想的无情嘲弄。”[5]莎士比亚坚持人文主义,那些他以为是“外貌多么像一个天使!行为多么像一个天神!”的人,却不时在理想中给他打击,这不能不促使他向更深层次思索人类该何去何从。 四大悲剧能够看做是莎士比亚这一阶段思索的结晶,假如说《哈姆雷特》关注“理想破灭,人将被引向何处”,《麦克白》讨论“人到底需求什么”,《奥赛罗》探寻“人与人之间能否真正了解”,那么,《李尔王》就提出了“人能否成为地道如一的人”的问题。可惜,上下求索的谜底是无解,他也只能借李尔王之口,发出徒劳却震动人心的呼吁。暮年的莎翁与理想和解,这是妥协还是升华?我们无法评论,但这之前他在纸上留下“失态”的李尔王,让我们看到了猖獗背地的高尚,若愚名义下的坚决,以及人类对地道之爱永世的疑问与跟随,或许这才是人类在这个猖獗的世界上所能掌握的独一真实吧。 —— 相关阅读 —— ——《恩存文化》编委会—— 主题:恩存讲文化 目标:发扬经典文化 存贞修德求道 刊期:2017年03月04日 主编:恩存 责编:卡西老潘 编辑:小迷何杰 陈娟 美编:陈娟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888号 邮编:130025 邮箱:289049043@qq.com ——邀您参与—— 欢送有独立思索的你在文尾留言对社会热点中止点评和批判。 假如有想与大家分享的好文章也能够发送至289049043@qq.com,我会择优陆续刊发。目的在于,读者更有聪慧去看待世界。推送获赞奖励作者。 ——长按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