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战功卓著,战无不胜,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也是大唐的第一名将;他在民间深受百姓喜欢,被塑造成神话中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镇妖玲珑宝塔的“托塔天王”;他是天宫中玉皇大帝座下,负责掌管天庭将士的兵马大元帅;他是道教中的护法大神,协助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而得道升仙;他有三个儿子金吒、木吒、哪吒…… 相传神话中的“托塔天王”,正是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和印度佛教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的结合体。多闻天王,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早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 唐朝人才济济,名将如云,而李靖是其中最耀眼的,受到的赞誉也最多。 李靖不仅被塑造成神话人物,被塑造成“天神下凡”一般的男人。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有为他修建的庙宇,可见李靖的影响力从古至今一直未衰。 那么历史上的李靖到底做过哪些事情,让他形象如此高大,又如此受人喜爱呢?下面我就带领大家走近现实中的“托塔天王”李靖。 李靖,出生于公元571年,原名叫李药师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客师。关中三原(今陕西三原)人,他的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刺史。父亲李诠,在隋朝做过太守。李靖从小博览群书,又身材魁梧,少年时就立下远大志向,他说: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事立功,以取富贵。”(《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大丈夫如果能遇到明主,一定要建功立业,谋取富贵。 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韩擒虎非常喜欢这个小外甥。李靖小时候喜欢读兵书,研究兵法,一聊起兵法来总是滔滔不绝,很有见解。韩擒虎曾经对别人说: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能跟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大概只有这个孩子了。 隋朝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今山西朔州)郡丞,此时他直接的上级领导是李渊,就是后来建立了唐朝的唐高祖李渊。此时的李渊还在隋朝做官,被隋炀帝杨广任命为太原留守。李渊手里掌握着军队,隋炀帝很不放心,安排了两个“卧底”在李渊的身边,吩咐一旦李渊有谋反的迹象,就上报朝廷,可是这两个“卧底”在李渊身边几年了,也没发现李渊有什么异常情况。 可是李靖来到这里担任郡丞以后,敏锐地察觉出李渊行动可疑,感觉他有起兵谋反的志向。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旧唐书·李靖传》) 作为隋朝的官员,李靖打算把这一情况亲自上报给隋炀帝。但是接下来,他采取的方法很奇葩:李靖让人把自己捆绑起来,押送到江都(今江苏扬州),亲自向隋炀帝揭露李渊的谋反行为。不料行至长安的时候,关中地区发生战乱,道路不通,李靖被滞留在了长安。 “因自锁上变,江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旧唐书·李靖传》)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李靖为什么要把自己捆绑起来,是有什么特殊癖好吗? 其实是因为当时李靖是李渊的下属,他想告发李渊,首先要把李渊瞒过去,如果直接跑了,李渊肯定察觉到不对劲,要派人来追。李靖只有伪装成自己犯罪了,被人送往长安受审,这才能瞒的过李渊。 还有个问题,李靖从山西去扬州,直接南下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绕道去长安呢? 其实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发生了战乱,李靖南下的道路因为战争而不能通行,只能绕道长安,迂回着绕一大圈去扬州,可见李靖想告发李渊的念头是多么坚定啊。 不料当李靖到长安时,发现长安及周边地区也发生了战乱,道路也不通,李靖被滞留在长安,去江都揭发李渊谋反的计划最终没能成行。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已经起兵的李渊攻克了长安,此时我们的这位李靖还在长安呢。 李靖和隋朝坚持守城的将领骨仪、卫文升一同被俘,论斩。骨仪和卫文升都被处死,下面就轮到李靖了。 李渊了解到,早在他太原起兵之前,这个李渊就打算跑到江都向杨广告密,揭发李渊准备起兵的事情。李渊很生气,下令这次一定要把他砍了。 李靖扯着嗓子高喊: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你要平定天下,怎么能凭着一己私怨而斩杀壮士呢? 