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康熙年间初版本《芥子园画传》扉页 “有了这部画谱,似乎是捡到了一件法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 齐白石曾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想自己的学画阅历。 当时20多岁还在做木匠学徒的他,跟着师傅一同出门做活,偶尔在雇主家看到半部《芥子园画传(谱)》,爱不释手,重复临摹,得其要旨,将所学之法与师法自然相分离,超脱古人,自创一格。 直到暮年,他依然念念不忘此事,将《芥子园画传》视为自己的启蒙教员。 齐白石遗物《芥子园画传》摹本 北京画院藏 著名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在书店买到了一本《芥子园画传》,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自惭形秽,终成一代巨匠。 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也是经过临摹《芥子园画传》,迈出了画家生活的第一步。 在中国的画坛上,传播普遍,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谱》当之无愧。 何镛评价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同样直言:“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庞大影响的画谱,史无前例。” 一部《芥子园》,阅尽三百年绘画史。 预售2月6日后发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置办 ▽ 一部三百年前的画谱 为何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01 一部三百年前的画谱 为何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芥子园画传》由著名才子李渔倡导编撰及出版。 为了让学画者均可有学画之乐,在其倡导下,李渔的女婿、赫赫有名的出版人沈心友,以及三位画家王概、王臬、王蓍共同编著而成这部《芥子园画传》。 他们寻得历朝历代优秀画作,再分门别类的, 从用笔措施、笔墨上色,到整体构图,都细细列上画法和口诀,同时在理论上汇集了历朝画论的精髓,可谓绘画界一部集大成之作。 《芥子园画传》一经问世,便不时再版、复刻、改进、派生。 康熙18年 初集《山水谱》编成,共五卷 初印本为木刻版 用的是开化纸,纸质细腻,颜色鲜艳 在当时可谓印刷精品 康熙40年 李渔已逝 王氏兄弟再受沈心友的委托 共同编撰了《梅兰竹菊谱》和《翎毛花卉谱》 同样以木刻版彩色套印 此为《芥子园画传》的第二集和第三集 世称“王概本” 嘉庆年间 出版商将画家丁皋的人物绘画技法编辑 增加成了《芥子园画传》第四集 弥补了《芥子园画传》人物绘画的缺乏 光绪年间 因原本一再被翻版,刻印质量越来越差 巢勋临摹了前三集 又对第四集加以整理 经过石印发行 这便是巢勋版 也是我们以前最为常见熟知的全黑白版本 300多年,《芥子园画传》成为我国古代版本最多、印数最大、影响深远的画谱,培育了一批包含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在内的,以此为津梁,后又“师造化,得心源”而构成各自风貌的艺术大家。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中国画初学者最可贵之画谱宝库。 著名版画家、独立艺术家徐冰先生便以为《芥子园画传》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与浓缩。 它好像一本中国绘画的字典:树怎样画,山石怎样画,兰竹梅菊怎样画,其解说和图式都不是笼统的,而是十分细致、明白肯定的。
预售2月6日后发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置办 ▽ 02 凝聚历代书画家之心血 可读可学可赏 自《芥子园画谱》问世以来,曾经构成了“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编”的局面。 不只是作为绘画学习的书本,拿来观赏,亦或是想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芥子园画谱》也都十分值得一观。 300多年的时间里,芥子园出了诸多版本,最为常见的巢勋版,固然内容丰厚,却是全黑白版本,不论是观感还是珍稀度上,都不如康熙年间。 而今天我们为大家引荐的《特藏精品·芥子园画传》(盒装珍藏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选用的底本便是《芥子园画传》最初康熙本之彩色套印善本。 该底本由珍藏家郑振铎先生捐赠,现藏于国度图书馆古籍部,能够说是目前仅存的《芥子园画传》极为可贵的上乘底本。 不只可观,可赏,亦可用作珍藏。 中国画古色古香的神韵,在书里表示得淋漓尽致,设色清新典雅。随意翻开一页,都是美的享用。 本套书含三集十册: 一集《山水谱》四册 二集《梅兰竹菊谱》四册 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二册 山水风光、梅兰竹菊、翎毛花卉、皆收罗在册,十分可贵。 三集十册《芥子园》,用的全部都是细腻柔软的开化纸,这也是清代最贵的纸,质地细腻,柔软心爱,摸起来柔润而有韧性。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水平地把原汁原味的古籍呈现给大家,本套书完整遵照原版,16K大开本,每一页都是原版的单页大图。 使读者能够充沛看清每一张图,也能够参照临摹好每一幅图。 【可观】 设色丰厚,视觉盛宴 和市面上最为常见的巢勋版相比,这版《芥子园画传》的颜色首先就让人眼前一亮。 先来看几张山水: 赭石、青绿、靛蓝,还算是相对普通,到第三辑《草虫花卉谱》《翎毛花卉谱》的时分,那绝对是版画史上的奇迹。 书中同时附有各种颜料的运用与调色措施,可谓细致入微: 草绿 :“凡靛花六分,和藤黄四分,即为老绿,靛花三分,和藤黄七分,即为嫩绿”; 苍绿色:“初霜木叶,绿欲变黄,有一种衰老黯淡之色,当于草绿中加赭石用之。秋初石坡土径,亦用此色”...... 单单只是翻看,便是一场浩荡的视觉盛宴。 预售2月6日后发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置办 ▽ 【可学】 以芥子园为师,终身受益 “基本功缺乏,用笔不入门,就从头来,从芥子园开端。”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姜宝林教导学生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部书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一个很重要的缘由便在于其循循善诱,画理画法深化浅出,图示技法粗浅明了,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在这部画谱里面,历来没有庞大叙事,没有纸上谈兵。 只讲画,只归于细致。 讲如何从矿石中去取得一种颜色,讲细致的笔墨,讲皴法,一钩一画的那种细致,一景叠一景,一事接一事,引导人走向无限。 第一集山水卷。 除了对山水画基本原理“六法”“六要六长 ”“三病”“十二忌 ”“三品”“分宗”“重品”“成家”等的阐明。 