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消散,秋风送爽,9月的到来也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始,众多高校又迎来了一批新鲜而又稚嫩的面孔。 作为00后集体迈入大学生活的一年,他们的入学装备都可以用炫酷来形容了,除了电脑、手机、平板这老三样,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也成为了一部分00后的标配。 这些动辄上万的开学装备在我们那个年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60年代开学三大件: 钢笔、换洗衣服、大饭碗 此时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追求温饱。当时的大学生可是凤毛麟角,因此国家包办了很多装备。 上学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承担,生活用的被褥、脸盆等,还有学习用的讲义、笔记本之类的都是由学校发,入学时,一支钢笔、装着换洗衣物的背包或箱子,还有装着热水瓶、饭碗之类的网兜,加上缝在衣服里的几十块钱(好几个月的生活费),就几乎是全部的行李。 还有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会挑着一副扁担报到,行李卷、衣物等杂物担在扁担的两头,被人笑称是一副“贫下中农”进城赶集的形象。 70年代开学三大件: 脸盆、被褥、搪瓷缸 70年代,学校会分级发放生活费,每月生活费为10-16元,那时候物质匮乏,大学没有学费,且包分配,大学生普遍幸福度很高。 1978年考入暨南大学的崔爱国回忆说: “ 当时行李箱还没普及,不少同学都拿着‘彩虹色’的网兜去报到, 网兜里必定有三件套:红双喜的瓷脸盆、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国民床单’、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茶缸子凉水杯。” 那个时代,新生常规入学品还有雪花膏和鸡蛋,手表则是极少数同学才戴得起的奢侈品。 80年代开学三大件: 饭盒、收音机、手表 高考刚恢复不久,这是一个单纯且怀揣梦想的时代。他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很多人苦苦等了十年。 1989年,杨劲松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 “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入学的必备品是 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记忆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除了学习用具,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有 随身听或者吉他。 上学除了迁户口外,那时还得 迁粮食关系,自带一个月的粮票,因为考的是本省的大学,所以带地方粮票就行了,考到外省的同学,还要带全国粮票。” 80年代的大学生上学比较文艺,很多人身上都带着一根钢笔,家境好一点的会戴块手表和一个收音机,吉他更是男生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90年代的开学三大件: 小风扇、电暖壶、磁带录音机 90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不少学生的家庭已经先富起来,大学生必备物品中开始出现了录音机等电子产品。 1996年考取兰州大学的贾晖回忆: “ 我们不需要带被褥,学校统一发,一些生活必须品在校园可以买到,带银行卡就行。我报到时还带了听英语和广播用的单放机,日记本和好几个版本的字典。” 当时英语听力以及休闲听歌都得指着录音机,这也是当时年轻人的潮流。当时大哥大、BP机还是奢侈品,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用得起的。 从朴实的铁饭盒到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装在行囊里的,不仅仅是大学必备品,更是一个年代的记忆。 当年你的行李中都装了些什么, 快来跟小编聊聊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年轮里(cjnianlun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