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院十月场次已开票数日,多部影片火速售罄。 为回馈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支持,艺术影院特别为以下精彩影片各增加一场放映。敬请关注文末的细致场次布置。 之前曾预告的重量巨匠作品回顾和一个绝对稀有的国别影展也将正式揭开面纱。影迷们久等了,一同过节啦! 惊喜加场 巨匠回想 |《白衣男子》(1951) 爱在深秋 |《罗马假日》(1953,4K修复) 巨匠回想 |《大逃杀》(2000,4K修复) 巨匠回想 |《东尼泷谷》(2004,胶片放映) 环球精粹 |《最后探戈》(2015) 大银幕膜拜“白衣男子”亚历克·吉尼斯的最后机遇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作品回想行将揭幕 关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戈达尔的一句“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似乎曾经与他如影随形。戈达尔强调的,自然是阿巴斯电影创作关于电影本体的超然思索,但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作品,的确伫立在电影历史的一端,静候着观众的来访和后代影人的对话。 有趣的是,阿巴斯自己曾在工作坊中引述过戈达尔的另外一番话:“我记得戈达尔说过,在银幕上的东西曾经死了。只需观众能够使那些影像复生。好电影是未完成的电影。” 在阿巴斯眼中,电影会坚持未完成的形态,直到它抵达观众,在观众面前重获重生。 他对自己被奉为巨匠不以为意:“一个初学者在它面前有整个学习和探求的天地。但一个巨匠能够朝哪个方向行进呢?” 我们行将看到的17部作品,包含难得一见的早期中长片作品和享誉国际的经典长片,它们回溯了阿巴斯的电影之路,向我们重新引见这位一直坚持着初学者肉体的电影艺术家。 此次作品回想,缘起于2020年阿巴斯80周年诞辰留念。终于,在2021年的秋季与北京观众见面,特此深切缅怀于五年前离世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世界在阿巴斯的电影中,步履不停,诗意长流。 《体验》 The Experience 1973 《结婚礼服》 A Wedding Suit 1976 阿巴斯曾经是个颇为胜利的插画家、广告人并在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展开研讨所的电影部门供职多年。《体验》和《结婚礼服》是两部拍摄于70年代的儿童题材中长片,向我们引见早期的阿巴斯——一个关注儿童,照顾社会,手法写实,但并不“迟缓”且乐于设置悬念的记叙者。 《体验》 《旅客》 The Traveler 1974 《旅客》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展示了足球运动在伊朗民众中非同普通的号召力。一个“坏小孩”翘课去看球,在“逃亡”之路上悄然闯入了成人的世界。阿巴斯以温存灵动的笔触,写下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残酷对照。 《旅客》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 1987 《生生长流》 And Life Goes On 1992 《橄榄树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994 《樱桃的滋味》 Taste of Cherry 1997 被称为“柯盖尔三部曲”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在文本上前后启示,从让一个普通小男孩在真实世界中演绎虚拟的情结,到在震后灾区寻觅小男孩的下落并将过程拍摄成为故事片,再到衍生出一个剧组中的恋情故事。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1997年的《樱桃的滋味》某种水平上也能够和“柯盖尔三部曲”归于同一个序列。影片不只同样取景于柯盖尔,其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对真实与虚拟的想象、对电影媒介更大限度的探求和深思,都能够追溯到十年前那一个看似简单随机的灵感启迪之下。本片摘下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樱桃的滋味》 《家庭作业》 Homework 1989 《特写》 Close-Up 1990 将亦真亦幻的柯盖尔创作序列突破的是《家庭作业》与《特写》。《家庭作业》是一部以采访为主要素材的纪录片,以严肃的态度关注儿童长大与教育问题。阿巴斯从不畏惧向观众展示琐碎的日常,他大胆地用摄影机约请观众去注视平淡,从事物的状态中发理想质。 《家庭作业》 《特写》是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阿巴斯在本片中突破了真假界线,中止了发明性的声画实验,对电影本体发起史无前例的种种应战,居然还能坚持一向的悲悯情怀。 用阿巴斯自己的话来说“《特写》是关于爱的力气的。当一个人如此激烈地爱着某样东西——在这个例子中,是电影——他就能英勇得让人惊奇。” 《特写》 《随风而逝》 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阿巴斯是将重复技巧运用得无以复加的魔术师。他的电影具有诗歌普通的结构和韵律。广袤的自然风光、闭塞的民居,平淡如水的乡村生活,在《随风而逝》中,好像一个诗人挚爱的词藻和韵脚,它们再次组合、幻化出蓬勃的生命力。本片荣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随风而逝》 《十段生命的律动》 Ten 2002 《伍》 Five 2003 《希林公主》 Shirin 2008 进入新千年,阿巴斯陆续拍摄了一组在方式作风上更具实验性的影片。