这时候有一个重要人物的登场,保住了李靖的生命,这个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很欣赏李靖的胆识,劝父亲李渊留下这个人,以后四处征战用得上。李靖就这样死里逃生,最后被安排到李世民的帐下。 李靖效力唐朝以后,唐高祖李渊还是不放心他,几次想找借口杀掉他,但是李靖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为大唐立下了三件功劳,最终获取了李渊对他的信任。 这三件功劳,用李世民的原话来说就是:“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唐朝的很大一部分版图,都是李靖率军打下来的,南到越南,北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西至青海、新疆,李靖大约开拓了七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所以说,李靖确实在大唐建立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平吴 南方后梁的萧铣,在长江中游一带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自立为帝,国号为梁,定都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李渊一直如鲠在喉,想把这个萧铣一举除掉。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李靖向唐高祖献上进攻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看这些计策可行,决定出兵攻打萧铣。 同年九月,李渊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大军作战司令。李靖为行军总管兼长史,因为李孝恭缺乏军事经验,唐高祖特别安排说,军事方面的事全交李靖处理,李孝恭便成了名义上的主帅。 唐军自夔州(今重庆奉节)出发,顺长江东下,将穿过长江三峡的时候,遇到了汛期。 此时三峡水势正涨,将士们请求水势暂缓时再行军。李靖却说: “兵贵神速。今吾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江涨,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备,此必成擒,不可失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意思是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集结兵力出发,萧铣还没有察觉到,如果我们在水势上涨时渡江,突然到达敌军城下,杀他个措手不及,一定能够抓住萧铣,这个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全军在他的鼓舞之下,冒着危险,闯过了三峡。 接下来大军势如破竹,攻破了荆门、宜都,很快到达了夷陵。萧铣手下的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驻扎在清江,李孝恭击退了他,缴获了三百多艘战船,杀死敌军数以万计。李孝恭率军一直追到了百里洲。文士弘收拾残兵再战,又吃了败仗,进入北江。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 唐军一路冲杀到江陵城下,此时萧铣在江陵城里头,萧铣的部队大部分都在屯田,留下的守军只有区区几千人,萧铣需要到外地去征召援军,然而所征的援军都在长江、五岭以南,路途遥远,不能马上赶来,萧铣鼓动城里这几千士兵出去跟唐军拼命。 李孝恭看敌军人少,准备对梁军发起进攻,李靖劝阻说: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发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意思是说对方是为了避免被攻破城门,匆忙迎战、没有作战计划的队伍。他们的气势不会持续很久,不如我军暂且停泊在南岸,缓一天看看,敌军一定会分散兵力,有的留下继续阻挡我们,有的返回老窝守城。他们的兵力一分散,势力就会减弱,我军乘敌军松懈发起进攻,一定能够取胜。可是如果现在急攻,梁军必奋力死战,他们剽悍又勇猛,不是那么好战胜的。 然而李孝恭并没有听从李靖的劝阻。在他看来,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正锐,根本无须担心眼前这支区区几千人的敌军。所以,李孝恭当即命李靖留守南岸大营,自己亲率精锐出击。 结果不出李靖所料,没有退路的梁军不得不拼死作战,大意轻敌的李孝恭被打得大败而回。 李孝恭败逃时丢弃了大量的钱粮物资,梁军士兵纷纷弃舟登岸,哄抢战利品。 此时李靖正在后方观望,见梁军混乱,知道机会来了,带领剩余的部队出击,大破梁军。李靖乘胜追至江陵城下,俘获了大量萧铣的战船。 李靖让人把这些战船放入江中,任它们向下游漂去。诸将都很不解地问: “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应当好好利用,怎么能够放弃以资助敌人呢? 李靖说: “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意思是说,萧铣所占据的地方,南到岭表,东至洞庭,其军队数量仍然很大。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及时攻克江陵,等敌人援兵赶来,我们将陷入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就算拥有这些战船,又能起什么作用?