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达州务工人员再出门 行囊里家乡的滋味跟随千里 万国弟夫妇的行囊中,满是家乡的滋味。 2月4日上午10点,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赵晓莉和姐姐、姐夫一同,肩扛手提着行李走出家门,挥别故乡。他们的包里装着香肠、腊肉、酸菜、干豇豆、泡辣椒等10种滋味的土货,这都是母亲提早两个月一样一样备下的。 赵晓莉三人要在火车上摇晃20多个小时,前往千里之外的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在繁华了十多天后,家中又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分手之时,大人和孩子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赵晓莉的姐夫万国弟转身对记者说:“真的不想进来打工了,谁不想在家陪着父母孩子呢!” 6万多人口的胡家镇,每年有近万人外出打工,而整个达州市每年有百万外出务工人员。 母亲: 再装一瓶酸辣子 豆腐干也要多带点 2月3日晚9点,万国弟一家人围在火塘边烤火摆龙门阵。 万国弟是宣汉县双河镇人,1996年,年仅19岁的他便外出打工,曾经在外流浪了20年。2006年,经人引见,万国弟和赵晓琴相识相恋。从此,一个人外出打工变成了两个人一同外出打工。今年是夫妻两人结婚后第11次离家打工。离家前,万国弟教育女儿要听外公外婆的话,平常少耍点手机;同时叮嘱两个老人要留意身体,干不动的重活,就留着他们春节回来再做。 赵晓莉的丈夫在东莞做保安,今年过年要值班没能回家。她和姐姐、姐夫三人在玩具厂工作。每年回家过年,母亲都会为他们准备大包小包吃的东西,让他们带到东莞。 今年,三人南下的旅途要相对轻松些,由于一个亲戚从东莞开车回家过年,他们一切大件的物资如米、油、腊肉等,都托亲戚运送过去。 为此,临行前父母不时充实他们的行囊:“再装一瓶酸辣子,腊肉再多带两块,老咸菜、干豇豆、萝卜丝、豆腐干也再多带点。”母亲边装边唠叨着。这些东西是母亲在腊月间就开端准备的,大大小小有十多种。这也是赵晓莉姐妹两家在外打工时,最常想念的家乡滋味。 想家: 绣出“我爱我家” 亲手做玩具送给女儿 2月3日是赵晓琴的华诞,离家前的最后一顿晚餐,也成了她的华诞宴。 赵晓琴说:“今年运气好,买的票刚好在华诞后一天,所以才干在家过华诞。以前华诞的时分,基本上都是在火车上或是工厂里。” 在万国弟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十字绣。装裱虽不精巧,但十字绣上“我爱我家”四个字却格外醒目。在十字绣的下面,张贴着孩子们得到的“好孩子”等奖状。 赵晓琴说,这幅十字绣是她前年在东莞绣的,平常在玩具厂上班也很忙,她就抽下班或休息的闲暇时间来绣。为了绣这幅十字绣,她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月时间。 女儿今年曾经8岁,但万国弟和妻子真正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却很少,平常与孩子的交流都是经过电话。因而,关于与爸爸妈妈的关系,8岁的女儿表示出超出年龄的冷静,既没有太过接近,也并不陌生。万国弟说:“从小没怎样带过她,不经常在一同,以前过年回来的时分跟我们一点都不接近,往常长大了懂事了,跟我们的关系比以前要好很多。” 为了弥补对女儿的爱,赵晓琴平常在玩具厂干完活后,还会自己入手做一些小玩具,过年回家的时分带给女儿玩。去年,万国弟还特地从东莞买了一架小电子琴,带回家给女儿。 原题目:达州务工人员再出门 行囊里家乡的滋味跟随千里 临别时辰,女儿抱着赵晓琴依依不舍。 告别: 一声“幺女妈妈走了” 母女泪眼涟涟 2月4日早上8点,一桌如火如荼的饭菜摆上桌。 开饭后,万国弟时不时地给女儿夹这夹那,平常吃早饭从不喝酒的岳父赵祥昌,也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单独一人小口喝着。 这桌饭菜,是母亲早上5点多就起床张罗的。一家人并没有吃掉多少,大家却吃得很慢很慢。母亲的想法很简单:“要坐那么久的火车,车上的东西又不好吃,所以要让他们吃好了再出门。” 吃完早饭,赵晓琴并没有急着分开,她和丈夫背着背篓,来到自家的田边地头,准备帮妈妈打些猪草。“回了家总想帮父母多干点活,减轻他们劳作的担负。这么多年他们帮我们带孩子,曾经够辛劳的了,家里还养了几头猪,妈妈每天都要打猪草,忙都忙不赢。”赵晓琴说。 9点40分,赵晓莉和姐姐、姐夫准备启程了。 母亲抱着赵晓莉2岁的女儿涛涛站在家门口,赵晓莉走上前,轻声对女儿叫了声“幺女妈妈走了”,便忍不住转身分开。刚才还和哥哥姐姐游玩的涛涛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把头埋进外婆的怀中,泪水在眼里打转…… 对/话 万国弟:希望回家乡展开 华西都市报:你曾经外出打工20年了,这种奔忙的日子是不是曾经习气了? 万国弟:真的不想再进来打工了,谁不想在家陪着父母孩子呢?但是没有措施,我们要赚钱养家糊口。 华西都市报:有没有思索过就在老家左近找个工作? 万国弟:看着家乡越变越好,假如有好机遇,还是希望能回到老家展开,既能赚钱养家,又能陪着父母孩子。 华西都市报:回老家能干什么呢? 万国弟:往常政策越来越好,农民增收的路径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家人还是当地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模范户,岳父去年不只展开了4亩多水稻和田埂黄花,还成了当地农机协作社的带头人,为乡亲们卖一些农用机械和农用物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张磊 摄影报道 原题目:达州务工人员再出门 行囊里家乡的滋味跟随千里 40斤“母亲牌”年货没带上飞机 几天后快递寄到成都 讲述人:卢先生 从攀枝花到成都的飞机上,我的心情很复杂。早上动身前,跟母亲道别,她的房间里,堆着4个纸箱子,每一个都用胶带密封好,还特地再用绳子拴了拴。我当时没有多想,但是,在离家前,母亲叫住我:“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 当时,我有些懵。母亲拉着我的手,兴高采烈地“采购”起来:一箱腊肉,一箱香肠,都是亲戚家自己养的猪,还有一箱是母亲亲手做的燕麦面以及自家制的蜂蜜,剩下的一箱是苹果干,“你不时最喜欢吃这个了,早就跟你晒好的。” 这时,我才回想起,头一天晚上母亲穿越于厨房、院子之间的忙碌身影。我掂了掂,每个箱子至少有10斤。不好提不说,而且上飞机一定超重。 “你儿子再怎样说也是个企业的指导,这左一箱,右一袋的提着回成都,他人还以为是打工仔去务工了呢?”我跟母亲开起了玩笑,但母亲却很较真:“这个是成都吃不到的,而且哪个过年不带些年货哦,一定要带上。” 固然了解母亲的用心,但思索到上飞机很艰难,我面露难色。一旁的妹妹打了圆场:“往常快递那么方便,过几天我们给你寄过来。”就这样,我一身轻松地上了飞机。 回成都第三天,我收到了4个包裹,正是母亲为我准备的那4箱年货。拆开箱子的那一刻,鼻子有些酸酸的,我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是母亲一如既往的唠叨:“这些都要放在通风的中央,吃完了跟我打电话,我再给你寄过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