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你们 快要开学啦! 暑假余额已缺乏 关于行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重生来说 要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应战了 你 做好大学报到准备了吗? 又是一年开学季 从搪瓷缸到笔记本电脑 中国大学生的“入学配备” 发作了天翻地覆的变更 装在行囊里的 不只是大学必备品 更是一个年代的记忆 你还记得那些年 被你视若珍宝的开学配备么? 今天 让我们梦回开学的当年 看看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60年代 生活标配“三件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入学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一支钢笔和生活必须的换洗衣物简直就是全部的行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张之华教员在《五十年代大学生活纪实》提及自己的大学生活: 没有特别的事情,我普通很少外出。学校里设有协作社、理发室、浴室、洗衣房、缝衣部、邮局等,基本上能处置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 我每月的助学金25元,除去伙食费12.5元外,还剩下一半,用以买书和日常生活用品是足够了。 年过80的陈老先生分享了自己半个世纪前的大学生活: 重生报到时,很多学生都只带一件行李,由于学校不收学杂费、不收讲义费、不收伙食住宿费,连洗澡费也不收。生活用的被褥、脸盆等,还有学习用的讲义、笔记本之类的都是由学校发,学生普通就需求自备一支学习用的钢笔。由于我是部队干部身份,每月领工资,所以需求交12元/月的伙食费。 1968年拍摄于北京大学 70年代 “国民”用品随身带 红边白底、龙凤呈祥,印着“红双喜”字样的搪瓷杯、带有鲤鱼或鸳鸯图案的脸盆、老式暖水壶……这些上个世纪简直每个家中必备的日常用品,往常曾经逐步消逝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恢复高考,青年人怀揣着幻想,带着在当时算是价值不菲的搪瓷制品以及鸡蛋、雪花膏等生活所需打包在彩虹色网兜中带入学校。手表则是极少数同窗才戴得起的朴素品。 1978年考入暨南大学的崔爱国: 当时行李箱还没提高,不少同窗都拿着彩虹色的网兜去报到,网兜里一定有三件套:印有“红双喜”的搪瓷脸盆、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国民床单、磕磕碰碰显露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 这些出镜率极高的 “国民”用品 是不是很怀旧! 1977年考入大学的肖培林 开学前为凑生活费,我到工地挖沟。领到第一个月的工钱时,工地担任人说,“为了祝贺你考上大学,我们送你一条毛巾,一个茶缸,请收下!” 大学报到的日子到了。“这是一瓶酱肉,一瓶咸菜,拿好。”母亲硬塞给我两瓶吃的。后来我才知道,那一瓶酱肉是父母花了三个月的肉票给我做的,也就是说,他们三个月没有肉吃。 你还记得这些 曾经的“上学菜”吗? 80年代 生活物资日渐丰厚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死水平的慢慢改善,收音机也盛行了起来,爱时兴的同窗伎俩上基本上都会戴一块表。但由于当时通讯设备仍不兴隆,与家人朋友的联络只能靠书信往来,所以钢笔简直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必备。 1986年考入大学的李越红回想: 我是家里的老大,给两个弟弟带了个好头。重生入学报到时,我带去的被褥是姑姑结婚时的新被子。大包小包地去学校报到。这里面最朴素的物品,就是那块父亲戴了良久的男士手表。 其实那个时分,大家的家庭条件都差未几,基本配备也就这几样。不外,好歹是考上了大学,开学前妈妈扯块料子回来,给我做了件衬衣。 上学常常听到:“饭票!借我一元钱饭票!” 198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的周家树回想: 说起当初的行囊,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一套“三面新”(里子、面子、棉絮全新),那是母亲和嫂子在我上学前的暑假里亲手缝制的。我带的行李很简单,就是被褥、枕头、床单和书,衣服也就是秋冬两季的,一套单衣服和一套棉衣,最贵重的物品就是家人送的一块手表。那时上学,学校发饭票和菜票。报名时,哥哥给了我50元钱,这在当时曾经很多了。 咸鸭蛋在那个时分绝对是好东西 那时分用过的铁饭盒,承载了好几代人的回想 90年代 “肉体粮食”青云直上 上世纪90年代,恰逢中国经济的起飞,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的行李里多了不少时兴的玩意儿,电暖壶、小风扇、录音机、随身听悄然进入了大学生的行囊。走在大街上,四处都是小虎队、张信哲、刘德华的海报和歌声。到90年代末期,BP机、大哥大、胶卷相机也逐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1994年考入山东大学的杜海: 那时分上学,算上新置办的毛衣、机械表还有樟木箱子,行李价值合计100元左右,大约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当时,1500元的学费是我身上最贵的物件。同窗们用的东西都差未几,谁要是有个随身听就很拉风了。 当时的年轻人盛行用磁带听音乐、学习 1997年考入兰州大学外语系的王帆回想: 我是宿舍四人里唯逐一个带录音机的,另外一个同窗带了Walkman,也就是随身听,算是当时最时兴的了。 BP机在学生中属于朴素品了 21世纪前10年 电子设备疾速提高 有人笑称盛行一时的诺基亚能够当“砖头”使 数码相机的呈现也让“柯达”逐步成为了记忆 往常 “智能三件套”火爆退场 开学季大学生迎来网购高峰 学生取快递像赶集 “住宿神器”开端盛行校园 开学季 制图:杨智媛(实习) 内容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