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既想要引导孩子多了解学科知识,又担心书本内容太过单调乏味?纪录片是个不错的选择。下文为大家总结了5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涵盖人文、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或是百科探秘式的生动情节,帮孩子用新的方式汲取知识,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文丨周滢滢 编丨May 寒假来了,如何通过一部高品质的纪录片,打开孩子的眼界、提升内驱力? 外滩君发现,相比那些一本正经传递知识的纪录片,一部形式足够新颖、内容足够有趣的纪录片,才能真正吸引到孩子。 想要让孩子得到滋养,前提是得看得进去。 以“好看、有趣”为第一原则,外滩君精选了几部宝藏纪录片,它们大多是在2022年最新播出的,覆盖人文、历史、艺术、化学等多个领域,视角独特、短小精悍,让孩子忍俊不禁的同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豆瓣9.1分 播放平台:B站,共5集; 历史/人文/社会 2022 对悬疑和探案感兴趣的孩子,不可错过这部聚焦三星堆考古人日常的人文纪录片。 1986年,在一次意外挖掘中,三星堆震惊世人。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造型神秘的文物,让三星堆一度被传言来自“外星文明”和“埃及文明”。2022年,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祭祀坑工作已经推进到八号坑。 无论是坑内层层叠叠的祭祀文物的清理和挖掘,还是坑外三千年前建筑遗址的还原,都需要新一代考古人,像“破案高手”那样,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明察秋毫。 在这过程中,既需要考古人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验科学素养。比如,K8祭祀坑挖掘出的黄金质地埋葬物上有红斑,它吸引了年轻考古人赵昊的注意:它是血吗?需要进行验证。 因为年代久远,用红外光谱机器测试,收效甚微。爱看刑侦片的赵昊,找来了现代刑侦常用的普米诺试剂,当它遇到血红蛋白会在黑暗中出现淡淡蓝光。 最终,赵昊等到了他期待的那一抹幽蓝的光,证明了有铁离子的可能性。 当然,考古人也并非总是这么幸运,很多时候只是“挖了个寂寞”。就像26岁的年轻考古人王瑞,守在土方里,清理了三四个月的“船棺”,结果发现那可能只是个“垃圾坑”。 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出土文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一反常态,用一个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考古人的日常,串联起了3000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和古蜀文明。 在拍摄之前,主创团队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年轻人对于三星堆,乃至考古这个主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考古”这个曾经相对冷门的专业中深造学习。 风趣的旁白、生活化的视角,都让这部纪录片更接地气,更有观赏趣味。 《美术里的中国》 豆瓣7.8分 播放平台:CCTV官网,一共9集; 艺术/人文2022 谈及经典画作,今天很多孩子可能第一瞬间想到的是梵高的星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经典艺术作品,却所知寥寥。 即使能说出一些作品,恐怕也不知道其艺术价值来自哪里,背后的画家又有哪些可亲可敬的故事。 今天外滩君推荐一部娓娓道来的纪录片,每集聚焦一幅中国近现代画作与画家的故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中国美术馆里的馆藏经典。 第一集《虾》,就带我们走近了齐白石笔下那个“水草青青的世界”。 齐白石画虾与古人不同,他以淡墨勾染虾身,让虾体轻盈透明,以浓墨晕染虾头,让虾头坚实挺拔。看似寻常几笔,其实画得极慢。每一节虾背拱起的弧度,每一根虾须的弯折变化中,甚至能看出水的阻力、虾的跃动。它们仿佛正主宰着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观赏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齐白石笔下的虾,会比现实世界的虾,看上去更加真实;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它的一根触须里就藏着一个宇宙。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就表示:“齐白石哪怕画一根虾须都画得极慢,却足以让后辈所感叹。” 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画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追求。这部纪录片也让画家本人变得立体起来。 就拿齐白石来说,他的童年是在湖南湘潭的乡间度过,鸡鸭喧闹、虫蝶飞舞。他从19岁开始学习雕花和绘画,一度成为湘潭小有名气的画匠。 半辈子倏忽而过,没想到,命运迎来转折。54岁的齐白石,因为家乡连连兵乱,逃往北京以卖画为生,做了1917年的“北漂”。正是这次背井离乡,促成了一代大师齐白石的诞生。 在文化历史深厚的北京城,有着梅兰竹菊、山水人物寄托情志的人文画传统。而湘潭乡下来的齐白石,就像是个另类。他画土地里鲜活的生命,与传统文人画家赏花折枝的趣味,不尽相同。 齐白石的画,就像是当时画中的“白话文”,不用典,不避俗,不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它们像一股清新的风,呼之欲出的是平淡天真之趣,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 除了齐白石的《虾》,这部纪录片还为我们剖析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画作,比如罗立中的《父亲》、徐悲鸿的《奔马》、李苦禅的《盛夏图》、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等等。 它就像一堂艺术鉴赏课,让孩子未来有一天站在世界舞台上,不至于对中国本土的经典艺术作品,一脸茫然,内心毫无波澜。 