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战以后到 60 年代中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了后,西方兴隆资本主义国度不只没有呈现预想的危机,反而进入了“长期繁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面临对其整个政治经济学中止重新审视的压力。因而,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率降落规律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资本主义展开趋向和不兴隆经济等问题,成为了二战以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主要论题。 在莫里斯多布( Maurice Dobb) 看来,资本主义在二战之后的持续繁荣不可能完整归结为战后的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对这一状况做出解释。他在1957 年发表的《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作的变更》等论著里指出,除了国度支出的扩张在支撑战后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内部积聚和技术进步也是两个重要要素。经过内部积聚,使得企业的投资决策无需外部投资者的认可,从而有助于鼓舞企业投资; 快速的技术进步则进步了投资效率,降低了投资率在面对需求时的变更。但是,上述变更并没有带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处置和危机的抑止。因而,断言资本主义没有发作任何变更是错误的,以为资本主义曾经变成一种全新的制度同样是错误的。 那么,“资本主义发作变更了吗?”资本主义能否“经过不时进化曾经足以避免像 1929 -1933 年那种类型的经济萧条”?都留重人( Shigeto Tsuru) 以为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含四个方面: 利润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利润由私人资本控制、利润在很大水平上用于积聚、经济人具有经过出卖商品而完成利润的持续压力。固然经济政策的转变,例如 1946 年“美国就业法案”、银行变革、农产品价钱支持以及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都限制了有效需求缺乏的水平,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的“长期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四个方面一个也没有发作显著的变更,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依旧存在,资本主义难以避免经济危机。 都留重人的剖析得到了保罗斯威齐( Paul Marlor Sweezy) 和保罗巴兰( Paul Alexander Baran) 等人的支持和弥补。斯威齐强调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与投资之间的联络在不时削弱。战后的长期繁荣是树立在私人债务和公共债务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的。1945 年之后的“金融爆炸”翻开了有利可图的不动产和建筑业的投资机遇,刺激了螺旋上升的以利息支付的朴素品消费,但金融部门的“过度收缩”显然是病态和寄生的,也是难以持续的。巴兰以为,自 1870 年以来美国工人的劳动消费率比他们实践工资的增长快了许多,但不论是资本家的消费还是投资都不能提供足以吸纳经济剩余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为了抵御由此产生的停滞的压力,必须增加以私人部门的广告费用以及国度军事开支等方式呈现的非消费性和糜费性支出。但是,资本主义由于消费缺乏仍会趋向于停滞。 欧内斯特曼德尔( Ernest Mandel) 固然没有参与都留重人的讨论,但在其 1962 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 1964 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导论》里表白了他对上述论题的见地。在他看来,国度干预的增强曾经招致所谓的“新资本主义”呈现。“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经济计划以及对有组织的工人阶级采取容忍和妥协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国度日益经过担任承办非盈利的基础产业,以及对私人资本提供直接或间接补贴等措施来维持垄断利润。军事支出为重工业部门的产品提供了“替代市场”,从而有助于第一部类的稳定展开,而工会所挣得的福利待遇和稳定的工资收入,又维持了第二部类的需求。因而,固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依旧存在严重的停滞力气,但是资本主义的变更曾经能够阻止 1929 年大灾难的重演。 显然,这一时期的讨论没有能够令人称心肠回答都留重人提出的问题。不外,上述论题也激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范围愈加普遍的研讨。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常常以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会在全球范围刺激经济的展开。因而,战后解释“长期繁荣”的各种理论简直都不曾思索落后地域的经济结构及其与兴隆经济结构的关系,或许只需巴兰和斯威齐的著作是个例外。1952 年,巴兰发表《论落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成为不兴隆政治经济学研讨的开辟性文献。1957 年,巴兰又出版《增长的政治经济学》,构建了以“经济剩余”为中心,剖析不兴隆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转规律的理论框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度资本主义经济展开问题做出了明显的突破”。在巴兰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度的展开直接以落后国度的不兴隆为代价,世界上大多数国度的不兴隆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展开的直接结果。 在巴兰逝世两年之后,他与斯威齐长期协作的结晶《垄断资本》出版。《垄断资本》融合了巴兰关于经济剩余的剖析和斯威齐早前关于消费缺乏和垄断企业的剖析,以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展开的事实为依据,以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为中心展开剖析,力图解释兴隆资本主义 1945 年以后“长期繁荣”的缘由并预言它的日益迫近的消亡。