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以来,在西方地理新知的挑战下,国人如何构建对于域外世界的想象? 作者:邹振环 书号:978-7-101-15843-4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78.00 开本:16 装帧:平装 字数:440千字 页码:390 CIP分类:K928.6 主题词:中文-历史地理-文献-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上架建议 历史·地理 编辑推荐 ☆视野宏阔。本书将晚明至晚清的三百余年间视为一个完整的时间线索,将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的关联,放到16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 ☆个案精当。本书选取的个案包括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南怀仁《坤舆全图》、林则徐《四洲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极具有代表性,围绕这些文本生动地勾勒出晚明以来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复杂面向。 ☆解读细腻。本书深入地描述了晚明以来的中国人在面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各色地理文献,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和不可思议的动植物知识时,如何将其转化为关于世界“他者”和中国“自我”的想象。书中尤为关注地图文献,材料与角度新颖、文献考辩严谨,广泛吸收海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了颇多新见,在明清史、知识史、翻译史、地理学史等领域都具有独到的价值。 ☆图文相生。本书精心选取了西方传教士介绍动植物和各色地理知识时的多幅配图,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 内容简介 16至19世纪的西学东渐,使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独特的文化转型期。此间所形成的汉文西学地理文献,在中国社会和思想界激荡出对于世界的丰富人文想象。 本书通过对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等明清汉文西学地理文献的精细研究,展示出明清以来西方地理学和动植物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知识人为会通中西所做的努力。本书特别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将这些议题放入中国与世界的坐标之中,尝试梳理出在西学东渐宏大而壮阔的历史画面之中,围绕明清地理文献所展开的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复杂面向。 作者简介 邹振环,1957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曾任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及中国的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客座研究员;曾赴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访学与交流。 著有《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疏通知译史》《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等论著多种,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等海内外中外文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多次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奖和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目 录 导言 第一节 时空界定 第二节 “西学”与“西学东渐” 第三节 “世界”与“想象” 第四节 “文献”与“汉文地理文献” 第五节 前行研究 第六节 本书结构 第一章 神和乃囮:利玛窦世界地图在华传播及其本土化 第一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摹绘的三个系列及其文字注记稿 第二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新知识、新观念与新词汇 第三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二度本土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寻奇探异:《职方外纪》中的海外图像 第一节 “西域奇人”艾儒略及其传述“异闻”的编辑策略 第二节 《职方外纪》绘制的世界图像与引入的新奇知识 第三节 《职方外纪》刊刻与明清学人的“世界意识”与“海外猎奇”的趣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宇内兽谱:《坤舆全图》与大航海时代中西动物知识的交换 第一节 南怀仁《坤舆全图》及其所据资料 第二节 东半球上的陆生动物 第三节 西半球上的陆生动物 第四节 “南美洲”和“澳洲”上的陆生动物 第五节 