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标记事情是中英鸦片战争,这是官方教科书划定的历史界线。 依照某些国人的思想习气,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中国都是“古已有之”,报纸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学者早有这样的结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度。”(《中国古代报刊展开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1)在报纸来源上,该书以至提到“周朝说”与“战国说”。林语堂指出,“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能作为严厉意义上的现代报纸为我们所接受。”由于,“古代任何朝代都没有大众化报纸,只需在皇宫和省府内特地为仕途阶级出版的官方报纸。”而“所谓面向大众编辑和发行的现代报纸,发端于19世纪初,很大水平上得力于中国早期的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中国新闻行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1、67、68)林语堂的“现代”概念与我国的历史划界并不抵触,依照他所举的例子,以至早于1840年。 李鸿章 1896年春,因甲午战争惨败而被夺职削爵,投闲置散的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作为大清帝国的特命全权大臣,参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随后对俄、德、荷、比、法、英、美、加八个资本主义国度中止访问。这是中国政治人物的初次环球外交。当年8月,李鸿章在美国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此次采访的一个话题就是报纸问题,不外,他们说的是欧美报纸,而欧美报纸肯定不同于大清帝国用于发布皇上(太后)谕旨的邸报,而是近代的自由报纸。 在中国,谈论欧美报纸,援用马克思的评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争议。1842年(也正是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那一年),马克思指出:“报刊是历史的人民肉体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方式。”这就是新闻媒体最早的“喉舌论”。他比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1896年《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早了半个多世纪。他进一步论述:“自由报刊是人民肉体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表示,是把个人同国度和世界联合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肉体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方式观念化的一种取得表示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页155、179)马克思发表此文的时间,比李鸿章访美早了半个多世纪。马克思在世界各地的不肖子孙为了拒绝世界文化常常强调国情特殊,以至对马克思自己的论述也是如此。李鸿章当然不认识马克思,但他却可能是“国情特殊论”的始作俑者。 美国记者对李鸿章的采访平和而友好,没有刁难与寻衅。记者提问:“阁下,您同意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引见到贵国吗?”李鸿章对记者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通知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阐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自身的高尚价值,也就未能成为普遍传播文化的方式了。”(《帝国的回想——<纽约时报>晚清察看记》,三联书店,2001年,页342)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李鸿章并未文过饰非,大肆渲染大清制度的优越性;也没有胡说八道,大肆夸大大清报纸的先进性。但是,作为朝廷高官,他本能地逃避了皇家报纸的实质问题,他当然不肯招认大清报纸普遍呈现的“《谬误报》上无谬误(充溢错误),《音讯报》上无音讯(全是谎言)”,正是由于邸报姓“皇”的制度问题,反而将义务推给报纸编辑,是由于他们“不爱将真相通知读者”,“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 就建国而言,美国是一个后来者。在李鸿章到访美国之时,美国建国也才120年。李鸿章肯定不知道,在其建国之初,美国的建国先辈就十分注重报纸。1787年1月16日,作为《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与美国政制的设计师,杰斐逊从巴黎给爱德华·卡林顿写信说,“我置信人民的健全的见识将一直被看作是一支最好军队。……人民是他们的统治者的独一监视者;以至他们的错误也有助于促使统治者恪守他们制度的真正的准绳。……既然我们政府的基础是人民的意见,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坚持那个权益。假如让我决议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但是没有报纸好呢,还是有报纸而没有政府好?我会毫不犹疑地主张后者。”(《杰斐逊集》,三联书店,1993年,页980)依照中国的算法,杰斐逊写这封信的时间,怎样说都应算作中国的古代。相关于110年后访美的李鸿章,这些说法还是太过超前了。 梁启超 梁启超不只是戊戌变法的指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政论家。他在戊戌变法前后和逃亡海外期间参与兴办了《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多种报纸。 1900年,慈禧太后应用义和团运动攻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八国联军以维护侨民为由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李鸿章临危受命与八国联军签署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京城。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行100册留念仪式上发表祝辞称,“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独一切文化之母,而近世世界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而报馆者,……国度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未来之灯也,往常之粮也。伟哉!报馆之权力。重哉!报馆之义务。”(《饮冰室文集(6)》,中华书局,1989年,页49)翌年,梁启超又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指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关于政府而为其监视者;二曰,关于国民而为其导游者是也。”