他们以为,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相互勾搭的大公司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剩余增长规律”取代了“利润率降落规律”而成为了解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论表示。固然不时增长的经济剩余能够在消费、投资以及增加广告包装支出、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社会公共福利支出乃至军事部门的巨额开支等方面找到某种出路,但是究竟存在极限。因而,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我矛盾的制度。它具有构成日益增加的经济剩余的趋向,却不能提供吸收增长剩余所必须的从而也是维持其自身平稳运转所必须的消费和投资的出路,因而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只能是“停滞”。 巴兰和斯威齐的著作提供的重要概念和主要思想为其他理论家中止新的理论思索留下了宽广的空间,但也招致了普遍而猛烈的批判。曼德尔等批判者指出,巴兰和斯威齐的错误在于强调了剩余价值的完成而非剩余价值的消费,承认了利润率降落规律。事实上,利润率降落规律的逻辑统一和阅历检验问题也正是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主题。在 HD迪金森( H. D. Dikison) 和罗纳德米克( Ronald L. Meek) 看来,利润率的变动趋向依赖于有机构成、劳动消费力和盘剥率之间的关系; 利润率在开端降落之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呈上升趋向。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 和置盐信雄( Nobuo Okishio) 则以为,假如技术进步没有增加实践工资,那么它一定进步了利润率。面对迪金森—米克的责难和置盐定理的质疑,曼德尔等利润率降落规律的维护者们努力以一种非同义重复的方式系统地表述他们的观念,明白发明剩余价值的消费性劳动与吸收剩余价值的非消费性劳动之间的界线,树立利润率降落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紧密联络。 在任何时期,劳动价值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重要论题。1942 年,斯威齐在《资本主义展开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里重新论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以肯定的态度评价了德国经济学家鲍特凯维兹关于“转形问题”的解式,由此重新掀起了关于“转形问题”的长期争论。1957 年,F塞顿( Francis Seton) 的《转形问题》和萨缪尔森的《工资和利息: 马克思主义经济模型的一个现代剖析》的问世又点燃了关于“转形问题”新一轮论争的战火。1960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 Piero Sraffa) 的《用商品消费商品》出版之后,关于“转形问题”的论争愈加普遍而深化,并呈现理处置“转形问题”的新的尝试。 二、6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以福特制消费方式为基础的组织化资本主义转向以弹性消费方式为基础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以及“长期繁荣”终结迹象的逐步显现和 1968 年“五月风暴”的冲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呈现出再度复兴和愈加多样化的展开态势。在这一时期,“转形问题”和利润率降落规律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资本主义展开趋向和不兴隆经济等前期主要论题得到了愈加深化的研讨,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各种流派不时涌现,呈现出“千面马克思”的理论景观。 “长期繁荣”的终结引发了关于“都留重人问题”的愈加普遍而充溢分歧的讨论。1973 年,詹姆斯奥康纳( James O’Connor) 在其《国度的财政危机》一书里发挥了巴兰和斯威齐关于政府在吸收剩余时会遭遇到的固有限制的观念,阐明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兴隆资本主义国度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趋向和危机的特征及其本源。在他看来,国度的经济积聚功用与政治合法化功用之间的内在矛盾必定构成和加剧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的趋向。974 年,哈里布雷弗曼( Harry Braverman) 的《劳动与垄断资本》经过大量的历史细节详尽地调查了垄断资本对劳动过程产生的作用,阐明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及其变更,弥补了巴兰和斯威齐关于劳动和工人阶级的忽视。在他看来,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反动和管理制度改造并未改动雇佣劳动的性质,白领工人增加这种向庞大的非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展开的名义趋向,最终转化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型无产阶级队伍的降生。显然,关于这一论题,更为引人注目的观念来自于曼德尔 1972 年的《晚期资本主义》和 1980 年的《资本主义的长波》。在他看来,18 世纪末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能够分为三个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展开不只存在大约7 -10 年为一个周期的短期经济动摇,而且存在着50 年为一个周期的长期经济动摇;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度都曾经进入第四次“长波”的衰退时期。曼德尔强调,从繁荣长波变为衰退长波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使然,但是从衰退长波变为繁荣长波,单纯依托资本主义内在经济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托政治、军事以及战争等“外在”要素的作用。曼德尔的理论惹起了热烈反响,80 年代之后“晚期资本主义”不只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的一个盛行用语,更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取向。 60 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第三世界找到了更为众多的知音,在巴兰和斯威齐前期研讨的基础上各种不兴隆经济理论不时涌现。