海生动物和美人鱼 第六节 《坤舆全图》与中西动物知识的交换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合秘闻:《七奇图说》与清人视野中的“天下七奇” 第一节 《坤舆图说》与《七奇图说》的版本 第二节 “七奇”概念和内容在汉文文献中的出现与介绍 第三节 清人视野中的“天下七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舆图新诠:蒋友仁的《坤舆全图》与《地球图说》 第一节 作为清宫地理学家的蒋友仁 第二节 《坤舆全图》绘制时间、文本形式、图名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球图说》的成书时间及其所传播的地理学新知识 第四节 “蒋友仁地图学”中的日心说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舆地智环:近代中国最早编译的百科全书《四洲志》 第一节 原本与译本 第二节 内容与结构 第三节 新“志”体例及其新译名 第四节 汉译者 第五节 流传与影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国天下:《瀛环志略》所呈现的世界 第一节 对话与互动:徐继畬与雅裨理 第二节 资料来源、版本与结构 第三节 内容与特点 第四节 译名选择与文化观念 第五节 流传和影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图呈万象:从《万国大地全图》到《大地全球一览之图》 第一节 绘制者 第二节 资料来源及其特点 第三节 “五大洲”“四大洲”和“六大洲” 第四节 关于“澳洲”的新知识 第五节 地图附记的“东洋译语”和“西洋译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地新构:邝其照及其《地球五大洲全图》 第一节 作为留学生参军和翻译馆编译的邝其照 第二节 完稿与刊刻时间 第三节 注记文字、作者题跋、图表与数码符号 第四节 《地球五大洲全图》与邝其照其他著译的互文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新洲探源:晚清中国知识界的“地理大发现”与澳洲想象 第一节 明末清初地理学汉文西书中关于澳大利亚的想象 第二节 晚清知识界的“地理大发现”与梁廷枏、徐继畬关于澳洲的最初描述 第三节 来自实地考察与外人的知识信息 第四节 《澳大利亚洲新志》及其增订本《澳大利亚洲志译本》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引用文献 后记 精彩章节 海生动物和美人鱼 在欧洲人将对神灵崇拜的垂直目光,转向对人感兴趣的眼神地平线之前,海洋一直代表着神秘、诡谲、危险和惊奇,那儿有妖魔鬼怪出没,也是罪恶的衍生之地。《坤舆全图》在海上画有海洋动物十四头,西半球有飞鱼四头,剑鱼一头,海狮一头,不同姿势游动喷水的“把勒亚鱼”(鲸类)四头;东半球计有海马、海豹、鲸鱼、美人鱼四头动物上的文字。 “把勒亚鱼”:《坤舆全图》画在西半球太平洋中,无直接的对应文字,但是,在该图西半球“新阿兰地亚”岛东部的太平洋上,有《海族》一文,其中就有关于“把勒亚鱼”等文字的记述。如称:“鱼族一名把勒亚鱼。身长数十丈,首有二大孔,喷水上出,势若悬河。遇海船则昂首注水船中,顷刻水满舶沉。遇者以盛酒巨木罂投之,连吞数罂,俯首而逝。”又称:“剑鱼,其嘴长丈许,有龉刻如锯,猛而多力,能与把‘勒亚鱼’战,海水皆红,此鱼辄胜。以嘴触船破,海船甚畏之。”“把勒亚”是鲸鱼拉丁语“balaena”的音译。鲸鱼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不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鲸鱼呼吸时也是在水面进行的。由于鲸鱼的鼻孔在身体的正上方,鼻孔打开吸气时,如果在水下,水就会进入鼻腔,引起窒息;呼气时由于体内气体比外界温度高,加之鼻孔外围不可避免地有微量的水,所以在看到鲸鱼喷水雾柱时,就知道这是鲸鱼在呼气,稍后其会有一短暂水面停留进行吸气,然后再下潜。鲸鱼中也有一些凶猛的会袭击人类的船只,如海豚科有一种逆戟鲸,又称虎鲸、杀人鲸,是海豚科体型最大的种类,也是所有海兽中最凶猛的。另外有一种灰鲸,是典型的须鲸,一般身长在13.7—15.2米之间,体重可达三十三吨。灰鲸凶暴残忍,有“魔鬼鱼”之称,会用身体撞击船只,用强有力的尾巴拍碎敢于靠近的小船,甚至毫不留情地咬死落水的船员。 把勒亚鱼 剑鱼(xiphias gladius;swordfish)或称“旗鱼舅”,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大型掠食性鱼类。剑鱼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温带海域。全长可超过五米,体重可达四百公斤以上。特征是长而尖的吻部,占鱼全长的约三分之一。以乌贼和鱼类为食。虽然剑鱼体型庞大,但其游速可达每小时一百公里,是海中游速最高的鱼类之一。它一般在水表层洄游,有时露出背鳍,有时跃出水面,这种鱼游泳时不成群,每条鱼至少保持10米以内的距离。剑鱼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鱼类,以鱼类和头足类海洋动物为食,如虾、枪乌贼等,每年的8—9月为生殖季节。箭状长吻是剑鱼攻击和捕食的主要武器,它飞出海面时爆发力极强,经常冲出海面以剑状上颌攻击大型鲸类和鱼类,据说,青剑鱼也曾攻击过船只,致使船沉没。 剑鱼 “飞鱼”:《坤舆全图》画在西半球太平洋中,但无文字记述,《坤舆全图》“海族”记载:“飞鱼,仅尺许,能掠水而飞。又有狗鱼,善窥其影,伺飞鱼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相追数十里,飞鱼急辄上人舟,为人得之。”此段文字改编入《坤舆图说》时有所改动:“飞鱼海中有飞鱼,仅尺许,能掠水面而飞。狗鱼善窥其影,伺飞鱼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追数十里,飞鱼急,辄上舟,为舟人得之。”