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深响 核 心 要 点 1、随着以三星、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巨头入局,智能手表产业的第二次转折到来了。 2、巨头手机厂商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手表以真正智能的意义,它们的入局将智能手表从小众推向了大众。 3、在智能手表市场呈现增长而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萎缩的趋势下,抓住智能手表的红利成为多数手机厂商谋求增长的突破口。 “在我们所见之处,到处都是屏幕。一种新的传播和显示技术正把书本拱到一边,并将影像,尤其是运动的影像推向文化的中心,我们正在成为屏幕之民。” 这是世界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在四年前出版的《必然》中的一句话。 时至如今,书中描述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而时间回溯,屏幕如此之深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距今也不过十年而已。 智能手机已经被称为人们的第二器官,而另一块屏幕的普及则近乎宣告屏幕时代个人私域的终结——智能手表,让屏幕可以24小时与皮肤亲密接触,然后持续不断地监控并向个体输出信息。 没有人能抵挡住这一诱惑:现在,推出智能手表/手环产品,几乎变成了手机厂商的标配。在它们的宏大规划中,智能手表是构建IoT生态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三星、苹果,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大厂都陆续布局了智能手表领域。而在消费者端,智能手表也已经爬上了越来越多人的手腕。 得益于传感器、算法、芯片的不断进步,如今,智能手表已经可以监控心率、测量血氧、计算步数,越来越多功能被装进手腕处几平方厘米的小盒子里。而围绕这块小小区域的争夺,可见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 虽然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表之于市场和行业的影响显得更加润物细无声,但是在愈加逼仄的智能硬件争夺战中,它的地位却被逐渐抬高。 围绕智能手表的争夺战是如何打响的?它的未来又将往何处去? 移动互联网革新手表 关于智能手表,维基百科的定义是——A smartwatch is a wearable computer in the form of a watch——智能手表就是“披着手表外衣的计算机”,具备基本或高阶的信息处理能力。 广义上的智能手表诞生历史并不短。 1972年,汉密尔顿制表厂生产了一款名为Pulsar的电子表。这款数字显示式腕表除了告知时间,还具备简单的计算和定时功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块智能手表。 但直到21世纪初,智能手表都无法取代传统手表。相较于设计精致,制作精良的传统手表,智能手表无论在材质、耐用性、续航、外观多样性还是可传承性上,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1世纪的头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2007年,乔布斯在旧金山Macworld上向世人展示了第一款iPhone,作为第一款“去掉键盘”的智能手机,iPhone大屏提供的极佳触摸体验使人们爱上了系统中精致设计的应用程序。看准趋势,2008年,苹果果断推出了iPhone 3G版,两年后发布的iPhone4,则彻底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对智能手机的探索成为那几年的主题——2009年,LG发布了限量版的“智能手表”GD910,官方对其的定义是直板腕表式手机,很明显,这是对手机未来的探索,而不是对智能手表的革新。 但由智能手机启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为智能手表带来了发展机遇。改变在2012年之后逐渐发生,先后有三路玩家进入这个领域,分别是初创企业、LG等综合设备厂商和苹果、华为等智能手机厂商。 初创公司中,Fitbit和Pebble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两家公司。 Fitbit在2012年发售了第一款计步器,专攻运动领域。该款手表不仅可以记录步伐,还可以算出每个人在坐、走或跑时的体力消耗情况。2013年,Pebble推出了E-paper智能手表,它可以提供运动计步、音乐收听等功能。 Fitbit和Pebble拉开了智能手表发展的序幕——2014年,Fitbit手表和Pebble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分别达到了60万台和70万台。 面对智能手表这个“未来可能的”蓝海市场,索尼、联想、LG等巨无霸企业当然不会置身事外。 2012年,索尼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智能手表——Sony SmartWatch。这款手表可以兼容大部分iOS和Android设备,并在屏幕上实时显示Twitter、Facebook、邮件等信息。 2014年1月30日,联想正式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获得摩托罗拉品牌、智能手机产品以及摩托罗拉未来的产品规划。同年9月5日,Moto 360发布,当年的销量就达到了50万台。 2013年,LG在CES展上展示了一款结合GPS的智能型手表,第二年,LG和谷歌共同开发与设计的LG G Watch发布。 一众参与者中,谷歌是较为特殊的一个。 谷歌虽没有生产智能手表,但其凭借2007年发布的Android系统,成为了操作系统领域的王者。LG当时与谷歌合作获得了极大优势,与谷歌合作意味着该款手表针对Android系统进行了专门优化,它可以运行Android 4.3版本,并支持谷歌的语音识别功能,同年销量就达到了42万台。