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蒙文《西游记》比较研讨 赵春燕,敖特更吉雅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摘要:《西游记》的蒙译本是表示清代中原文化北上蒙汉文学关系的重要代表,其传播和影响关于丰厚繁荣蒙古族文学和促进蒙汉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介于客观上的言语障碍,学界对蒙汉文《西游记》的比较研讨甚少,该文拟将汉文《西游记》与蒙古文《西游记》《孙悟空故事之第一册》做一比对研讨,经过放大编译细节,以期探寻删繁就简背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能动编译中闪烁的跨文化译介的再发明。 关键词:蒙汉文学关系; 《西游记》; 比较研讨 蒙汉文学关系交流由来已久,蒙元时期,元曲的昌盛和汉文创作中的蒙古族生活侧影掀起了第一个蒙汉文学关系交流高潮,随着元杂剧的不时展开和明清小说的繁荣,至清代特别是近代,蒙汉文学关系交流再度升温,迎来蒙汉文学关系交流第二高潮。 据著名汉学家李福清(苏联)等统计,18 世纪至20 世纪初,中原汉族地域的章回小说等文学作品, 编译成蒙文多达80 余种。 在蒙汉文学关系的再度高潮中,《西游记》 的译介传播意义严重。 据史书记载,当时漠南蒙古地域,特别是卓索图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地域,对《西游记》几近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珍藏蒙古文《西游记》抄本多达40 多部。《西游记》的蒙译本是表示清代中原文化北上蒙汉文学关系的重要代表, 其传播和影响关于丰厚繁荣蒙古族文学和促进蒙汉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或许更多介于客观上的言语障碍,学界对蒙汉文《西游记》的比较研讨甚少,笔者拟将汉文《西游记》与蒙古文《西游记》做一比对研讨,经过放大编译细节,以期探寻删繁就简背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能动编译中闪烁的跨文化译介的再发明。 1 编译中的客观 18 世纪中原文化北上,汉文学作品大多经过删繁就简中止编译,删繁就简成为不成文的编译规则。在细致编译中, 或以删繁为简, 经过删除直接抵达简化效果;或化繁为简,不止于直接删除,而是立足读者接受和民族审美心理,将繁复的部分简化概述。 前者多体往常对汉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小说中诗赋的处置,后者多体往常对动作、表情、心理描写的概括。 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中,典型地贯彻了删繁就简的准绳。 大量诗词赋之删繁就简。 汉文《西游记》中的诗词赋多达714 首,前七回中共有61 首,阿本《西游记》删掉57 首,保存4 首,回鹘本《西游记》因残缺,没有第一回和第七回悟空在如来掌中穿行之后的部分。 残存部分对应汉文《西游记》共有诗词赋34 首,删掉33 首,保存1 首。 诗词赋删除量可谓不胜枚举。 汉文《西游记》中写人物多有诗,写变更多有诗,写环境多有诗,写打斗多有诗等,蒙文阿本和回鹘本中几近删去。 大量删除有其客观缘由, 最主要的是民族不同,语种不同,同体裁编译,效果迥然。 如诗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绝对要有音节或韵, 由于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 以至比所谓富于想象的华美辞藻还重要。”不同的民族其古典诗歌的押韵方式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汉语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押韵请求严厉, 偶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蒙古文诗歌突出的特性是押头韵,是在句首用相同的音或者是多个位置相对呼应的词或语素开头。 蒙古文诗歌也有押尾韵、隔行押韵和交叉换韵等状况。需求阐明的是,汉文的押韵与蒙文的押韵不可同等,这其中“韵”的意义指向不同。 汉文中的“韵”指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蒙文中的“韵”指韵律,是一种声音。严厉地将,蒙文中的押韵是在押音。由此推知,经蒙文编译过的汉文诗歌,既要保存原有的诗意,又能契合蒙古文诗歌的押音请求, 是相对艰难的。 既然如此,不若删去。另外,阿日那编译《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产生于18 世纪,处于中原文化在蒙古地域传播初期,蒙古读者对中原文化相对陌生,汉文原著中的诗赋还不能被其审美习气所接受, 故而将其大量删掉更容易迎合大众口味。 值得留意的是, 大量的删除并不意味着不假思索地恣意舍弃, 在保存的诗赋中展示了蒙古人对《西游记》的接受特性。 回鹘本《西游记》保存部分同阿本第二回。在阿本《西游记》中,前七回共编译诗词赋4 处分别如下。 第一回: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映照,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见图1)。 图1 蒙文编译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见图2)。 图2 蒙文编译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 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 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见图3)。 图3 蒙文编译 第二回: 难,难,难! 