还总结出: 15种树法,35种叶法,32种夹叶及着色钩藤法,11种石法,14种皴法,12种山法,11种坡径矶田石壁法,12种流泉瀑布石梁法,3种水云法,120种点景人物,26种点景鸟兽,28种墙屋法,16种门径法,31种城郭桥梁法,9种寺院楼塔法,12种界画台阁法,3种舟辑法……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这里基本全有了。 一个简单的花头,就有五瓣花、六瓣花、八九瓣花、多瓣花、刺花、藤花、大花…… 每种花,又有花苞、半开、怒放各种样子,一看就懂,科学合理,粗浅明了,即便是零基础也易体会、易临摹。 梅、兰、竹、菊四册,更是将我们喜闻乐见的画画题材做了更细致的拆分,同时还有名家范本能够参考~随时能够上手! 梅之媚骨。 兰之清幽。 竹之坚韧。 菊之漠然。 以至细致到通知你: “凡颜色碟子,先以米泔水温温煮出,再以生姜汁及酱涂底下,入火煨炖,永保不裂。” “唐画中有一种红色,历久不衰,鲜如朝日,此珊瑚屑也。宣和内府印色多用此。虽不经用,不可不知。” “凡画上用粉处霉黑,以口嚼苦杏仁水洗之一二遍,即去。” 关于学画者而言,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绝对名不虚传。 【可赏】 赏名家范本,品诗画雅趣 画谱每集开篇都有如何学习中国画的画论,然后图文并茂由简入繁做详解,最后以名家画谱以作自创,构成一个完好的教授过程。 因而《芥子园画传》,不只是关于画技的细致解构,还是真正的大家范本!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范宽、李思训、李唐、刘松年、郭熙、李公麟、萧照、李成、米芾、米友仁、倪瓒、黄公望、吴镇…… 那真的是大家云集,看完直呼痛快。 《画传》全三集中一百多幅全图的配画诗:“上自晋唐,下及元明,或诗或词,或赋或赞,皆择其与画吻合。” 诗与画珠联璧合,亦颇见匠心。 《山水卷》“摹仿诸家方册式”第八幅画面中,山石嶙峋,耸立于川流两岸,左岸一株古松傲然挺立,松下平整的石坡上,一人正枕臂醉眠,神态舒坦自由。 题诗则徐渭的一首绝句: “不负青天睡这场,松花落尽尚黄粱。梦中有客刳肠看,笑我肠中只酒香。” 题诗后有印章二:圆印曰“卧游”,方印曰“一丘一壑”。 诗、画、书、印相映成 趣,意 境,得到了圆满的呈现,画有尽而意无量。 于学习绘画者而言,《芥子园画传》既有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的引见,又能观赏古人技法的优秀传统,于珍藏者而言,亦是一套典藏的精品。 而在装帧上,上海书画出版社也极为用心。 全彩印刷,装帧精巧、版式典雅清新,古韵古香,不论是自留学习珍藏,还是当作赠礼,都是绝佳的选择。 《簪花仕女图》本图为设计图,仅供参考,以实践收到为准 芥子虽小,能纳须弥。 愿这部《芥子园画传》犹如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THE END 预售2月6日后发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置办 ▽ 文化名人留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留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想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留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留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留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留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留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留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留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留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留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留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巨匠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进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雄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恋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世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讨思想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展开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讨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学问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战争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景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景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废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仇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抵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留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意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意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意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措施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讨: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留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学问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阐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气》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消费》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管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游》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