他进一步论述道:“报馆者即据行动、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视政府之天职者也。……拿破仑尝言:‘有一反对报馆,则其权力之可畏,视四千枝毛瑟枪殆加甚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饮冰室文集(11)》,页36、37) 就其见解而言,梁启超关于报馆职责在于监视政府的见地,与杰斐逊的观念是相同的。而在李鸿章与梁启超之间,作为同时期的中国人,其见地为何差之千里?盖李鸿章系朝廷重臣,他是清廷权益的维护者;而梁启超则是自由作家,他是清廷权益的批判者。 1902年4月,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对作为报人的梁启超如此评价:“《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一切,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黄遵宪集(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490)1916年,近代著名启蒙学者严复对梁启超也评价甚高:“任公文笔,原自畅遂。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果为多,一纸盛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页648) 大清帝国瓦解之前,清廷在内外压力之下,不论真心还是假意,曾经推进立宪过程。1910年2月,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一文中,为构成立宪行动,论述了健全行动的“五本”、“八德”。他指出,“夫行动之所自出,虽不一途,而报馆则其造之机关之最有力者也。”(《饮冰室文集(25<上>)》,页21)可见他的“五本”、“八德”主要是对报纸而言的。所谓“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所谓“八德”,即忠告、导游、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梁启超120前为报馆确立的这些准绳与请求,既是对报纸的实质请求,也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请求,至今仍为报界所肯定。 梁启超终身,酷爱报纸事业,努力于报纸主笔的生活,并取得了近代史上不相上下的辉煌成就。1912年,梁启超在《鄙人关于行动界之过去及未来》中自陈心迹:“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活,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活者也。”(《饮冰室文集(29)》,页1) 袁世凯 从梁启超的阅历能够看出,在上个世纪之交,国人在境内外兴办的报纸,已有许多与欧美报纸一样,颇具近代颜色。清帝退位,民国肇兴,在京畿与沿海商埠呈现的一些报纸,无论中外官民,就其性质而言,也大都属于近代报纸。但是,民国初年,由于袁世凯权欲熏心,希图称帝,其周边的宵小之徒,或心存私念,或投其所好,居然经过伪造报纸行动,为其称帝助纣为虐。 《袁世凯轶事》中有一则“假报”称:袁患病后犹日检报纸,其意盖欲察舆情之向背也。然所阅者上海之报惟亚细亚报一种,京城之报惟某某等两种。项城深讶上海何无他报,明日乃更进呈数种,则将上海某某等报,择其行动记载有触袁氏者尽行抽去,另造他言补之,照式重行排印者也。惟民党某报独进呈不忌,盖于进呈时先指明此为乱党之机关报,其言皆污蔑政府者也。袁氏每读一过,辄痛骂不置云。(《袁世凯全传 袁世凯轶事》,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五年台版,页241) 这则轶事时间不详。袁世凯身边幕僚极力向他坦白音讯,给他看的报纸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无非投其所好、树碑立传之类。及至他自己察觉之后,才不得不提供其他报纸,即便如此,还要做手脚,把报纸上批判袁氏的行动悉数抽去,然后重新排版,这曾经成了一张假报。这样的报纸,不是李鸿章所说的“不爱将真相通知读者”的报纸,更不是梁启超倡导的“五本”“八德”的报纸。这样的报纸,其宗旨即在于诈骗与蒙蔽,而其诈骗与蒙蔽的对象居然是一个“特殊读者”——袁大总统或洪宪皇帝。 假如说只是抽掉部分内容然后重印,这样的假报并非全尾全须,但是,在袁世凯称帝前夕,的确就有彻头彻尾的假报。曾经担任袁世凯侍从武官,在其称帝期间任顾问总长的唐在礼(1949年后此人曾任职上海文史馆,1964年逝世)回想道: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等人“为了尽快地抵达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急切请求,就极力附合袁世凯,促使帝制早日完成。……他们就迎合袁世凯的心理,用蒙骗措施要他放心,使他不致改动主张。他们为了向袁阐明全国确是都在推戴他做皇帝,就把外面的音讯尽力封锁,以至每天印制伪造的《顺天时报》(略)呈袁阅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页194-195) 唐在礼提供的资料得到了袁世凯女儿袁静雪(袁叔祯)的印证。她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回想道:“《顺天时报》是当时在北京销行数量比较多的日自己所办的汉文报纸。我父亲平常在公余之限,总是特地看它。……可是,也就由于这个缘由,才使得他受了假版《顺天时报》的诈骗而毫不自知。假版《顺天时报》,是大哥纠合一班人(略)搞出来的。岂但我父亲看的是假版,就是我们家里他人所看的,也同样都是假版。大哥使我们一家人和真实的音讯隔绝了开来。” 事情是如何败露的呢?袁静雪一个身边丫头回家探望父亲,回来时买了一包五香稣蚕豆,蚕豆包的包装纸正是一张外面的《顺天时报》。她在吃蚕豆时,无意中发现这张报纸与看到的不一样,就找到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结果发现,报纸日期相同,而内容却大相径庭。“当天晚上,我便把这张真的《顺天时报》拿给了我父亲。我父亲看了之后,便问从哪里弄来的,我便照实说了。”“第二天早晨,他把大哥找了来,及至问明是他捣的鬼,我父亲气愤已极,就在大哥跪着求绕的声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还骂他‘欺父误国’。”(《女儿眼中另面袁世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页44、45) 《顺天时报》事情并不阐明袁世凯的称帝多么被动,多么无辜,或仅仅是受蒙蔽的受害者。作为皇权时期权倾一方的政客与军阀,袁世凯的帝王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作为一代枭雄,他的思想是敏锐的,在谋划复辟之初,就认识到报纸行动的宏鼎力气,于是在1914年,他就发布了以控制行动为目标的《报纸条例》,他不只照抄清廷的《大清报律》,而且塞进了日本《新闻纸条例》的限制措施。不特如此,翌年7月,他又发布《修正条例》,对原《报纸条例》加以修订与完善,旨在使原条例无隙可乘。正因如此,当时的《顺天时报》曾指出了袁世凯关于报纸行动管控之严厉,“凡刊有不利于己之事实,或反对其政策之评论,辄不出封禁其报馆,且速捕其主笔编辑人等,投之牢狱,以至设法暗害以塞其口”(1916年7月12日《顺天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