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见图4)。 图4 蒙文编译 第七回: 天地生成灵混仙, 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帘洞里为家业, 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 学来变更广无边。 因在凡间嫌地窄, 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 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 英雄只此敢争先(见图5)。 图5 蒙文编译 第一回中保存的诗词,言语质朴,节拍明快,与蒙古人喜闻乐见的好来宝说唱方式较为相近, 容易为蒙古大众接受。第七回这段孙悟空的长吁短叹,是其性格特质光辉的一面,追求自由、不伏拘谨、不畏强权,孙悟空的肉体突破了民族界线, 在蒙古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激烈的共鸣。客观上,在文本中,孙悟空是在以诗作答,删掉不译,行文也难以衔接。但是阿本《西游记》与回鹘本《西游记》对此的编译处置不同,阿本将原诗逐句编译,没有概述或缩减。 回鹘本采用概述译为,大圣以诗对曰:“我乃滋生善心来助人,天庭凌霄宝殿非他(霍尔姆斯塔)久,自古人世皇位轮番坐,理应让位与我为妙,(我)英勇力达敢争先。 ”这样概述,将孙悟空的来历省去招致衔接效果不理想,好似所答非所问,同时不译孙悟空“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的愿望,以“我乃滋生善心来助人”来概括,多有歪曲之嫌。 笔者以为,在忠实原著和掌握原著肉体宗旨方面,阿本更胜一筹。 细节描写之化繁为简。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在编译的细节中,常常将繁复或繁难部分删去,以简约的言语概括。例如,第二回,汉文版“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阿日那本和回鹘本直接以“采阴补阳,内功心法”概括了“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另外,在细节编译上也有直接略过不译的现象。 如第七回汉文本“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阿本略去解绳索,放穿骨之器的细节,直接将孙悟空推入八卦炉中。回鹘本译为“那太上老君回到兜率宫,将大圣推入八卦炉里”。 删繁就简是民族审美心理在编译方式中的外化,崇尚自然,粗暴豁达,豪迈豪爽,不喜繁复的蒙古族个性,在接受《西游记》的同时,更多地选取与自身性情审美合拍的部分。如蒙古人酷爱的说唱艺术好来宝一样,经过对《西游记》的删繁就简,使得小说情节更为衔接,结构更为紧凑,易于记诵传唱,为大众所普遍喜欢接受。 2 编译中的能动融合 民族言语文学之间的交流互译不是完整被动的接受过程,译的其间,会随着自身民族的心理、生活习俗习气、审美等诸多方面影响,在译中留下本民族的深化烙印。好像《西游记》北上一样,更恰切地说,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皆为编译而不是编译,“编”在上文删繁就简中集中表示,已做论述,“译”中则更多彰显出文化接受中的能动融合, 这细致体往常译之细节中圆满嵌入的民族性。 在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中,许多事物被换成蒙古族喜欢的物品,如第二回,孙悟空在三更找菩提祖师学艺,祖师醒来单独吟道:“难,难,难! 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中将“金丹”译为“ ”,读音为“钦达穆尼额尔德尼”,汉语意义为“如意宝”。 “金丹”源自道教,可使人成仙、长生不老,是人人向往得到的至宝。 “如意宝”又称“三宝”。 “三宝”中“三”的意义特殊,三是万事万物调和不祥的基本构成,蒙古萨满教信奉世界由3 个佛发明,世间分为三界,长生天、人和魔鬼界。 自古及今,“三”作为不祥美好的意味意义不时随同着蒙古人生存繁衍。 “如意宝”是由三颗宝石组成的图案,在蒙古族民间故事中,“如意宝”是能够使人心想事成的至宝。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如意宝”应用十分普遍,某些菩萨和本尊神的发髻上、马鞍和马印(马身上作的记号)等。 大家所熟知的歌曲《不祥三宝》,蒙语歌名即为“如意宝”。见图6。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以“如意宝”代译“金丹”,以己至宝代彼至宝,既使意义传达得较为精确圆满,又使译文富有民族特性,为读者带来亲切感和满足感。 图6 “如意宝”图案 又如第七回,“佛祖慧眼观看, 见那猴子风车子普通相似不住,固然行进。”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将“风车子”代译为“ ”,即“沙蓬”。 “沙蓬”蒙语读作“哈木胡勒”,是一种耐寒、耐早的沙生植物,是亚洲大陆干旱、半干旱地域各种类型的活动、半活动及固定沙地上的一个广布种,是流沙上的先锋植物。 浅根性,主根短小,侧长,向周围延伸,多散布于沙表层。 秋季,沙蓬日渐枯萎,因其根浅又长在沙地,随风而起,滚作团状,在沙丘上快速翻腾。风车又名不祥轮,八卦风轮,是民间四季保险符。风车的产生与农业相关,传说为周朝姜子牙为降服石头鸟挽救黎民庶民而发明。 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终年实施严厉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运营方式,对农业和农业文化认知度有限,例如对风车作用和意味意义的了解。 原著中以快速转动的风车形容孙悟绝后行的样子和速度, 译者阿日那显然是体会了比方的意义, 在编译中以自己民族生活中熟习的“沙蓬”替代,随风翻腾快速移动的沙蓬由近及远,大有一溜烟不见踪迹的意味,较之汉文“风车”的比方更多一层由近及远的空间感, 在逾越民族文化中类比精当,编译功力精深。 