如果我们将这些战船放弃,让它们顺江而下,萧铣的援兵见了,肯定以为江陵已经陷落,不敢轻进;即便派人侦察,一来一往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到时候我们早已拿下了江陵。” 果然如李靖所言,当一千多艘空无一人的“幽灵船”,无声无息又浩浩荡荡地漂向下游时,萧铣的援兵看到江上漂浮的的战船,都大惊失色,吓得不敢前进。 几天后,萧铣投降了唐朝,李靖下令要善待萧铣的部下,这样一来,人心大安,萧铣的援军也投降了唐朝。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李靖又与李孝恭率军,镇压了辅公祏在江淮地区的武装叛乱。 这样就意味着,整个南方全部统一了。战后,李靖被封为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并代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唐高祖曾高兴地称赞李靖说: “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育,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李靖是萧铣和辅公祏的克星,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他相比,都望尘莫及。 北破突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靖被唐太宗任命为兵部尚书。 同年八月,趁突厥人发生内乱的机会,唐太宗派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与李勣、薛万彻、柴绍等人率领的军队同时北进,分道出击东突厥。 一向作战勇猛的李靖,率领三千多人深入突厥腹地,突厥的突利可汗听说李靖带着三千多人就攻打过来,很惶惑不解,认为李靖背后有大部队跟着。突利可汗说: “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唐军如果不是后面有大军跟进,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 所以突利可汗逃跑了,李靖一边追他,一边占领土地,草原上很多部落都来归降。 此时突厥的大可汗颉利可汗很害怕,他向唐朝主动求和,唐太宗派唐俭跟他谈判。 李靖听说颉利可汗想求和,跟部下说去打突厥,部下说不行吧,现在要和谈了,而且唐俭在突厥人那里。 李靖却说: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这是出兵的良机,机不可失,和当年韩信攻破齐国是一个道理,牺牲掉唐俭这样的无名之辈,没有什么可惜的。 李靖率领一万骑兵,直扑突厥大营,颉利可汗正跟唐俭谈判,所以放松了警惕,等得知李靖冲过来了,颉利可汗慌忙逃跑,李靖俘虏了十多万敌军。唐俭也幸运地捡回一条命,要知道唐俭也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来进入凌烟阁的,并非李靖口中的“何足可惜”。 后来颉利可汗逃跑途中,被西道军张宝相部生擒,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疆域一直拓展到阴山以北和蒙古草原一带。 消息传回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喝得大醉,还跳了一段舞蹈。因为突厥一直是唐朝的边境大患,这次一举平定,让唐太宗非常开心。 战后李靖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官至宰相,执掌朝政。 西定吐谷浑 吐谷浑,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民族。原本是鲜卑人,后来他们的祖先吐谷浑把部众迁到西北地区,所以这个民族就叫吐谷浑了。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一月,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吐谷浑族在伏允可汗的率领下,在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大肆抢掠。唐太宗下诏征讨。 年过花甲的李靖主动请缨,太宗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和高甑生等五路唐军以及突厥、契苾等少数民族归降之众,分道出击。 吐谷浑的大本营在青海,在青藏高原上,这一仗打得很艰难,唐军要克服高原反应,而且敌人逃跑的时候,把草原都烧掉了,为了让唐军的马匹没有草吃。 唐军很多人都认为春草未生,不可轻进。但李靖却决定继续进军,深入敌境。 高原上没有水,战士们只能 “人龁冰,马啖雪。”(《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只能吃冰、饮雪。到后来连冰雪都没有了,战士们就用刀,刺马的身体,去喝马的血。可想而知这一仗有多艰难。73岁高龄的李靖,也跟将士们冲杀在第一线。 最后的结果是,吐谷浑的伏允可汗选择自杀,他的儿子投降了唐军,唐军顺利凯旋而归。 这三场战争,是李靖为唐朝做出的最大功劳,唐朝的南边、北边、西边,都是李靖率军平定的。所以说李靖大唐第一名将,他一生被李世民所敬重,在民间被塑造成“托塔天王”的形象,一点也不为过。 此外,相传他曾著兵书《大唐卫公兵法》等,现已散佚,唐人杜佑所著《通典》一书中仍保存了该书的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