《画里有话》 豆瓣8.8分 播放平台:CCTV官网,一共5集; 艺术/历史 2022 上面一部纪录片聚焦的是中国近现代的画作,这一部纪录片则聚焦了古代著名画作,而且更为短小精悍、风趣活泼。 纪录片一共5集,选取了5幅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画作,通过剖析画作隐含的小细节,多维度讲述唐朝、宋朝、清朝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故事和市井生活。 第一集《虢国夫人游春图》,就很吸引眼球。这幅唐代宫廷画师张萱的作品,描绘了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游春的场景。 全画八骑九人,却留给世人一个未解之谜,谁才是虢国夫人?是画中位于“C位”的骑马者,还是骑“三花马”的男装者? 犹如解谜一般的细节分析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一幅幅我们可能看过无数次的经典画作,就这样真正和我们走近距离,也被重新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艺术魅力,从此不再空洞地留在书本上。 想要帮助孩子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画作,外滩君强烈推荐这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加上忍俊不禁的旁白和科技手段,扫盲效果极佳。 《未来漫游指南》 豆瓣8.1分 播放平台:B站,一共3集; 科技/宇宙/社会 2022 科幻迷的孩子们,请不要错过这部由BBC Studios制作的最新科幻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 科幻作家刘慈欣作为讲述人,与全球最前沿科研领域代表人物,一同探索《三体》系列作品中提及的情节、科技与假想。 在《三体》这部科幻小说中,一位天文学家向外星文明发送了一条信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性后果。 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样向外星文明发送信息的天文学家,比如道格·瓦科奇博士,他是致力于向地外智慧生命发送信息的组织——METI国际的主席。 道格·瓦科奇博士相信,总有一天,某个非自然形成的强烈信号,会让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生命。刘慈欣本人也认为,人类与外星人的相遇,可能在未来十万年都不会发生,但也可能就发生在明天。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黑暗森林》中,“面壁者”的任务是制定一项计划,对抗外星人入侵,拯救地球。 在现实生活中,2019年,科学家们参加了一项设计银河系移民最优方案的国际赛事。“如果人类能够实现移居其他恒星系,这将改变人类存在的意义。” 纪录片的第二集里,人类计划离开地球的摇篮,踏上星际航行。但是,星际航行的旅途是漫长的,人类要有长期生存所需要的策略。 未来或许有一天,会有科学家与外星人对话,会发现星际航行的秘密,会解开“万物理论”的谜题,使人类成为宇宙的主人… … 这部脑洞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录片,让我们重新定义自己与宇宙的关系。而我们在科幻作品中窥见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门捷列夫很忙》 豆瓣8.5分 播放平台:CCTV官网,一共5集 化学/人物历史2020 为什么说,氢氧碳氮,是元素中的四大天王?铯,为什么是金属中脾气最差的暴君?即使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孩子,估计看了这部纪录片,也会觉得颇有意思。 在这部纪录片中,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先生,将化身为导游,带孩子们探索那些常见或不常见的化学元素。 第一集就向我们科普了,化学世界里的绝对主角——元素,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么被发现的。 世间万物如果追溯本源,都是由元素构成的。然而截止到2019年,人类确认发现的元素只有118种,其中有20多种是人造元素。哪怕是我们人体组织中的所有元素加起来,也不过25种… … 难以想象,大千世界,不过是由不到100种元素构成。 这些元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宛如幽灵般神秘,却被化学家门捷列夫以一张极其规整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它们的生世。 据说门捷列夫从小就喜欢打牌,他将元素的名称、性质和原子量等制作成一套扑克牌卡片,经常像占卜师一样摆弄他的牌阵。最终,他通过原子量的规律,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这一发现,直接将化学这门学科引入到了现代化发展阶段,门捷列夫被尊为“现代化学之父”。 1900年后,在量子力学和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被发现后,人们开始用质子数对元素重新排序,发现门捷列夫的周期律也有疏漏之处——比如,氢前面其实是没有元素的。 看来,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可能会犯错。这也正说明了,科学需要不断的试验和订正,人类才能不断靠近真理。 这部纪录片更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不卖弄专业词汇和学科知识,而是将生活中能够接触和感知到的种种现象,用化学的知识解释,趣味幽默,让人由衷感叹:“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通识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是这些高品质的纪录片,就好像一位优秀的启蒙导师,无异于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人文、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大门。 期待每个孩子,都能过一个有趣有料的寒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