60 年代末期,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Andre Gunder Frank) 率先在其《资本主义与拉丁美洲的不兴隆》( 1967 年) 、《拉丁美洲: 不兴隆或反动》( 1969 年) 以及《依附的积聚和不兴隆》( 1979 年) 等论著里修正和展开了巴兰和斯威齐的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与“外围”关系的新的论点。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盘剥关系的连续统一体: “卫星”的剩余被“中心”榨取,而这些“中心”自身又是更高层次“中心”的“卫星”,这种“链条”式的盘剥关系在一国国内和国度之间同样发挥作用,因而,“外围”既能够存在于第三世界,也能够在兴隆资本主义国度内部找到。尔后,西奥东尼奥多斯 - 桑托斯( Theotonio Dos - Santos) 在《依附的结构》( 1970 年) 、《帝国主义与依附》( 1978 年) 等论著里定义了“依附”概念,剖析了历史上曾经呈现的依附结构,提出了殖民地依附、金融 - 工业型依附和技术 - 工业型依附三种新的依附结构方式,扩展了巴兰和斯威齐的剖析。显然,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创建、萨米尔阿明( Samir Amin) 等人参与展开的“世界体系理论”无疑是这一范畴最有影响的成果。他们在《现代世界体系》( 1974,1980,1989)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1979) 以及《世界范围的积聚》( 1974) 等论著里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而不是社会形态,而且是一个错误等、不均衡的“中心 - 半边沿- 边沿”体系结构,这既为资本主义资本积聚的无限扩张和错误等的国际劳动分工提供了坚实基础,也预示着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替代物的社会主义只能在世界范围内完成。固然阿吉里伊曼纽尔( Arghiri Emmanuel) 也把资本主义视为经过交流而产生盘剥的一个世界体系,但是与巴兰和弗兰克等人的见地不同,在《不等价交流》( 1969 年) 一书里,伊曼纽尔的动身点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由竞争招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强劲趋向,而同时兴隆国度和落后国度之间却坚持着工资和盘剥率方面的庞大差别。在他看来,作为错误等交流的受益者,兴隆国度的工人已不再与落后国度的工人具有共同的利益,兴隆国度的工人的高生死水平依赖于关于落后地域的持续的盘剥。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经典论题,“转形问题”和利润率降落规律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得到了愈加深化的研讨。1971 年,萨缪尔森发表了长篇论文《了解马克思的盘剥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竞争价钱之间所谓转形问题概要》,以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的迂回”,剩余价值论关于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而言毫无必要; 同年,伊恩斯蒂德曼( Ian Steedman) 发表了《斯拉法之后的马克思》,以为马克思的价值剖析没有意义,应用斯拉法的理论来改造以至取代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由此,关于“转形问题”争论又被推向高潮。1973 年,森岛通夫( Michio Morishima) 出版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运用高等数学的迭代原理和马尔可夫过程,对商品价值到消费价钱的转化中止了深化剖析,证明了马克思的两个不变性命题即总价值等于总价钱和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的有效性,论证了《资本论》三卷之间的统一性,反驳了人们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逻辑关系的责难。尔后,热拉尔迪梅尼尔( Gerard Dumenil) 又在《超越转形之谜:劳动价值论》( 1984 年) 提出了关于转形问题的所谓“新解释”,推进了关于鲍特凯维兹和新李嘉图主义“正统”的叛变。关于利润率降落规律的研讨,70 年代以后主要盘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置盐定理的批判; 二是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展开趋向及其与利润率的关系中止的阅历剖析; 三是运用地道措施论的理由捍卫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一个更为令人关注的现象是众多具有普遍影响的理论流派的涌现。源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并在 80 年代取得疾速展开的以柯亨( G. A. Cohen) 、约翰罗默( John E. Romer) 、乔恩埃尔斯特( Jon Elster) 和赖特( Erik Olin Wright) 等人为代表的“剖析的马克思主义”( Analytical Marxism) ,试图运用剖析哲学的措施以及普通均衡论等新古典经济学措施重新解读马克思文本,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构为一种“精确和明晰”的现代科学理论,并进而以重构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剖析理想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并在 90 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展开的以安德列高兹( Andre Gorz) 、本阿格尔( Ben Agger) 、瑞尼尔格伦德曼( Reiner Grundamn) 、詹姆斯奥康纳( J. O’Connor)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J. B. Foster) 等人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 Ecological Marxism) ,从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络上对资本主义中止了系统批判,全面推出了社会主义的新想象。兴起于 60 年代并在 70 年代以后取得了较大展开的以大卫哈维( David Harvy) 和曼纽尔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 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天文学派,将空间思想注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之中,注重劳动、资本积聚、经济危机等问题与空间结构的构成与变更之间的关联,以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积聚危机的处置依赖于周期性的空间结构调整过程。 