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一个时期,艺术与哲学如此接近 ——写在“前沿:艺术与哲学”专题课程之前 文/ 尚杰 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讨所,博士生导师 不时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艺术界及其创作都是封锁的,相当于是一种宣传,谈不上纯艺术。真正了解西方当代哲学及其艺术,也只需不到40年的时间。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的缘由,在中国搞艺术的,基本上不太懂哲学,固然反之亦然,但是往常的实践问题是,中国艺术界更需求哲学,而不是相反。 阿波利奈尔 图画诗 1918 当然,艺术家究竟不是哲学家,也不能这样请求。与此同时,又要跟上国际艺术潮流,没有措施,只能去模仿。至于西方艺术品背地的哲理,是不太懂的,固然这也是没有措施的事,但是长期下去是不行的,由于模仿自身并不能降生巨大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1907 从哲学上说,只需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化地觉得它。塞尚和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在于发明视角的改动,也就是了解。西方人当初能接受那样画画也算艺术品,假如放在中国恐怕是无人喝彩的。艺术家不懂作品的哲学本源与言语系统,就无法独立发明出一个学派,只能在模仿上面绕圈子。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20世纪哲学对艺术的最大影响,是艺术的观念化。当代艺术观念化了,这是一个事实。广义上的艺术,包含美术、摄影、电影、小说、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等。与19世纪之前的艺术比较,20世纪的艺术品更离不开艺术评论,而第一流的艺术评论家,却是不太懂发明技术技巧的哲学家,例如海德格尔、德里达、德勒兹等人。换句话说,要把艺术品的意义言说出来,否则当代艺术作品自身就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马格利特 这不是一只烟斗 1935 马格利特有一幅众所周知的作品——《这不是一个烟斗》:画布上方画一个真切的烟斗,下面一行小字“这不是一个烟斗”。它靠观念取胜,而不是绘画技巧,哲学思想在其中起着庞大作用。十分简单,这只是一幅由线条组成的画,当然不是烟斗,为了完成这样的认识,必须中止画面模仿外部世界的习气,这是一种笼统思想才干,中国艺术家很少去想这样的笼统问题,也就是如何去发明一种新的艺术言语。 马格利特 福柯的一本小册子就叫《这不是一个烟斗》,这本小册子大大提升了马格利特的知名度,同时也启示了福柯的哲学,这种现象在中国基本没有。超理想主义绘画遭到19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的启示,遭到过索绪尔言语学的启示,这是怎样的学问结构?这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家来说应该是很好的启示。 长期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也就是“反映论”及其现象与实质的二分法,极大地限制了当代大多数中国艺术家进入上述现象学乃至后现代哲学-艺术的了解境地。假如放置这些了解习气,我们的艺术家一时间似乎就不知道如何中止艺术创作了。 让-保罗·萨特(1905年-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但是,我必须廓清一个事实,就像没有一个艺术家是学了美学之后才懂艺术创作的,没有人是由于学习了伦理学才有道德的。假如没有艺术灵感和天赋,原封不动的理论什么都不是。但是,反过来,把言语学和肉体剖析学的精髓化为艺术灵感,岂但有可能,而且还能卓有成效地提升艺术作品的质量。特别在当代艺术中,艺术特别有赖于哲学措施论上的更新:哲学家与艺术家相互“受精”,生育各自范畴的新作品。 杜尚 小便器 1917 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作风,得唤醒自身有别于他人的天性,这事有点复杂。作为个人,我盼望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在思想或者艺术创作过程中,为了“有自己”(作风)首先得不认识自己,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我独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这倒不是泄气话,反而是有勇气面对一切有兴味的陌生。有无数陌生的情形,但遭遇哪种陌生或者在创作中划出怎样的道道痕迹,却取决于每个人的兴味绝不会完整相同,所谓作风,就是其中的差别,能否具有显现差别的才干,取决于艺术家的胆量(要遗忘现有的东西、遗忘准绳,这有点言行一致,就是说不要想着自己的作风。当你遗忘自己原有的作风的时分,反而正在构成自己的新作风)。 基里科 意大利广场 1956 从基本上说,艺术作品并不来源于艺术家,而来自某种莫须有的异域——这是一个具有诗意的判别句,它把自身显现为问题,它在现当代艺术中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不再是三个界线分明的专业或者职业,他们得懂自身职业之外的其他问题,而这些其他问题,并没有一个名字能加以命名。就是说,它们既不属于地道艺术,也不属于地道哲学,以至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们走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由于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分,只是貌似深奥,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有处置,由于我们还没有剖析上述“莫须有的异域”的组成要素,它是如何发作的,为什么它们会同时具有艺术与哲学的双重效果,致使于从这种现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与哲学家之间并没有事前签署契约的默契之中,诧异地发现历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艺术与哲学之间如此接近。 培根 自画像 1971 哥伦布航海原本想去印度,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他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却改动了自己的人生,发明了世界的历史;一个人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小溪,殊不知自己是大海;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种人,之前不时处于自欺状态。因而,人活着的一个乐趣或者价值,在于不时解除自己的自欺状态。 弗朗西斯·培根 本此我与库艺术协作推出“前沿:艺术与哲学”专题课程的企图,即是用十节系列课程的内容,试图从学理和措施论动身,论述现代欧洲哲学和现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不期而遇的。梳理学科融合演化的轨迹,提示现当代欧洲哲学与艺术是如何相互启迪的。以使观众经过相关范畴的哲学家、画家、诗人、小说家的作品和创思过程,生动细致天文解艺术家、哲学家是如何构思并抓住创作的灵感,希望能够增强大家关于艺术哲学的思索才干及进步相应的素养。 导师简介 尚杰 SHANG JIE 沈阳人。1994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生院哲学系,获学位哲学博士。1999年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讨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讨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主要研讨方向:现象学、法国哲学、后现代哲学。代表著作《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图像暨影像哲学研讨》等 《前沿:艺术与哲学》课题节选 点击下图立刻获取本课程 《前沿:艺术与哲学》线上课程 文章版权归库艺广雅(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切 未经受权不得已任何方式转载及运用 转载,课程协作,广告投放等请联络 客服电话:010—84786155 微信:kuyishu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