《十段生命的律动》将摄影机对准一位伊朗女出租车司机的驾驶室,她与十位客人之间的对话调动着观众的神经。《伍》由五个长镜头组成,是阿巴斯与小津安二郎的一次肉体交流。《希林公主》则更为大胆。阿巴斯先拍摄了女演员们的面部神态,再依据剪辑效果肯定为她们的“观影感受”配上《希林公主》这部神话故事影片。 这一系列的影像实验,证明在阿巴斯谦和温润的眼光背地,还酝酿着着凌厉果敢的创作激动。阿巴斯在世界影坛,以电影技巧的加减法,频频向“电影是什么”独孤求问。 《希林公主》 《火车三段程》 Tikets 2005 阿巴斯与埃曼诺·奥尔米和肯·洛奇三位巨匠的短片合集。在一趟驶向罗马的列车上演出了三个独立的故事。作为三个故事的中章,阿巴斯在狭小的车厢内布置了一位霸占座位的老妇人。仰仗一张车票,引出了数个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悲喜故事。 肯·洛奇、埃曼诺·奥尔米与阿巴斯在柏林电影节 《合法副本》 Certified Copy 2010 《如沐爱河》 Like Someone in Love 2012 《24帧》 24 Frames 2017 阿巴斯似乎总能坚持平稳的创作节拍,似乎灵感从不会离他而去。 “电影具有神奇的力气,完成我们成为他人的愿望”——这或许是《合法副本》与《特写》的某种肉体源头。但《合法副本》没有止步于此。阿巴斯经过古董商与作家之间的一场精彩的身份游戏,完成了一部深化严谨的论文电影。阿巴斯对电影言语的多层次挖掘和调用,让这部影片值得一看再看。 《合法副本》 不久之后,阿巴斯去到日本,拍摄了《如沐爱河》。影片将声音调度运用到令人望尘莫及的境地,对生活细节的展示如此细腻平实却又如此撩人心弦。 《如沐爱河》 阿巴斯曾流露过自己的创作无法脱离伊朗,否则思绪就会失去润泽。但两部拍摄于异乡的作品如此出色,再一次证明了他出神入化的技巧和深沉的洞察力,显然足以让他的创作在新的环境也能够如鱼得水,超越地域与文化的隔阂。 这让人愈发等候那部酝酿中的《杭州之恋》。那部阿巴斯受邀来到中国中止创作的,大约关于一位酒店清洁女工的故事。在这部影片的筹备过程中,阿巴斯分开了我们。 作为告别之作,《24帧》由阿巴斯的儿子艾哈迈德·基亚罗斯塔米辅助完成。需求明白的是,依据艾哈迈德的口述,影片90%的内容是由阿巴斯生前完成的,因而这是一部真正的阿巴斯作品。 《24帧》 在业界普遍对数码科技保有审慎态度的背景下,阿巴斯和阿涅斯·瓦尔达似乎是极少数主动拥抱数码摄影机和数字技术的电影巨匠。阿巴斯更直言:数码摄影机仰仗它所提供的自由把我们带回电影的源头。 《24帧》是一部终极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摄影机的存在与不存在。影片始于绘画,衔接起摄影和动态影像。阿巴斯摒弃所谓电影的技巧,以后退去接近电影之元。 资料参考: [1]《阿巴斯的不肯定性原理》,《世界电影》1999年第03期,梅峰译。原文出处:Sight & Sound,1998-06,劳拉·穆尔维. [2]《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btr译,中信出版社,2017-9. 斯洛文尼亚电影回想展 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斯洛文尼亚电影中心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行的斯洛文尼亚电影回想展将于10月28日至11月4日之间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将放映6部影片,包含经典修复和近年新作,展示了斯洛文尼亚电影的普遍历史跨度。 《战争之谷》剧照 2021年下半年正值斯洛文尼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2022年则是中斯建交30周年,此次回想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首度举行,是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推进跨文化交流的显著成果。 在此次放映的影片中,两部修复经典都以“二战”作为历史背景展开。其中儿童题材的《战争之谷》(1956)是斯洛文尼亚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遗产之一;而《七》(1969)则以高度作风化的镜头关注了青年人在战争洗礼中的长大。 新片部分,女导演乌萨·梅纳特的喜剧《不,我不是更多》(2018)从女性视角表示了当下高知女性面临的生活困境与困惑;《戛娅的世界》(2018)和《悠悠夏日长》(2019)是两部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影片;《圣雷莫记忆》(2020)则关注了作为世界热点关注的老年赡养问题,影片入选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戛娅的世界》剧照 《悠悠夏日长》剧照 置信,经过此次斯洛文尼亚电影回想展,将更好地促进中斯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了解和人文交流。欢送各位观众届时前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艺术影院观赏。 敲 黑 板 惊喜加场影片、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作品回想展以及斯洛文尼亚电影回想展将于 本周三(10月20日)中午12点开启售票,全部采用网络售票方式,不提供现场售票,网络购票平台: 淘票票。 -END- 栏目编辑 |李思雨义务编辑 | 李婉娇 扫码关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联盟影讯、活动预告、购票渠道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