70 年代末期兴起于法国的以米歇尔阿格里塔( Michel Aglietta) 、阿兰利比茨( Alain Lipietz) 等人为代表的“调理学派”和兴起于美国的以 M戈登( David Gordon) 、塞缪尔鲍尔斯( Samuel Bowles)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积聚结构学派”( SSA: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具有“激烈的同族相似性”,他们强调“制度积聚”和“积聚的社会结构”,以及劳资关系关于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90 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终了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时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国度的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全球资本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与新帝国主义的剖析批判以及社会主义方式的剖析解剖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主要的问题框架与论争主线。 冷战终了以后,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展开趋向的深思与剖析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重要主题,人们继续着关于“都留重人问题”的讨论。合理苏东剧变后福山等人为西方资本主义大获全胜而高奏凯歌之时,沃勒斯坦却在《美国和世界: 今天、昨天和明天》( 1991 年) 等一系列论著中指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胜利只是名义上的胜利,实践上这一体系特别是作为这一体系的中心的美国正陷于绝后的危机之中,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肉体支柱曾经坍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进入一种“混沌”状态。作为沃勒斯坦剖析的有力弥补,阿明在《全球化的应战》( 1996) 、《资本主义的幽魂》( 1999 年) 等论著里指出,“两极分化现象”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曾经抵达无以复加的水平,为了解脱愈益深重的危机,遭到苏联解体和第三世界新自由主义政权执政的鼓舞,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帝国主义扩张开端了它破坏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伊藤诚( Makato Itoh) 和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 Costas Lapavitsas) 在《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 1999 年) 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采取了金融形态的巨型股份公司发挥主导作用的股份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度在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推进了资本的过度积聚,随着 1971 年 8 月标记着美圆与黄金的可兑换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股份资本主义内在的资本过度积聚既恶化了资本主义国度剩余价值的消费条件,也推进了金融危机在这些国度的爆发。大卫佩珀( David Pepper) 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主义》( 1993 年)等论著里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决议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它自身不可处置的生态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度只能经过对宽广展开中国度实施生态掠取来转嫁弛缓和矛盾,从而呈现“生态帝国主义”。约翰. B. 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 唯物主义与自然》( 2000 年) 等论著里指出,只需资本主义利润至上准绳仍起支配作用,处置生态危机问题就是一种空想; 只需马克思主义才干为当代人类解脱生态危机、树立生态文化提供理论资源。《每月评论》2002 年 4 月号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资本主义新容颜: 增长减速、资本过剩和债务如山》指出,增长减速、资本过剩和债务如山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全球资本主义衰退在不时深化。以大卫哈维及其《新帝国主义论》( 2005 年) 与艾伦M伍德( Ellen Meiksins Wood) 及其《资本的帝国》( 2005年) 为中心展开的争论和研讨,把当代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批判与帝国主义批判分离在一同,提示了理想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及其活动。 经济危机关于资本主义而言,不只是一种理论预言,更是一种理想存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罗伯特布伦纳( Robert Brenner) 于 1998 年发表了题为《全球骚动的经济学——1950 -1998 年世界经济特别讲演》的长文,重新讨论了1973 年开端的资本主义世界萧条性长波的产生本源、未来展开趋向等问题。在他看来,“过度竞争”( Overcompetition) 是招致萧条的主要缘由。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招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消费才干过剩和消费过剩,招致 1965 -1973 年在西方兴隆国度开端的利润率降落; 尔后曾经过剩的制造业依旧进入太多而退出太少,招致利润率降落趋向难以改动。布伦纳的论文引发了普遍的批判和讨论。约翰. B. 福斯特在 1999 年发表的《过度竞争是问题吗?》等论著里坚持巴兰和斯威齐的理论传统,以为“过度盘剥”( Overexploitation) 才是资本主义停滞和危机日益加重的缘由。