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永流不息,照亮了我们的信仰,指引我们前行。翻阅历史长卷,品味百年变迁。 作为“一读EDU”的特别栏目,“历史上的今天”系列以历史上发生的教育大事为焦点,致力于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对高教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相关资讯,欢迎您关注“历史上的今天”栏目。 公元前322年3月7日,亚里士多德逝世,享年62岁。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今天跟随“一读君”一起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01 生平和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黑格尔称亚里士多德为“人类的导师”。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徳幼年时父母双亡,在亲戚家中长大。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被带到雅典,先入伊索克拉底的雄辩术学校学习,旋即转入柏拉图的学园,入科学组学习,凡20年,被誉为“学园的精英”。公元前335年,在吕克昂原来伯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开办一所学园,在此讲学、研究、著述凡13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暴死,亚里士多德被控以不敬神的罪名,于是逃离雅典,次年去世,终年63岁。 据说,亚里士多德有教育著作,可惜失传。现在只能从他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窥见其教育思想的梗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徳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认为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质料含有发展的可能性,只是由于形式的作用,它才现实化,即转化成为现实。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泉源,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泉源。概念是由感觉产生的,它是知识的高级阶段。在社会政治观上,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护。他认为在一个国家中,最富的人和最穷的人都不应该掌权,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适度是最好的,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形式。 02 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是指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论述,实践是指对具体教育工作的意见。 (一)教育理论 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于,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它,是违反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須包括体育、徳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后世的众多教育家在这个冋题上议论纷纭,各种意见对立。总地说来,他们无法绕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问题。 2、论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首先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种特性。但在初生时有些品质虽具有而无用,因为它们可以为习惯所改变,还有些秉赋天然地有待于习惯使之变好或变坏。……只有人类除天性与习惯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要使它们互相协调并服从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而外,就寄托于教育。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时,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对于拒不服从理性领导的不可救药的人,强制和惩罚是必要的。因此必须建立公共生活的正确制度,有良好的立法和法律知识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在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时,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这就是说,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髙尚的人。 3.白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时指出,理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要它的质料,在感觉里面只有形式达到我们而没有质料。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种观点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 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是国家的事务,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因为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制,应陶冶公民使他们的生活适合于政府的形式。他称赞斯巴达人使教育成为国家的事业,批评“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以自以为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的现象。他认为人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的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教育立法,“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二)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 亚里士多德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増长。男女应在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 2、初等教育 遵守自然所作的年龄划分,人生以七年为一期。亚里士多德认为,职业可分为自由的和偏狭的,教学科目的性质也应该一部分是自由的,一部分是偏狭的。任何职业、艺术、科学,凡是足以使自由民的身体、灵魂、心理不适应于实践或无法运用其德行者,都是鄙俗的,应予以拒绝。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教育上,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之先。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必须把音乐列入教育,这是因为音乐具有多种功能:教育、心灵的净化和理智的享受,为了紧张劳动后精神的松弛和休养。为了使音乐有教育作用,必须选择富于伦理性的旋律和曲调。 3、高等教育 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已残缺不全,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他关于中、高等教育的论述。关于高等教育,从吕克昂学园的实践略知其大要。我们知道,在学园中,学科的门类十分广泛,它不仅是哲学学校,也是科学学校。那里实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学园大致上根据学员的程度划分年级或班级,亚里士多徳上午给高级班讲授哲学、物理、辩证法等较高深的课程,下午给普通班讲授修辞学、政治等学科。 4、兴趣与学习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学习中的兴趣原理,“人们的活动为本身的快乐所加强、所延长、所改善,又为异己的快乐所妨害……如果一个人感到写和算对他是痛苦的,他就不肯再写,也不肯再算了,因为这些活动是一些痛苦。”因此,引起学习兴趣是重要的。 5、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个家庭中父亲的话语和家族惯例也具有权威性,而血缘关系越近,家庭给予的恩惠越多,这种权威也就愈大。家庭成员对家长的依恋与服从最初是自然发生的,此外,个别教育优于共同教育……因为,每个人都应得到与他相适合的对待。”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种特殊有利条件,是家长的责任。 03 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一)论幸福 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幸福部分地依赖于外部财产,但伦理学必须讨论的只是那些在我们掌握之中的东西。幸福就是合乎徳行的现实活动。它是合乎德行的,因为它以理性为主宰。它是现实活动,因为幸福不是品质,幸福的获得不能靠机遇,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论美徳 美德一词,不仅指道德,也含有长处、特点、效能的意义,有时译为德性、德行。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 (三)美德在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它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然后再以现实活动的方式展示出来,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徳行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行,只知道徳行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变得善良。公正的人由于做了公正的事,节制的人由于做了节制的事,如果不去做这些事,谁也别想成为有德行的人,亚里士多德批评那些空谈徳行而不实践德行的人,“有些人什么合于徳行的事都不做,而是躲避到有关循行的道理言谈之中,认为这就是哲学思考……像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 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徳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获得德行来说,知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其他的条件比知的作用更重要,因为公正和节制的德行是公正和节制的行为多次重复后才产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批评苏格拉底智慧即美德的观点不完善。 来源:《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一读EDU”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一读EDU”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不错,分享给更多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