这一段均改编自《职方外纪》,其中“白角儿鱼”(拉丁文pike)的音意合译名被改成意译名“狗鱼”。《职方外纪》卷五“四海总说·海族”称:“其小者有飞鱼,仅尺许,能掠水面而飞。又有白角儿鱼,善窥飞鱼之影,伺其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相追数十里,飞鱼急。辄上人舟,为人得之。舟人以鸡羽或白练飘扬水面,上著利钩,白角儿认为飞鱼跃起,吞之,便为舟人所获。”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它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在海中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一百米以上,这种机能使其可以逃避剑鱼等敌害的追逐。飞鱼在空中飞翔时,往往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或者落到海岛,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有时也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肴。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晚上,因为飞鱼在白天眼力敏锐,晚上常常盲目飞翔。文中提到的“狗鱼”,系生活在北半球较寒冷地带的河川、湖泊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鱼。狗鱼喜游弋于宽阔的水面,也经常出没于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性情凶猛残忍,以其矫健敏捷的行动袭击其他鱼类,除了袭击别的鱼,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同时,狗鱼还有着极为灵敏的视觉,这样就使得其能非常迅速地感受到猎物的来临。狗鱼捕食时异常狡猾,每当看到小动物游过来时会耍花招用肥厚的尾鳍使劲将水搅浑,把自己隐藏起来,一动不动地窥视着游过来的小动物,达到一定距离就突然一口将其咬住。因此,对经济鱼类有极大的危害性。 飞鱼 还有就是传说中的动物“西楞”,画在《坤舆全图》东半球墨瓦蜡泥加洲和“新阿兰地亚”之间的海洋中,文字记述为:“大东海洋产鱼,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则鱼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鱼更效。”《职方外纪》卷五“四海总说·海族”也有关于人鱼的描述:“有海女,上体直是女人,下体则为鱼形,亦以其骨为念珠等物,可止下血。二者皆鱼骨中上品,各国甚贵重之。”南怀仁这里将“海女”改为“西楞”,可能是西文“人鱼”的音译,葡萄牙语称“sereia”,西班牙语称“sirena”,拉丁语称“syreni”,似乎都接近于“西楞”的发音,与神话传说中的“塞壬”有关。 西楞 由法国亚伯拉罕·克莱斯克斯(Abraham Cresques)及其子犹达·克莱斯克斯(Jafud Cresques)1375年绘制的《卡塔兰地图集》(Catalan Atlas)就在地图的印度洋群岛中画有一只美丽的双尾塞壬,创作于1460年的《卡塔兰埃斯特世界地图》(Catalan Estense mappamundi)中的印度洋部分画有三只塞壬,上半身皆为女性,下半身分别为鱼、鸟和马,半人半鱼的三人手持镜面,象征着妖娆与浮华。而两大地图集有关塞壬的注记都由托斯卡纳动物寓言集衍生而来,或又经过卡塔兰动物寓言集的改编。1491年德国美因茨出版的雅各·美登巴赫(Jacob Meydenbach)图解类百科全书《健康花园》(Hortus Sanitatis)一书的“鱼类”第27章和第64章中亦画有人面鱼身的怪物,第83章中则画有塞壬。人鱼一般被认为是传说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鱼的样貌是上半身为人的躯体或妖怪,下半身是鱼尾。欧洲传说中的塞壬与中国、日本传说中的人鱼,在外形上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时也与“美人鱼”的外形有所区别。按传统说法,美人鱼以腰部为界,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鱼尾,整个躯体,既富有诱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1531年有人甚至在波罗的海捕获了一条人鱼,并将它送给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作为礼物,宫廷中所有的人都曾见过,据说人鱼只活了三天。1608年英国航海家亨利·赫德逊曾声称发现了人鱼:“今天早上,我们当中有人从甲板眺望,看见一条人鱼······从肚脐以上,她有女性般的背部和胸部。正当他们说看见她时······她潜入海里,他们看见她的尾巴,像海豚一样的尾巴,长着鲭鱼般的斑点。”人鱼的声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样,具有欺骗性;一身兼有诱惑、虚荣、美丽、残忍和绝望的爱情等多种特性,像海水一样充满神话色彩,它代表了人与水、海洋的密切关系。或以为是将人鱼与海牛(manatee)这一大型水栖草食性哺乳动物,混为一谈了。海牛可以在淡水或海水中生活,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圆形,外观有如大型的桨;而儒艮的尾巴则和鲸类近似,中央分岔。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点击下图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