在他看来,垄断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向,而且垄断正超越国界向全球展开。由于“剩余增长规律”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盘剥所得的总值越来越大,招致有效社会需求和投资出路存在减少趋向,最终招致 1973 年开端的萧条性长波不能解脱。 2007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度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关于此次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本源、发生机制、传导机制及其展开趋向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话题,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解说。其中,资本主义国度的利润率自 80 年代初以来能否仍维持降落趋向、此次经济危机能否肇源于利润率长期降落这一问题,是论争的焦点之一。克里斯哈曼( Chris Harman) 、安德鲁克里曼( Andrew Kliman) 和阿兰弗里曼( Alan Freeman) 等人以为,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度利润率显著降落,而且 1982 -2001 年期间利润率并无持续反弹的趋向,因而利润率降落仍是当前危机的基本缘由; 米歇尔于松( Michel Husson) 、热拉尔迪梅尼尔( Gerard Dumenil) 和多米尼克列维( Dominique Lévy) 等人则以为,资本主义国度利润率自 80 年代初以来持续上升,并简直完整恢复了其前一阶段的降落水平,因而利润率与对当前危机的解读关系不大。细致而言,论争主要盘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作为可察看现象的利润率降落趋向的阅历检验问题; 二是如何了解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降落趋向规律的理论问题; 三是此次危机本源的“利润率降落规律解释”与“去利润率降落规律解释”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方式与历史命运问题,历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关注的重要课题。苏东剧变使得社会主义的方式解剖及其未来展开成为近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重要主题,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方式设计和理论想象纷繁涌现。法国颇具影响的《当代马克思》杂志于 1993 年发起讨论“社会主义新方式”问题的活动,并在当年第 14 期刊载了五篇论证“社会主义新方式”的文章,重点引见了五种社会主义经济方式想象。一是约翰罗默的《共产主义之后能否存在社会主义》及其“消费资料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分离的”社会主义方式; 二是弗瑞德布洛克( Fred Block) 的《没有阶级权益的资本主义》及其“剥夺金融资本权益的”社会主义方式; 三是戴维施韦卡特( David Schweikart) 的《经济民主——真正的和能够完成的社会主义》及其“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式; 四是迪安艾尔逊( Diane Elson) 的《市场的社会化》及其“市场社会化的”社会主义方式; 五是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和马克费雷合著的《从自治到分离的社会主义》及其“企业自治的”社会主义方式。此外,冷战终了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者提出的社会主义方式还包含戴维米勒( David Miller) 的“协作式”的社会主义方式、詹姆斯容克( James A. Yunker) 的“适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方式以及罗宾阿彻( Robin Archer) 的“以经济民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方式等。由于社会主义国度的市场经济理论,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理论热点。戴维施威卡特等人努力于证明公有制和市场的有机分离能够同时抵达公平与效率,能够完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以至提出只需经过市场才干完成社会主义的主张。希勒尔蒂克庭( Hillel Ticktin) 和伯特尔奥尔曼( Bertell Ollman) 等人则以为,只需两种制度是可能的,即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资本主义。假如市场社会主义是可能的,那它只能是与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社会。出版于1998 年的文集《市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充沛反映了双方的分歧和不同。 固然二战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阅历了艰难而迂回的展开,但是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的队伍不时壮大,研讨的范畴日趋拓展,研讨的热度愈益升温。英国经济学史学家马克布劳格指出,“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至今依旧活在我们心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让我们有如此多的思索。马克思被重新评价、被修正、被驳斥、被掩埋了数千次,但仍在人类文化史上占领了重要一席,他的思想曾经成为今天我们思索问题的观念之一。”能够预期,随着人类进步认识和解放认识的不时醒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讨将具有愈加宽广而美好的前景。(注释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讨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讨网。 欢送关注“新大众哲学”微信公众号: 权威发布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资讯; 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讨文本; 分享国内外研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关注我们,过有意义的人生▼ 喜欢此文章请 “点赞”和“ 在看”↓,分享是一种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