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与太古地产已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太古商业即将落地深圳。之前一篇分析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奢侈品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看下对比北京与上海,深圳引入奢侈品还需要做什么准备。 深圳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汇聚国际奢侈品牌,意义重大。而奢侈品牌的聚集,又会形成奢侈品消费商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亮眼的“名片”。索珊:太古到深圳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奢侈品商场到底啥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关注下之前一篇内容。 奢侈品消费商圈格局:深圳为“双中心化”,北上为“多中心化” 奢侈品消费商圈,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有头部重奢品牌入场,其二是奢侈品牌聚集度高,品牌、品类丰富。在这两方面,深圳奢侈品消费商圈的特征,与北上差异较大。 深圳奢侈品消费商圈分布“双中心化”明显,仅有蔡屋围商圈和后海商圈。而北上为“多中心化”。北京奢侈品牌聚集度较高的商圈有CBD商圈、金融街商圈、王府井商圈;上海则有南京西路商圈、淮海中路商圈、陆家嘴张杨路商圈。 具体到购物中心层面,深圳与北上区别更大。深圳两大奢侈品消费商圈内,都只有1个奢侈品购物中心,且整体商业项目聚集度较低。罗湖万象城所在的蔡屋围商圈内,已开业购物中心仅4个。深圳湾万象城所在后海商圈内,由于有强行政规划指引,共有7个项目。 区别于深圳,北上两城的奢侈品消费商圈内,普遍有2~3个奢侈品购物中心,并且整体商业项目聚集度高。 上海淮海中路商圈,共有18个已开业项目,聚合起来的人气,形成强协同效应,使得不同定位的购物中心都能存活。高端如环贸iapm、上海K11及新开的前滩太古里,创新场景的如恒基·旭辉天地、南翔印象MEGA。 在坐拥15个开业项目的上海南京西路商圈,90年代末奢侈品消费由“梅泰恒金三角”把持,现在则是上海恒隆广场居中,两端分别为静安嘉里中心和上海兴业太古汇。 在北京,CBD商圈内有9个已开业项目,强商业氛围“滋养着”三座地标奢侈品商场:北京国贸商城、北京SKP、北京SKP-S。 国际奢侈品牌在国内的发展路径,经历了初期进入五星级酒店、高端百货,到高端购物中心,其选址通常伴随着商圈的迭代与高端物业的供给。城市高端消费商圈的多寡、以及商圈内奢侈品购物中心的数量与一个城市的奢侈品牌门店数、品牌多样性,息息相关。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现,北京和上海奢侈品牌消费文化起步较早,在2000年~2009年之间,奢侈品牌就已形成四个级次分布。在此期间,深圳只形成3个级次分布。 2010年~2019年,奢侈品牌持续向北京和上海聚集,两城的奢侈品牌级次,进一步丰富至五级,并且每一个级次都有足够多的品牌与品类可供选择。同期,深圳奢侈品牌分布虽然也有五级,但奢侈品牌门店总量远不及北上,各级次可供选择的品牌数,也远低于北上。 ▲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深圳奢侈品消费商圈的特点是:商业项目聚集度不高,呈现相对孤立的双“中心化”,商圈内奢侈品牌多样性低。归根结底,这是由深圳城市产业格局、商业地产竞争情况、消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商业模式,导致商圈分散 深圳历来以工业立市。工业分布,驱动人潮去向,商业追随人潮。深圳每个城区,都有自己的支柱性产业。比如,罗湖区主导金融业、商贸业、新材料产业;福田区主导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制造;宝安区主导装备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 各区产业发达,经济强大,因此形成一城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在过往很长时间里,对生活在当地的人而言,深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中心。但凡工业强市,基本都有这个特点,比如东莞、苏州、泉州。 ▲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一城多中心、且各片区都有自己的支柱性产业,使得深圳城市商圈分布普遍呈点状分散。而商圈内商业项目聚集度较低,无法实现客流、消费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协同效应,不利于地标性的奢侈品消费商圈的培养。换言之,深圳两个奢侈品商圈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并不是个案,而是深圳“工业+商业”特有模式下的普遍效应。 竞争供给者不足,高端商圈未被充分开发 在北京和上海,高端商业地产因为竞争充分而实现“竞合生存”,刺激城市高端商业的持续繁荣。一个奢侈品消费商圈内,普遍有2~3座奢侈品购物中心,且由不同的地产商开发和运营。 而深圳高端商业竞争不够充分。两个奢侈品牌消费商圈——蔡屋围商圈、后海商圈内,各有一座奢侈品购物中心,且均由华润置地开发、华润万象生活运营。 究其原因,既因其距离香港太近的区位特点,也因市场变动的阴错阳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渔村深圳刚刚迈开改革开放脚步,香港已经与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房地产市场繁荣。置地广场、香港太古广场、海港城,都是蜚声国际的重奢商场,是深圳奢侈品消费者最理所当然的去处。 90年代末,金融危机前夕,恒隆、新鸿基、九龙仓、新世界发展等头部港资地产商,纷纷进入内地,在北上广落下一座座高端mall,上海恒隆广场、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广州太古汇...... 此时,尽管深圳已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长大、蜕变但通常被当成香港购物之旅的“中转站”,因此,大众认知是“深圳不需要奢侈品购物中心”。也正因此,头部港资地产商缺席深圳商业地产市场的开发和建设。 没有竞争阻力,本身实力雄厚的华润,2004年推出深圳万象城,于2009年集中引进LV、Gucci、Hermes、Dior、Prada等一众头部重奢品牌。由此,蔡屋围成为深圳第一个奢侈品消费商圈。 2018年,正值港资地产商纷纷加码上海之外的内地城市,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商业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才得以真正凸显。 此时华润耕耘深圳多年,经营着五座购物中心,横跨万象城、万象汇、万象天地三大产品线。而放眼全国范围,华润已与SKP成为可与一众港资地产商同台竞技的选手。 ▲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客群多样性弱,导致商圈内奢侈品牌丰富度低 深圳奢侈品牌集中度、丰富度有待提升,体现的是深圳奢侈品消费客群多样性弱的现实。 由于对工业这一发展引擎的长期惯性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深圳在商业发展层面与世界接轨。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的工业占GDP之比居高不下,到2021年仍接近40%,远远高于北上广的16%、27%、27%。根据深圳工业总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市约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直接从事工业。 深圳工业又以片区式、产业集群的方式分布,因此区域人群属性相对单一,在职业属性、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审美偏好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因此,即便收入水平足够,也不支持奢侈品牌的多样性。 综合以上,深圳奢侈品商圈特有的“双中心化”分布,背后是系统性的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乎工业力量主导下形成的产城格局、商业地产竞争格局、乃至人群特质及需求。 当前,深圳正全力争取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额,其奢侈品消费商圈破除原有的“双中心化”,走向类似北上的“多中心化”,同样也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深圳奢侈品商圈走向“多中心化”,需要注意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