再如第一回,“这猴王整衣端肃, 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阿本《西游记》中对珠宝的编译中参与了蓝松石。 蒙古族对蓝色尤为钟爱, 是其最为注重的颜色。蒙古族自称为长生天的子民,将记载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历史典籍命名为《青史》,生活的高原称作蓝色的蒙古高原。松石被蒙古族视为可贵之物,蓝松石特别被推崇,作为圣物是驱邪、福佑、短命的代表。在今天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蓝松石也是应用十分普遍的饰品。回鹘本《西游记》残缺该部分,对此编译不得而知。 还有一些编译看似有趣, 实践上具有深沉的民族文化意蕴,典型的就是将“榻”译为“ ”,即“桌子”。 直观地看,这样的编译文错误题,但是深究“桌子”在蒙语中的意义就能体会出译者的高明。 “桌子”在蒙语中除了最常见的物体意义外,还相当于表示尊卑“位”,是权益位置身份的意味。 阿日那和回鹘本译者没有将“榻”简单地译为卧具“ ”,就是“铺”或“床”,而是译为“桌子”,更进一步强调神者、师者的高尚,也传送出对其的敬重。透过这样的编译,我们不只能够领略蒙古族的文化心理, 更需求信服的是译者作为文化融合使者其严谨认真的编译肉体。反观,文化融合也为编译带来艰难,例如,汉文化中的一些事物,在蒙族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表白,在编译中或意译或音译。《西游记》中主要体往常人名、地名的编译中:太白金星意译为“ ”,读作“肖嘎日嘎日格”,木德星官意译为“ ”,读作布迪嘎日格,托塔李天王意译为“ ”,读作“苏布日嘎图玛哈仁咋”。 音译的人名更多,孙悟空、巨灵神、哪吒、弼马温、王母娘娘、瑶池、云霄宝殿等等都采用音译。编译中的能动性促使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在细节中胜利地植入民族元素, 不只促进了阅读中的民族情感,同时也完成了跨文化译介中的再发明。 3 回鹘本《西游记》修订 笔者在对阿本《西游记》和回鹘本《西游记》的对比文本中,发现后者存在汉译蒙和蒙译汉的错误,在此做一修订。 3.1 汉译蒙修订 第二回,“就在悟空头上敲打了十下”“他体会了祖师刚才敲打(他)脑袋十下的企图”。 [7]将“三下”误译为“十下”。 另外,在第二回中抄本有遗漏部分未注明。 “你在班中,怎样癫狂跃舞,不听我讲经? ”“孙悟空说:‘弟子原本懵懂,不知多少时节。 '”两句间遗漏了“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教员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积极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 '” 3.2 蒙译汉修订 第二回题目“深悟佛典之谬误,灭了魔,回归本源,统一了本源”在蒙语编译中“魔”后还有一个“ ”,表所属关系。即蒙文已将原著心魔意义编译出来,但是汉译蒙环节译为“灭了魔”易误导读者。 第二回“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坛讲经(念诵《基本经》)。 ”蒙文中为《大本经》,蒙译汉中误译为《基本经》。 第七回“八卦炉里大圣脱身,五行山下顽猴被压”顽猴的编译没有将“心猿”的意义精确表白。 这两点在阿本《西游记》中都编译得精确无误。 第七回,“这大圣修炼了护身之法, 我等刀剑杀他不死,火烧雷劈,也不在乎。 怎样办? ”将“也不在乎”译为“也没事”或“也没关系”更为精确。 同回,“大圣便把自己变成具有三头六臂的猴王,举着三根金箍棒,像车轮一样翻腾过来,在众神仙中间拼杀。 ”其中“车轮”当译为“法轮”。 同回,“佛祖以慧眼观看, 见那大圣正像一堆被风刮走的莲蒿,不停地行进。 ”“莲蒿”当译为“沙蓬”。 纵观回鹘本《西游记》,其编译大多与阿本《西游记》相仿,但究其细节而论,回鹘本《西游记》的编译艺术多在阿本《西游记》之下。 参考文献 [1] 汉文《西游记》用世德堂本;蒙文本有两种,一为乌弥氏阿日那译本《西游记》,197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一为回鹘蒙古文残本《孙悟空故事之第一册》,作者不详,本文所用为拉丁字母转写本,收录于巴雅尔图、玉海译注《蒙文<西游记>抄本拾零》,200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2] [俄]李福清.中国章回小说与话本的蒙文译本[M].莫斯科:蒙古文学联络,1981. [3] 巴雅尔图,玉海译.蒙文西游记抄本拾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汉文《西游记》用世德堂本;蒙文本有两种,一为乌弥氏阿日那译本《西游记》,197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一为回鹘蒙古文残本《孙悟空故事之第一册》,作者不详,本文所用为拉丁字母转写本,收录于巴雅尔图、玉海译注《蒙文<西游记>抄本拾零》,200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5]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6]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SwMbJful TSQaDHZgYdJCXax_AcdgxaANRrDb2_uZDVTKK21 Mv0uN4gbyFxFd65WXmh1xi7QVui_i7rvg370J,2015-5-20. [7] 巴雅尔图,玉海译.蒙文西游记抄本拾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研讨项目“蒙汉文学关系研讨——以《西游记》为例”(项目编号:NJSY 16363;掌管人:赵春燕)。 作者简介:赵春燕(198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副教授,研讨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