后来,谷歌靠收购Fitbit也入局了智能手表领域。 一时间,市面上几乎所有厂商都开始布局智能手表领域,三星等似乎掌握先机的智能手机厂商们待不住了。 2013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Gear型智能手表,同年销量仅为5万台。业内人士分析,Gear型手表价格高、功能并无特殊之处、电池续航短等特点是其销量失败的重要原因。2014年,三星卷土重来,发布了Gear 2和Gear Neo,凭借更加成熟的设计,全年销量突破120万台。 而随着以三星为代表的手机巨头入局,智能手表产业的第二次转折到来了。 巨头的游戏下如何突围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正盛时期,智能手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与实际出货量相比,智能手表事实上依然是小众“玩具”。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460万台,同比增长270万台,增速达142%。这270万台中,三星一家就占了接近一半,Pebble、Fitbit、索尼、联想、LG等全球厂商只分到了余下150万台的“蛋糕”。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革新了智能手机体验的苹果,将触角伸到了智能手表领域。 2015年,苹果的Apple Watch首次发布,全年出货量达到900万台。同年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为2080万台,同比增长1620万台,而这1620万台中,仅苹果公司一家手机厂商就占去了55.5%的市场份额。 2016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2110万台,同比增长30万台,其中Apple Watch出货1400万台,同比增长500万台——苹果公司不仅抢占了所有增量,还把智能手表厂商原有的市场份额吃掉一大部分,逼迫部分智能手表厂商退出市场。 在Apple Watch推出的第一年,便有报道称,曾经创造Kickstarter最多筹款金额纪录的Pebble已经迅速成为第一个受害者,甚至有陷入财务危机的迹象。而从此后Apple Watch的市场表现来看,第一批吃螃蟹的智能手表创业公司,确实受到了巨大冲击。 Apple Watch的巨大成功让智能手表走进了消费电子市场,可以说,巨头手机厂商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手表以真正智能的意义,它们的入局将智能手表从小众推向了大众。 手机厂商之所以能在智能手表竞争中取胜,关键靠的还是手里十几亿部的存量智能手机市场。得益于与手机的顺畅连接,智能手表的功能被大大拓展。 在手机厂商的攻势下,其他智能手表厂商的日子并不好过:2016年,Pebble被Fitbit并购,停止运作,不再生产任何设备与服务;2019年11月2日,谷歌宣布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itbit。 而在智能手表市场呈现增长而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萎缩的趋势下,抓住智能手表的红利成为多数手机厂商谋求增长的突破口。如今,多数手机大厂都会在年度旗舰手机发布会上,同时公布新款的智能手表,且大多都保持了每年一更新的稳定节奏。 在这个浪潮中,国内手机厂商是重要参与者。但从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厂商的智能手表等产品更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在功能和设计上暂未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化。 与手机不同,智能手表不是刚需,功能设计更加考验厂商的创新能力,因此若要复制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单打低价牌不是唯一良药。而单纯依赖智能手机的成功是无法实现突破的,三星的经历已经做出了最好说明——三星第一款Gear型智能手表仅仅销售了5万台,这与其手机的出货量显然不成正比。 GARMIN和Fitbit的相对成功的经验或许可以给国内手机厂商以新的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榜单上,GARMIN出货110万台,位列第四,Fitbit出货90万台,位列第五。二者合计占有13.5%的市场份额。 在手机巨头的碾压下,它们相对成功的原因在于技术护城河与比较低廉的价格。有军方背景的创始团队将GARMIN限定于运动健身领域,其为登山、游泳、跑步等各种类型的运动开发了不同款式的智能手表,已成为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的第一选择。而Fitbit被谷歌收购后,针对Android系统进行了专门的优化,续航及价格都有优势。 可以看出,要想在智能手表领域分一杯羹,走出固化的设计思路,做创新和差异,打牢技术护城河是根本。 当前,智能手表这条产品线大多基于Android系统研发,大多数手表可以兼容不同手机。另外,今年苹果推出了Apple Watch SE,且提供了家庭模式,用户即使没有苹果手机,也可以使用苹果手表,这将是改变如今智能手表领域格局的关键一步。国内厂商除了以更好的技术和设计应对,别无良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卓厂商在Pad时代败下阵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生态不完善。而安卓厂商当下还没有完善手表应用市场,这是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实现突破的契机。 如今,苹果、三星、华为的总出货量已经突破了千万台,但和智能手机十几亿部的存量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5G、芯片等技术革新带来的IoT浪潮下,智能手表的战略价值已经提升。 在可观的增量与未来的机遇面前,围绕智能手表的战火只会更加浓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